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龙头开始赚钱了!15大玩家会洗牌,特斯拉技术最先进。
新能源汽车补贴作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自出台以来,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6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20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在2018年突破1万辆。
但政策只能帮助行业度过艰难的初创期,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品终将回归市场。从2018年底到2019年初,关于补贴大幅下降甚至取消补贴的各种传言和猜测不断传出。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总裁董阳表示,在2019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中,将取消新能源汽车的土地补偿,转而补贴充电桩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势必会给充电桩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充电桩市场已经形成了以TELD、国家电网公司、星星充电为头团,15家主要基础设施公司参与竞争的局面。其中,头部集团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主导了整个充电桩市场。
同时,其他中小玩家也积极参与其中,希望能分一杯羹。新补贴政策发布后,市场格局将出现新一轮洗牌。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2019年2月25日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全国共有公共充电桩34.2万个,其中DC充电桩654.38+057万个,交流充电桩654.38+084万个,交流-DC一体化充电桩0.05万个。此外,全国还有51.1万个私人拥有的充电桩。2019年6月,全国充电桩总数达到85.3万个,车桩比从去年6月的3.55: 1下降到3.51: 1。
▲2065 438+09、19部分省市充电桩分布。
从目前充电桩分布的省市来看,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仍集中在一线城市。
目前充电桩拥有量排名前三的省级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其中北京拥有46137个公共充电桩,上海拥有41726个公共充电桩,广东拥有35890个充电桩。北上广在新能源基建数量上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但从充电站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和江苏,分别拥有3007、2761和2018个充电站。从这个数据来看,上海和江苏的充电基础设施比北京和广东更分散,服务的覆盖面也更大。
然而,中央集权的趋势似乎已经改变了。充电桩数量和充电站数量均排名第九的陕西以3544.6万千瓦时跃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别以5502.3万千瓦时和2812.7万千瓦时位列第一和第三,北京是2019年6月的新能源基地。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充电总量并不一定与充电桩数量成正比。总充电量榜单排名第二的陕西只有1.1,000个充电桩,充电桩数量排名第二的上海总充电量很少,这也反映了不同地区充电桩的供需不平衡。
回顾2018年充电桩的增长可以发现,我国新能源基建的增长趋势依然保守。
▲2065 438+08年国内公共充电桩增长情况
2018年全国新能源基建月均增速约为3.6%,除2月和6月增速分别为8.4%和14.3%外,全年增长趋势较为平稳,6月份充电桩数量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这种情况来看,大部分公司对于充电桩市场还处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大力投入拓展市场。年初和年末的增长应该与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虽然充电桩的数量并没有快速增加,但是各个公司自身产品的技术迭代一直在进行,从2018,1,2019,1的充电桩类型和结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2018,1年6月,我国公共充电桩类型以交流充电桩为主,共计93065个;数量第二多的是交流/DC一体化充电桩,共计66059个;DC的充电桩数量最少,共有65947个。交流充电桩因其技术门槛低、成本低、适应性好,一度成为充电桩厂商和运营商的首选。
但近年来,随着充电桩技术的迭代成熟,充电桩产品国家标准和高效DC充电桩逐渐普及。
截至2019,1年6月底,国内公共充电桩中,DC充电桩数量达到15.7万个,交流充电桩总数为18.4万个,交流充电桩仅剩500个。虽然DC充电桩的数量仍然少于交流充电桩,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随着交流和DC充电桩数量和覆盖范围的增加,原有的交流和DC一体化充电桩也将很快被取缔。
充电桩技术的迭代,意味着不同的新能源公司在进行一场技术之间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玩家的排名在发生变化。
▲2019 1公共充电设施运营商名单
2019年至19年,电信、国家电网公司、星星充电继续占据充电桩市场的头把交椅,占总市场份额的80%。该市场头部集中趋势比动力电池市场更加明显。
但是头部市场的排名不会一成不变。与2065438+2008年6月相比,充电桩数量增加了20337个。国家电网公司增加充电桩45542个;星星充电新增充电桩32642个,后两者同比增长超过100%。然而,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来看,TEPCO落后于后两者。从这种情况来看,国家电网公司和星星充电也成为充电桩市场头把交椅的有力竞争者。
头部市场之外,第二梯队(4-8)的排名变化剧烈。2018第二梯队名单包括中国普天、SAIC安岳、比亚迪、浙江万马、南方电网五家新能源公司,其中包括中国普天、南方电网两家央企背景企业。
但今年SAIC安岳超越了中国普天,但后者的充电桩数量减少了1183,排名降至第五位。作为跨界车企的新能源玩家,比亚迪日子不好过。今年充电桩数量减少3430个,排名跌回14,离退出各大玩家行列不远了。
充电桩数量增长缓慢的浙江万马和原地踏步的南方电网今年也被新深圳车载电网和半路云杉智慧超越,分别跌至第8名和14名。2019第二梯队球员名单已经变更为SAIC安岳、中国普天、深汽电网、云杉智慧、浙江万马。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自进入中国以来,已经部署了超级充电站。截止2019 1.09年底,特斯拉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达1540,超越比亚迪充电桩数量,仅次于SAIC安岳1.5万,成为国内第二大充电桩运营商。
