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自来水工程的经典——皖南宏村水系
(饮用水世界杂志)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皖南黄山脚下的屯溪。参观完黟县著名古民居西递村后,有朋友说桃花源还有一个古村落——宏村,在县城东北5 ~ 6公里处,值得观光。去了之后,很兴奋,至今印象深刻。
宏村真的不一样,村平面看起来像头牛。该村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具特色,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人们生活的理想之地。一条青石路,引着人们进村。村里100多户人家,曲径通幽,院落幽深。这个村庄被参天古树环绕着。其中两棵古树已经有400多岁了。白杨枝繁叶茂,树冠像一把大伞,银杏树的树干苍劲有力,像一把利剑,直冲蓝天。
据说宏村是南宋时王居住的地方。相传500年前王家多次遭受火灾,所以在规划扩村时十分注重水系的布置。
在宏村的中心,有一个半月潭,面积有几亩。这就是月塘,叫“牛尾”,俗称岳塘。与周围密密麻麻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园林景观,给人一种静谧清幽的美感。
元代中期,宏村雷岗王氏始祖王延吉的第九代孙王玄青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慈善家。经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陆续来到这里。在众多嘉宾中,不乏阴阳师和风水先生。有一天,大家吃完饭后,王玄青邀请他去爬村后的雷岗山,远眺宏村山的美景,以获取名人的诗词。其中一位信众阴阳师爬山后,对宏村的地理位置感到惊讶。因其师傅善解人意,对王玄青说:“寨中有天然岩洞,泉冬夏不竭。这个房子地基要扩建,要用a的向阳水锁住C-D的火”他还说,如果扩建成池塘沼泽,王家就发展兴旺了。王玄青听了这话,非常相信,但当时因为交了很多朋友,做了更多的好事,积蓄所剩不多,而且年纪大了,没有精力跑这么庞大的项目。所以这件事还得记载在族谱里,传给后代,让后代按照祖先的遗愿来完成这个重任。直到500 ~ 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雷岗王氏家族才传到这一代。王思琪是家族中的能人。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精通琴棋书画,至今仍信奉阴阳风水理论。这一年,按照家族的规矩,轮到掌管王祠堂的祭祀,家族的族谱就传到了他那里。于是,很自然地,他发现了始祖玄清公记载的这段往事。
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数次遭受祝融之苦,又或许是因为这个时候发展太快,村子有被火烧的危险。这时,族谱上记载的“村中央有一个天然洞穴”引起了王思琪的深思。如果是从西方挖掘引进,不仅可以防火,还可以作为饮水、洗漱、浇水、清静的地方。不过,早前他也曾听前辈说过,此泉与龙脉相连,是村里的中风泉,不宜动;而且这泉水离王家祠堂只有几步之遥,所以司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他笃信诚信之术,三次前往海阳(今休宁县),邀请素有佛门之称的何可达先生三次实地考察,并邀请同道长辈共同策划,“阅尽山川,细察脉络”。经过反复讨论,他终于制定出了扩大宏村基址、以泉水为中心的村庄布局和水系规划。即“引西溪河在村宅周围挖坑,河长沟形,流过十弯脊”,串在一个人工池塘里。不幸的是,王思琪没有在有生之年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到了王升平这一代,为了追随祖辈的野心,他拿出了投资一生的项目。
自从王升平在投资扩建了村里的月沼后,似乎王家真的是响应了风水先生设置这个牛形挖沼挖湖的绝妙计划而发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南北交通的古渔洋路悄然改道,从村庄旁经过。
由于徽商的兴起,黟县和徽州其他县一样,是南宋以后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宏村王家也有不少善于出国经商致富的人才。和很多徽商一样,“四面八方求温饱”。忍辱负重,努力拼搏,奋发图强后,回到家乡买地建房,建祠堂。一时间,宏村的发展速度惊人。万历年间,宏村人口迅速增长,房屋密集建造,规模日益庞大。再加上各房各厅的祠堂、支祠相继建成,150前挖扩建的月沼、水窖显然不够用。储存A的“内阳水”已经不够了,“南山烈日”依然是人们心中的隐忧。村外近200亩新开垦的土地也是无水灌溉,水源矛盾日益突出。
这时,王家的长辈们才想起,他们的祖先曾经说过,月沼只蓄“内阳光水”,“新溪四面南,良田百亩”。如果能“再次储存”外部阳光水,我们的后代会更幸运”。所以,这是一件大事。
万历丁年(1607)前,号召16王氏家族族长集资,在村南征占了数百亩稻田,将大大小小的石坑连接起来,挖了几十尺深,开辟了一个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的“肚”状巨大水塘。四周砖石环绕,因位于村南而得名南湖。
南湖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当时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设计者在挖南湖时,还十分注重村落的综合整治,使民居、书院、祠堂等建筑与水镇、月塘、南湖等水系形成一个整体。整个南湖是半环形的。弓的背面是湖的南岸,湖岸分上下两层。每隔五英尺种一棵杨树,一棵垂柳,形成一片远离村后雷岗山榛林的树荫。弓弦部分是湖的北岸,与村庄相邻。铺好的青石板整齐划一,岸边建起风格各异的徽派古建筑。粉刷一新的青瓦与对岸的红花绿树相对,十分和谐。湖中有细细的堤防,彩桥连接两岸,将南湖一分为二。湖泊相连,船只自东向西相连。湖里种了鱼和荷花。夏秋两季,荷叶婀娜芬芳,其诗意常常令游客流连忘返。
南湖建成后,西溪河上建了四座桥。这时牛的图腾跳了出来,一个奇妙的牛形村落诞生了。四座石墩木桥似斗拱,高高的雷岗山似“牛头”。玉山河被堵时,长出一条九曲十三弯的“牛肠”,穿过村庄,进入千家万户,再流入村心月沼的“牛肚”,最后汇入名为“牛肚”的南湖。宏村,多么牛形的水乡。
随着南湖的建成,村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喝水、洗漱、浇花、养鱼、种菜、种花,休养生息。近年来,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
