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纯电动汽车布局,丰田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开启量产时代。

距离比亚迪与丰田签署设立合资公司协议仅过去了139天,“比亚迪丰田”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双方高效快速的完成了很多复杂的成立公司的流程,在很多方面达成了* * *谅解。

比亚迪丰田合资公司注册为“比亚迪丰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是继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之后,丰田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公司。很明显,这是一家专门做新能源汽车的公司。

丰田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公司,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设计。

新公司将进行纯电动汽车、车辆使用的平台和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公司将由双方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组成。据国内媒体报道,合资公司未来量产车型将销售带有丰田标志的车型,这使得比亚迪丰田成为国内首家使用外国品牌标志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类似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并不少见。在此之前,还有比亚迪和戴姆勒打造的腾势汽车,长城和宝马打造的Beam汽车,江淮和大众建立的思豪品牌,众泰和福特合资的众泰福特等等。回顾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道路,似乎并不顺利。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采用了全新的品牌名称和全新的车标。

腾势的伤不会出现在“比亚迪丰田”上

比亚迪并不是第一次组建合资公司,其与戴姆勒合作打造的腾势汽车就是一次“亮相”。腾势的诞生是因为比亚迪和戴姆勒的“意气相投”。当时戴姆勒希望学习比亚迪的三大技术,比亚迪则希望学习戴姆勒的质量管理,通过奔驰增加自主品牌的荣耀。

可惜事与愿违,腾势没有做强做大,这也让比亚迪错过了戴姆勒的品牌使用期。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腾势诞生五年来,品牌发展不断受挫,合资双方不断增资。甚至把腾势X搬进了奔驰展厅,希望用奔驰品牌的荣耀照亮前进的道路。

腾势汽车成立时,比亚迪和戴姆勒的股权结构是50:50,双方是强强联合。来到比亚迪丰田之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改变。同样50:50的股权结构,双方也都是强势品牌。但挂丰田LOGO的动作,预示着比亚迪与丰田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彻底。

丰田阶段比亚迪的纯电动技术

丰田的混动技术全球知名,在研发实力上应该不是很大的绊脚石。为什么还急于寻求比亚迪的合作?此前,丰田的新能源发展计划是直接从混动车型飞跃到燃料电池车型,选择性放弃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然而,随着包括大众、通用在内的主流车企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整体布局,纯电动汽车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丰田却迟迟拿不出一款纯电动汽车来“战斗”,这让丰田开始焦虑。

对此,丰田副社长寺崎茂曾公开表示:“丰田在纯电动领域的部署和发展确实缓慢。”因此,去年6月,丰田发布了品牌的纯电动战略,并推出了纯电动汽车专属平台e-TNGA。但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纯电动市场,尤其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市场,这样的研发速度是不够的。

因此,丰田将“加快”纯电动汽车研发的重任瞄准了比亚迪。比亚迪对丰田有什么?答案是E平台,曾有人透露:“未来合资公司的产品将主要采用E平台技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这一说法在比亚迪总经理助理杜接受采访时也得到了证实。

丰田之所以对比亚迪感兴趣,除了e平台之外,还有其优秀的三电系统。比亚迪早在1995就专注于电池技术的研发,如今已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内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2018推出E平台的时候,比亚迪宣布开放E平台给乐享。换句话说,与比亚迪合作的公司可以利用e平台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此后,除了已经有合作关系的戴姆勒之外,BAIC、长安、东风等车企都投了比亚迪的票。

比亚迪e平台的核心是高度集成化和标准化,可以通过相关技术降低零部件尺寸和重量,从而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平台利用率,降低零部件开发和模具成本,提高整车性价比。在重量、安全性、成本等指标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在比亚迪现成的e平台支持下,无疑会让丰田发展纯电动汽车,减少“反复试错”的资源浪费。借助丰田e-TNGA和比亚迪的E平台,双管齐下,进一步扩大丰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

比亚迪想借丰田打开销售之门。

丰田看中了比亚迪的技术,那么比亚迪会从丰田那里得到什么?比亚迪高级副总裁连玉波得到的“标准答案”是,他相信比亚迪可以向丰田学习技术,并在“质量”和“安全”方面从中受益。

事实上,比亚迪一直想成为全球市场上量级较高的品牌,但其品牌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还不够高,而丰田的加盟正好为其展示打开了大门。基于比亚迪的技术,挂丰田logo,融合技术和品牌力量,达到走量一致的目的。

从比亚迪丰田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可以看出,公司不会生产整车和零部件,只从事设计、研发、销售、进出口、售后等业务。也就是说,生产任务大概率会交给比亚迪。

腾势发展不佳给了比亚迪很多经验。相信比亚迪不会重蹈“比亚迪丰田”的覆辙。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比亚迪和丰田的联手必然会对所有新能源品牌造成无形的压力,自主创新成为新能源市场众多参与者破局的关键。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