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优选。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做强做大后上市,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是,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上市企业的管理法制化,提高经营效率,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内部控制应用环境不完善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引入我国较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很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当然,董事会绝大多数是内部董事,而独立董事的比例很低,而且大多数独立董事是由政府或大股东推荐的,往往受到各种制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往往由大股东决定。
同时,上市公司股权分布过于集中也是一个问题。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国企改制而来。国有股和国有法人占绝对优势,这些股份无法流通,导致公司流通股比例小,严重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制约其发展。
第二,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根据制度要求,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统一的、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流程。目前,我国所有上市公司都使用了内部控制,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引入较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行业制度、国际惯例或法律法规的简单照搬,没有立足自身实际,没有针对性,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可能会阻碍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督措施的实施。
第三,内部控制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指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在公司相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沟通,最终正确处理信息。
然而,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普遍是管理层与员工沟通不畅,企业管理者掌握大部分资源,信息披露不够规范和充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也受到主要领导的制约,财务监管被架空。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交流机制存在严重缺陷,阻碍了公司信息传递和运用,影响了公司领导的决策准确性,不利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
四、只注重内部控制理论,不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理论上的成就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发展。实践中弱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提供相应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公司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内部控制沟通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理论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会阻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重视内部控制理论而不重视实际应用效果,会掩盖理论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适用于公司的内部控制理论,只重视实际应用效果,实际上是本本主义,脱离实际,机械应用,从而降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阻碍公司的进步和发展。
五、公司人员职业道德低,能力差。
上市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却没有对员工的素质和道德做出要求,也没有对员工是否胜任进行评价,导致一些内部人士对公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财务人员本身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错误频频发生,给公司经济造成损失,伤害公司声誉,阻碍公司发展。一些公司的领导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也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指使会计人员制作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由于公司员工素质差,公司上下缺乏适当的沟通,往往一个领导的失误就构成了公司整体的失误。再加上公司人员缺乏在职培训,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达不到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公司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低,也会导致工作中弄虚作假,对公司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六、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有效且缺乏凝聚力,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软肋,严重削弱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内部控制应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上市公司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的公司,即使在良好的环境下,也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公司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总是利润最大化,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管理者可能会对工作报酬不满意,从而影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员工对薪酬的不满直接影响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无法激发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公司发展停滞,甚至逐渐落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七、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部监督是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改进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保证。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不仅取决于公司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还取决于公司审计制度和监督的加强。
目前,上市公司审计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审计的独立性差,而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经营执行自主权不落实,会导致作为公司经营和对外决策基础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公司业绩;
其次,公司人事安排不合理,审计人员不受管理层直接控制,而是从会计和财务人员中抽调,因为审计部门没有直接创造公司财富的职能;
最后,公司的监管往往不够,没有合理科学的管理流程。公司内部控制不能及时反馈各阶段的执行结果,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的运行对上市公司的经济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内控制度在上市公司的深入应用,其他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各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的磨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困难。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钢结构施工企业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但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很多企业的经营资金处于负值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内控效率差,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控制体系和考核机制的缺陷
管控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够严格,针对性不是很强。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付诸实施。同时,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没有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照搬照抄,最终导致成效低下。
(二)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意识的缺陷
缺乏有效的环境来支持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同时,在控制过程中,跟不上建筑市场的发展,对一些新问题缺乏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没有根据管理体制的变化修订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三)企业管理跨度的增加使其难以控制。
随着企业管理跨度的增加,其控制难度也相应增加,资源的享用性相对较差,缺乏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平台。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人作为这一活动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质量。但就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控的实际情况来看,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教育过于形式化,培训效果较差。另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影响力较低,公司缺乏自己独特的文化。
二、钢结构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1.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构建多层次控制体系,以三级组织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合理分配和行使财务控制权,加强对各级责权利的监督和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细化和固化内部财务控制流程。
2.明确其控制目标、控制范围和内容等。,对与其职务不相容的人员可采取单独控制。由于钢结构施工企业容易发生突发事件,具有多变、施工不均衡的特点,为防止越权现象,应在控制体系中构建相应的授权审批机制,对正常的经济行为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授权。
3.财务风险与建设项目控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在控制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根据金融风险的具体控制点,构建相应的风险管控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项目这方面的控制中,应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成本、进度、安全和质量的控制,采取合理、科学的
控制方式,提高其控制效果。
4.实物资产和内部审计控制。为了保证企业所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避免各种欺诈行为,必须加强对企业实物资产的保管,定期盘点实物资产,建立相应的资产档案,及时、全面地记录实物资产的变动情况。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补充内容,即对各种控制制度和经济活动的独立评价,其主要任务是明确既定的程序、政策的执行以及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财务内部关键环节控制
1.货币资金。在控制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实时监控资金。
2.成本。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机制实施控制,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工作。同时要控制好材料成本,尤其是各种钢材,制定相应的投料、吊装、采购、领料计划,避免材料浪费。
3.采用全面预算控制,完善钢结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和体系,明确预算控制的框架体系。然后,以施工企业实施的管理组织为基础,细分预算控制的内容,确定预算控制责任主体,增强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和财务控制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基于此,在企业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应对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日常操作、文件存储、数据输入输出等进行有效控制。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促进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