现在看来宏村的水系工程设计的很科学。无论池塘、湖泊、水井、鱼塘,都有“牛肠”贯穿,清水终日流淌,清澈见底。人们走在小溪旁的青石路上,或者站在精致的小石桥上,都能清晰地看到水中高墙深院的倒影和成群游动的鱼儿。当袅袅炊烟在晨光中升起的时候,三三两两在溪边活动的农村村民和嬉戏的孩子,驱散了一片田园般的宁静和祥和。
如何利用好宏村的“自来水”,王的老祖宗也立下了规矩。早上8点前,是各家各户挑水饮用的时间。8点以后,村民们就可以在“牛肠”里洗了。几百年过去了,古老的传统还在延续,只不过“牛肠”边上来这里的游客、画家、诗人很多。
自400多年前南湖建成以来,已有三次历史性的整治和疏浚工程。同治年间,王怀远捐资修病,因战乱未能完全见效。光绪二十多年,湖泊再次淤塞,王端平也曾进行过一次整改,但并不完全满意。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清朝宣彤二年(1910),王子壬从幕游回来,对它产生了兴趣。提倡规划,不遗余力。"然而,就在王子壬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因病去世了. "好在族中贤人多些扶持,大家也就好动了。“改造工程终于圆满结束了。
今天的南湖,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整修,基本保持原样。这里四季清澈碧波荡漾,碧水荡漾,远山近树,白墙青瓦,倒映水底。作为宏村的主要旅游景点,它不仅是桃花源中的一绝,也是中国农村村落建设中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曾有这样一首诗赞美道:“青山绿水无价。谁引碧泉百家?”洗出白墙清,映出江南湖六月花。"
1992 10,国务院水利部部长杨振怀与有关专家到宏村考察。杨部长一行考察了宏村,重点考察了宏村的村庄布局和水系开发利用特点。在省市有关专家的陪同下,他们首先听取了县镇有关人员的介绍和汇报。当他得知宏村引了一条天然山涧进村,就顺着一条一公里的运河,像靶心一样,穿过大厅去过户。运河穿过村中心俗称“牛肚子”的半月形月池,最后流入南湖,有“牛肚子”之称。当它集灌溉、卫生、消防等功能于一体时,他称赞说:“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山水村落融为一体,把中国画里的田园文章做活了。”当他看到水渠保护得很好,渠水清澈如蓝时,也说:“宏村村民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干净卫生,道德修养水平高。”杨部长特别欣赏诚至堂的三角形小偏厅。小厅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俯视着几英尺外的一个方形池塘。运河由涵洞引入,从石门流出。可水洗,鱼莲,陶冶性情;还能调节温度,清心降温。
岳塘大堤旁,几个村姑在说笑,在洗漱。杨部长称赞岳塘河水系清静而有活力,所以水质干净。动中有静,所以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他还对身边的安徽省水利厅厅长郝超甲说,要总结宏村牛兴村的水系特点,以便吸取精华,改造成新的。
原徽商中为数不多的富豪之一王定贵的府邸内,建筑宏伟,气势非凡的承志堂,由大臣杨振怀题写。他对宏村的古代水利和古代文化惊叹不已,并写道:“宏村,一个古老的乡镇,有精致的水利。”
1997期间,世界著名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来宏村观光,对宏村的古建筑和人工古水系赞不绝口。他说:“宏村的人工水系最精妙之处在于水是活的,流水没有腐烂,还活着,比苏州园林还快。这种几百年前的水系设计,它的流量和坡度设计得如此高明,值得研究。”他还为宏村题词:“易县宏村建筑文物是国宝。”
2000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千叶大学教授Naoko Dahe博士访问宏村。他说:“宏村的独特之处在于环湖景观非常漂亮,是中国典型的城市景观。可以说宏村是小城镇中独特的水街景观。”宏村独特的人工古水系和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共同承载了灿烂的徽州文化。
2000年6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主席团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2000年6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成员国会议上,宏村和西递作为皖南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的28处世界遗产中,黄山市有两处。徽文化的村落载体西递、宏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唯一的古村落。并评价宏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装饰、整体房屋和给排水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权威评价充分肯定和突出宏村的人工古水系,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络绎不绝的专家学者到宏村观光旅游,他们都赞叹宏村月沼的魅力,南湖的魅力,以及整个古水系的魅力。
2002年5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保护之父”曲先生视察宏村,对宏村独特而科学的人工古水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宏村的规划建设值得城市借鉴,那里有人类最合理、最文明的物质循环,是一个文明生态的缩影。
2002年7月,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吴教授来到宏村,为宏村题词:“井井有条,户户流淌,古楼芬芳”。
一条清澈的山涧流水在宏村的老房子间日夜蜿蜒前行,流经古宅环绕的村心月池,流向美丽的南湖,流向青翠的田野,给到访的游客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他们在惊叹的同时,都想知道宏村古水系的历史渊源和整个工程。巧妙独特的水系设计,饱含宏村王祖辈的智慧和力量。它是谷宏村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宏村人的骄傲,也是徽州古文化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