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科技:寻求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国产化,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增长极。
公司进行如此重大的转型意图是什么?公司未来将如何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就在几天前,陶氏科技董事长荣继华做客证券时报·E公司微访谈,向投资者描述了公司的转型重点和发展战略。
打消对一季报业绩波动的疑虑
4月下旬,公司分别披露了2018年度报告和2019一季报。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35亿元,同比增长109%。归母净利润约2.2亿元,同比增长44.7%。2019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增长3.49%至7.69亿元,但净利润出现8463万元亏损。这一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
在一季报中,陶氏技术公告称,报告期内钴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导致公司存货可变现净值减少。因此,公司拟对账面上现有原矿、钴盐、三元前驱体产品合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6543.8+750亿元。
荣继华进一步解释称,此次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一季度钴价快速下跌,跌幅超过20%。公司对现有存货进行了盘点,本着财务谨慎的原则足额计提了折旧,充分反映了报告期内钴产品价格下跌对公司账面和财务的影响。
“事实上,进入4月份后,钴的价格已经连续反弹,目前已经反弹了8%-9%。至于对公司业务的影响,我认为钴材料业务仍然保持着健康的发展势头。根据现有技术,钴材料仍将是新能源电池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关键结构材料;此外,钴材料的生产加工技术升级还有巨大的空间。”荣继华说。
荣继华还表示,要关注钴,就不得不提到钴矿石供应量最大的国家刚果(金),这也是陶氏科技旗下嘉纳能源公司一个重要项目的所在地。“我们刚从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回来,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钴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我们将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着眼长远,更加积极地完善和推进钴产业链布局。”
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最近国家对新能源补贴政策做了一些调整,首次向氢燃料电池做了倾斜。长期关注新能源行业的荣继华果断嗅到了机会。3月18日,陶氏科技发布公告称,拟与重塑科技、马冬生* * *设立陶氏云杉,研发销售氢燃料电池用膜电极(MEA)等材料,其中陶氏科技占控股地位。
公告称,从国际上看,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从技术开发阶段进入市场导入阶段。但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仍存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不足、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缺乏协调等问题。特别是MEA等核心材料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合作的目的是积极整合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MEA在R&D和制造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组建一支国际化的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团队,使公司能够高起点开展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产品的R&D和生产,实现燃料电池MEA等关键环节的国产化。
据介绍,合作方之一的重塑科技是中国重要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公司,也是全球氢能委员会氢理事会成员。其主要业务包括R&D和销售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并提供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相关的工程服务。重塑科技是国内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的龙头企业。R&D团队拥有SAIC基因,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重塑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50%,整车总里程已逼近600万公里。
另一位合伙人马冬生是南通白英能源和郭虹氢能的核心创始人。他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整合和管理经验,也是中国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推动者之一。郭虹氢能是国内知名的反应器制造商,2018在国内反应器市场的占有率约为70%。
荣继华表示,三方优势正好互补。重塑科技的优势是系统,马冬生的优势是电堆和产业资源的整合,陶氏科技的优势是整个上游链条的核心:膜电极(MEA)。“膜电极组件、电堆和系统集成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必将孕育出世界领先的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
荣继华进一步描述了MEA:“电堆可以理解为氢燃料汽车的发动机,MEA是电堆中的核心‘芯片’。MEA的开发由高效催化剂基础研发、表面/界面设计、材料制造工艺设计、系统原型设计、反馈测试、工程优化、制造等环节和领域组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世界级的团队来处理,才能做出世界领先的MEA产品。正因为如此,MEA的成本占电堆总成本的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核心中的核心’。”
但到目前为止,MEA仍然被国外企业垄断,主要是Ballard Power Systems。为了实现突破,陶氏科技建立了以DustinBanham博士为首的国际顶级团队,成员包括全球顶级燃料电池催化剂专家、表面/界面化学专家、知名燃料电池公司MEA样机设计师、资深工程优化专家以及拥有十多年经验的工程团队。荣继华直言,公司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并不吝啬。
据介绍,DustinBanham博士在Ballard担任高级科学家,带领数十个国际专家团队负责低铂催化剂和膜电极组件的设计和开发,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款无铂催化剂燃料电池产品的商业化。他在MEA的开发和商业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MEA的产业化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受邀在戈登燃料电池大会、美国能源部研讨会等国际知名行业会议上发表演讲,多次获得被誉为创新产品“奥斯卡”奖的百大科技R&D奖(R&D 100)。
“我对DustinBanham博士和他领导的世界级团队非常有信心。公司正在开展MEA的前期研发工作,研发工作达到节点任务目标后将迅速进入产业化阶段。”荣继华说。
“第二条曲线”再次跳跃
上市后,陶氏科技从一家专门做陶瓷釉和陶瓷墨水的公司,不断进入钴、锂、石墨烯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现在又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摩拳擦掌。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公司的业务布局可能有迎合热点的意图。
荣继华对这样的声音很淡然。“我们在2016进入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的时候,一度被市场怀疑是否迎合热点。但其实早在2012和2013,我就非常关注这个领域,提前做了早期的资源布局和沉淀。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国家大力扶持、产业化井喷的时候,我们只是顺应潮流,在投资风险小、投资回报大的时候精准切入这个行业。这绝对不可能是‘跟风’或者‘迎合热点’。”
事实上,容积华在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准备了三年。三年前,他就意识到了氢能和锂电池的互补效应:虽然锂电池的技术相对成熟,但存在对北方寒冷环境不适应、充电时间长等问题,而氢燃料电池可以很好地补充和解决这一缺陷。在这三年中,他参观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多家氢燃料电池企业,包括丰田、巴拉德和郭虹氢能。
马冬生是陶氏科技的合伙人之一,也是荣继华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多次就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MEA是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短板,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巨大。
“与一些迎合热点和套利的市场相比,我们投资和并购的目标或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基于产业机会和一致理念的并购。双方都要有长远和* * *相同的价值观,大家都要能把事业做好。就我个人而言,我每天都在新的前沿趋势上花费大量精力,并不断寻找新的产业机会。”荣继华把自己比作一个“温度计”,时刻感受着行业内新鲜事物的热度。
荣继华认为,企业要想在“第二曲线”上再一次飞跃,就必须选择对自身发展更好的时机起步。如果等到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再去尝试“寻找出路”,那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2013 -2015是公司陶瓷业务发展的黄金期。在外人看来,你业绩不错,成功上市了。应该是喝“庆功酒”的时候了。为什么在改造上花那么多心思?但是,我其实早在上市之前就在思考公司的长远发展。当时我很看好新能源材料。此后,公司的战略也是围绕新能源材料不断布局。”
在谈到公司为何向新能源材料领域转型时,荣继华表示,陶氏技术本来就是来自于材料的研发,新能源材料在制造工艺和技术路径上与公司自己的陶瓷釉料和陶瓷墨水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钴制品,是生产陶瓷墨水的核心原料,锂云母提锂的尾矿,正好是生产陶瓷釉料的原料。外行人可能看不懂背后的关联和逻辑,但我们其实是从内生关联中选择了契合的方向。从内部关系来看,我们最终选择进入的领域与陶瓷主业有很大的关联性。”
“转型的前提是先选择一条正确的跑道。这条跑道所在的行业,每年都需要广阔的前景和确定性的高速增长,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做就要做。行业领先。”荣继华指出,陶氏科技多年来在传统陶瓷业务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也成为新能源锂电池材料(钴、锂、石墨烯)领域的有力参与者。未来有信心成为氢燃料电池行业的行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