从玩家类型来看,国内充电桩市场主要有三股力量。一个是由TELD和星星充电组成的头部民营企业集团。另一个是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普天、南方电网,掌控着国家的电力命脉;最后,还有SAIC、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汽车公司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新能源汽车。
2019新能源行业相关补贴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趋势几乎可以确定。在这种趋势下,充电桩行业的头部公司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自2014中国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放以来,众多玩家涌入其中,但早期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少,对充电桩的需求也不是很大。市场需求不足使得企业持续亏损成为行业常态。进入洗牌期后,资本薄弱的玩家逐渐退出这个市场。
有资本支持的头部玩家,在熬过了新能源汽车早期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较低的时期后,终于在2018迎来了高速增长。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和星级充电桩数量增速超过100%。
目前,TELD仍以35.7%的市场份额占据充电桩市场的首位。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是青岛特锐德公司的子公司,主营电动车充电业务。
▲ TELD充电站
自五年前成立以来,TELD已投资50多亿元在全国288个城市运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据其内部人士透露,其在技术上的投入占比超过30%,产品线从一开始也只是3.5kW的交流充电桩。现拥有汽车充电箱变压器、主控箱、DC终端、交流终端、DC单桩、交流单桩、功能单元等系列产品,并掌握了无桩充电。
但市场和技术的巨大投入也让TEL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亏损。根据其母公司的财报,2016年,TEL亏损超过3亿人民币,2017年达到2亿人民币。终于在2018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幅增长,TEL迎来了盈亏平衡点。
中国充电联盟2065438+2009年6月数据显示,专用充电桩总数已达12266,年充电总容量为169亿千瓦时。其母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财报显示,公司2065438+2008年实现营收58.06亿元,净利润2亿元。这份财报宣告TEPCO结束了连年亏损,在技术和市场上的投入迎来回报。同时也宣告充电桩头市场进入盈利阶段。
海德集团的另一家巨头企业是万邦新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截至2019和1年底,其充电桩已覆盖全国超过170个城市,总数达到63100个,市场份额达到18.5%,年充电总容量达到8.03亿千瓦时。
▲星星充电DC充电桩
星充和电信同年成立。与电信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技术开发和市场扩张不同,星星充电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线。充电桩技术方面,星星充电最初走的是外包路线,内部部分只负责组装。外购件成本高,单个电源模块占充电桩成本的60%。星星充电科技经理赵辉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在充电桩领域走得更远,核心技术必不可少。于是两年前,星星充电开始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500kW液冷大功率充电桩,在新能源汽车配备4c动力电池的情况下,可充电8分钟补充400公里的续航,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快的充电桩功率只有350kW。据悉,星星充电500kW液冷大功率充电桩已获得大量欧洲订单,预计2019年铺设。
在市场布局方面,星星充电已与国家电网、中国普天、南方电网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布局国内充电桩市场。也是国内新能源行业唯一与三家央企达成合作协议的公司。
新能源民企大力布局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拥有能源资源的央企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普天、南方电网已进入充电桩市场,并已独立运营充电桩。
从发展来看,国家电网公司目前情况最好,充电桩87846个,同比增长108%,市场份额超过25%。先后与比亚迪、BAIC新能源等14车企达成合作,共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2018年末,与TELD、南方电网、蓝天叶巍、万邦充电成立河北雄安联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国家电网出资2.4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9%,在合资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普天的充电桩市场在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减少1183,市场份额下降2.6个百分点。目前市场份额4%,自营充电桩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普天新能源在今年与滴滴出行、神州UCAR等出行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利用自身通信技术优势,与合作企业开展充电运营服务、大数据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向充电运营方向转型。
南方电网独立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为2118,与2018和65438+10月相比没有变化,但市场份额下降至0.6%。与中国普天选择的方向类似,南方电网也走向了公共充电设施运营,与国家电网达成合作,年内接入充电桩超过25万个,与众不同。节约圈层布桩成本,转向运营和智能互联,成为中国普天和南方电网的共同选择。
车企玩家在充电桩市场的进入时间和规模上略显落后。目前最大的车企充电桩公司SAIC安悦,成立于2015和2019的1,市场份额只有4.5%,充电桩15271。
据知情人士透露,SAIC安岳的充电桩铺设仍在放缓。对于很多新能源汽车不集中的小区,将不再铺设充电桩,也将采取“多点少桩”的策略,节省铺设成本,提高充电桩利用率。同时,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SAIC安岳正在尝试配车配桩,与公交公司合作,增加广告位,目的是尽快扭亏为盈。
