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爆发前夕,低轨卫星发射进入活跃期。
值得注意的是,将LEO卫星通信中使用的非地波(NTN)技术纳入5G的范畴,是全球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努力的目标。2021年9月,3GPP宣布2022年冻结5G技术标准R17版本的发布,该标准将首次引入非地波技术作为5G标准的一部分。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是移动和卫星通信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TrendForce研究报告预计,到2022年,全球卫星市场产值有望达到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3%。尤其是在中国,受物联网需求和轨道资源有限的推动。预计2035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可能达到9337.7亿美元。
标准优先和5G互补集成
卫星互联网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摩托罗拉就提出了“铱星”计划,但在地面网络不完善的情况下,该计划因实施成本过高而流产。直到近几年5G网络的演进,卫星通信的优势才重新显现并受到关注。
中国新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LEO卫星通信的定位应该是与5G的差异化和互补性。到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和低轨卫星通信将有机融合,包括架构融合、空口融合和终端融合。
更重要的是,对于目前的5G网络来说,支持各垂直行业物联网应用的连接是更为迫切的任务。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量将高达80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4.1%;据估计,全球将有309亿台IOT设备联网。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指出,LEO卫星互联网将成为2022年电子行业的重点趋势之一。预计在相关企业的带动下,2022年低轨卫星服务及相关零部件的出货量将大幅增长,低轨卫星服务提供商将首先受益。
企业探路者卫星发射进入活跃期。
与任何行业的崛起路径相似,企业的开拓性探索也成为中国低轨卫星市场寻求突破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根据供应链拆解信息,卫星产业生态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站、卫星服务四个领域。目前,卫星制造和发射是主要产业。在国内,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技是主导这一环节的两大巨头。
公开资料显示,在星链工程诞生的同年2015,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技公布了各自的低轨卫星项目——“红岩”和“红云”。他们计划分别发射300颗低轨通信卫星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将于2023年完成,其中两个系统的首批实验卫星都在2023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红岩”和“红云”工程完成之前,我国还在2018部署了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工程“天启星座”。根据官方信息,这一系统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已成功发射15颗卫星,计划于2022年部署。届时,70%以上的陆地、所有海洋和空中物联网数据通信覆盖盲区都可以得到解决。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还率先启动了天基物联网星座“星云计划”。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旗下航天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伟表示,该项目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计划于2022年完成二期***12卫星发射,完成小规模组网。据其透露,该项目将在集装箱运输监管、地质灾害监测、电网输电安全监管、油气勘探和水利水务监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除了央企,民营卫星发射企业也开始站在舞台中央。以银河航天为例,继今年5月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展LEO卫星星座系统系列技术测试后,今年6月5438+10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初步完成5G卫星接入网通信测试。
“随着国家队和民营航天企业同时致力于低轨卫星发射,预计2022年国内卫星发射数量将至少增加2倍。”张毅预计。
领航产业政策加速落地
为了保护和引领低轨卫星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央和地方层面近年来也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
在国家层面,2020年4月,我国首次提出“新基础设施”计划,卫星互联网被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2021年3月,中国“十五”计划发布,明确提出建设高速泛在、综合、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球、高效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1,11,工信部发布了《信息通信业“十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十五”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在内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
《规划》指出,加快卫星通信布局,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促进高轨道卫星和中低轨道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积极参与卫星通信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卫星通信应用创新,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通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其在航空、航海、公安应急、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北京市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方案指出,6G网络先期部署将支持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发展、通信感知融合、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卫星与地面融合、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通信集成技术,统筹6G相关高端芯片、核心器件和仿真验证平台研发。
对于各地的政策加持,张毅分析,卫星的发射需要极高的技术积累和资源配置能力,短期内政策利好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很难具备航天发射所需的能力。从地方政策的内容来看,更多的将是材料、遥感、无线、芯片等产业链的扶持企业,后者在2022年数量会有明显增加。
此外,张毅认为,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反映出各地将加快卫星产业建设。随着2022年商业卫星发射进入活跃阶段,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也将在2022年迎来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