如何在世界各地发展以港口为基础的工业
关键词:临港产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经济现象。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一个产业共同体。地理集中、专业灵活、创新环境和合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通过降低成本、激励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多种方式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港口兴县”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建立了以深水港为依托的现代港口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港口、产业、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全面打造“东海明珠”而努力。中国第一岛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嵊泗港口业的现状
通过大力开发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嵊泗初步建立了临港产业、旅游、航运等临港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嵊泗经济社会发展,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嵊泗的优势传统产业。随着贻贝养殖和加工的不断发展,利用嵊山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领域不断扩大,培育了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007年底,全县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9家,加工能力4.69万吨,加工产值9.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16家,工业总产值3.7亿元,工业销售产值310万元,出口交货值10万元。
-航运业。自洋山港开发建设和政府出台海运业扶持政策以来,嵊泗海运业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有海上运输企业10家,船舶182艘,运力15.10万载重吨,其中万吨以上船舶2艘,千吨以上船舶7艘。
-造船工业。2007年底,全县有造船企业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23万元。目前,洋山15吨造船基地正处于审批阶段,预计近期开工建设。
-旅游业。近年来,嵊泗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港口开发背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加大旅游设施投入,加强对外宣传,旅游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120.6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152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6亿元。
——石化行业。截至目前,洋山石油储运工程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
二,嵊泗发展临港产业集群的意义
(一)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是推进海岛城市化的需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是实现城市化的机制,发展临港产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城市化的过程。首先,大量征地带动人口集聚。渔民生产用地被大量征用后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农民居民实现了居住、产业、生产的转移,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政府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实现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也迅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如洋山深水港项目,小洋山1,418户,3545名居民分别安置在南汇、菜园、洋山。其次,在发展临港工业的过程中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了周边的社会环境,改善了教育、医院和卫生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其原有的生产生活区不可逆转地转变为城市化地区。再次,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也聚集了人气,形成了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二)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要素集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依托港口,港口城市对其腹地有很强的吸引力。港口是嵊泗最大、最具潜力的资源优势,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将逐渐成为嵊泗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相比,海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发展临港产业可以找到生产要素等最廉价的产业资源,建立加工基地,建立大规模的加工业。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对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前向关联效应,诱发区域内新兴产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材料等产业的出现,改善和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
(三)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是促进港口功能拓展和升级的需要。目前嵊泗港功能较为单一,综合效益远未发挥。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有效提升港口功能,延伸产业链,真正把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港口经济做大做强。
(四)发展临港产业是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县重点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在海中丧生的渔民需要转业。临港产业的发展为渔民和农民搭建了二次创业的新平台,为渔民转岗提供了重要途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例如,截至2007年底,马继山港区直接吸纳了嵊泗员工500多人。同时,临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变,新行业、新职业、新机遇以按照以往经验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出现。
三是嵊泗具备发展临港产业集群的条件。
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强烈依赖于区位、地理、交通等条件。综合分析,嵊泗发展临港经济的基础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嵊泗具有深水港优势、海洋资源优势、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管理优势、政策优势五大优势,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深水港的优势
嵊泗有着难得的深水港优势。洋山港是中国目前港口建设中最大的项目。洋山港一、二、三期建成后,整个码头岸线长5600米,深水泊位数将达到16个,年吞吐量预计达到105万标箱,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的进出口业务。马继山港成立于1998,是由上海宝钢投资建设的大型矿石中转深水港。随着马继山港一、二期工程的建成,年吞吐量已达到5000万吨,主要从事矿石和沙子的中转运输。绿华卸货平台由嵊泗濮院散货卸货有限公司于2008年开始建设,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绿华港年吞吐量将达到14万吨,对进一步促进嵊泗港的开发利用,增强港口经济对嵊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资源的优势
嵊泗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全县岛屿海岸线总长471.35km,其中岩石岸线431.39km,水深10m以上的深水岸线21.8km,水深20m以上的深水岸线5.6km,全县* *。海洋生态良好,是一些经济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海洋文化的绝佳场所。该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嵊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海湾和岬角相间,构成了金沙碧海蓝天的独特风光。此外,取之不尽的水资源,用之不竭的化学资源,海水中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汐能,都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海洋产业的优势
嵊泗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涉及港口、航运、造船、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工程等行业。近年来,嵊泗海洋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万吨级港口迅速崛起,海洋旅游业蓬勃发展,高效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化工稳步发展,船舶工业焕发新活力,海水利用、海洋工程、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形成了较为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县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1.66亿元,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76.8%,正在成为全县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四)海洋管理的优势
近年来,嵊泗县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涉海法律法规,以依法管理海洋、科学综合利用海洋为重点,以海洋立法为重点,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强化海洋执法监管,强化法制宣传,不断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彻底改变了过去“多、乱、乱”用海的乱象。2005年、2006年两年间,该县* * *确认海域28宗,面积445公顷,收取海域使用费385万元。马继山港等重大涉海项目纳入依法用海轨道,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期。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域划界等工作取得有效进展,海洋经济规划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编制了“十一五”规划和《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和赤潮应急监测预警机制,努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2005年,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立,包括花鸟、墙下、枸杞、嵊山等10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和周边126个无人居住的岛礁所在的广阔海域,为我县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