与仍在尝试的SAIC安岳相比,比亚迪要简单得多。它干脆放弃了自己的交流快充电桩。截止到2019,10,比亚迪的充电桩数量已经从去年初的4640个减少到1210个。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市面上的快充电桩主流是DC充电桩,比较成熟,交流快充技术很难普及;第二,除了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其他新能源车都不支持交流快充技术;第三,无论是给交流充电桩增加快充模块,还是给汽车增加额外的交流/DC变压器,都会增加两者的成本。
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汽车玩家是特斯拉。随着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逐步扩大,其充电桩产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一经上市就超越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充电桩数量达到65,438+0,540。最近还发布了V3超级充电桩。据车主实测,这款充电桩实现了250kW的充电功率,15分钟可充Model 3的50%。
国内公共充电设施经过4-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匹配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水平,很多公司甚至在快充技术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于目前车载动力电池的充电技术,比如星星充电的4c车载动力电池500kW液冷快充技术。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充电桩,但标准分类仍然是交流充电桩、DC充电桩和交流-DC一体化充电桩。三者中,前两者的未来非常明显,AC-DC一体化充电桩濒临被运营商抛弃的边缘。
从充电原理来说,交流充电桩是通过交流电网直接给动力电池充电,使用的是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一般充电功率较低,主要功率有3.5kW,7kW,15kW。车辆充满电通常需要4-8小时。因其速度慢,又被称为“慢充”。一般使用场景是车库、停车场等可以长时间停放充电的场所,也适用于私家车、环卫车等充电频率较低的电动汽车。
DC的充电桩不同。自带充电模块,可以通过交流电网直接给车载动力电池充电。这个充电桩功率普遍较高,支持40kW、120kW、240kW等大功率充电。2018年甚至出现了350kW和500kW的液冷大功率充电桩。这种充电桩一般为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车或特种车辆充电,实现了高效的充电过程,但其技术成本远高于交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左)和DC充电桩(右)原理框图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最多的公共基础充电设施。去年,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合作,将全国25万多个充电桩接入智能充电平台,实现了多个运营商APP信息的互通。用户可以用一个APP使用多个运营商的充电桩。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用户对充电桩的体验不满意。新国标在细节上没有完全统一充电桩的标准,导致用户无法刷卡扫码充电,充电枪与汽车的分离无法完成。随着充电桩厂家的增多,这样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技术问题还是可以通过标准规则的统一来解决,电动车市场的缺失才是阻碍充电桩真正普及的核心因素。2018充电桩市场整体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充电桩厂商对于电动车市场还处于观望状态。过早普及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无法适应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一旦闲置,造成的损失也是这些厂家不愿意承担的。
不过好消息是,现阶段的问题对于充电桩市场来说还不算太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动汽车的普及必然会刺激充电桩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约为3.51:1,但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理想的车桩比是1:1,由此看来充电桩市场的未来还是广阔的。
同时,随着充电桩快充技术的突破和充电桩利用率的提高,充电桩企业也逐渐从这个市场尝到了甜头。作为头部集团,TEL结束了多年亏损,率先盈亏平衡。按照现阶段各运营商的充电服务费标准,2020年这一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3.00-76.53亿元,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不过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市场集中化趋势初步显现。头部集团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会在短时间内相互转化,最终为更多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进而率先运营。到时候整个市场都不会给新玩家留位置。
2019新能源补贴政策以电补车的倾向,虽然对于车企和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成本上升,购车支出增加,但从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长期以来,新能源市场鱼龙混杂,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很多针对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方补贴和发展规划。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此举催生了很多为补贴而设计的劣质新能源产品,导致新能源汽车质量良莠不齐。
新的补贴倾向将有效遏制这一现象。同时,倾向于补电的地方补贴政策也必将刺激充电桩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增长高峰。充电桩的进一步普及也将解决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问题,让电动车更容易进入人们的生活,两者的需求将相互转化,从而形成车桩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