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公司的人际关系这么复杂?

我的经验是,成立时间越短,人际关系越简单,历史越长,人际关系越复杂。

很多公司标榜自己历史悠久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但是只要成立了15-20年以上,就不要指望人际关系简单。

历史越久,老员工越多,这些老员工就是问题所在。老领导和老领导之间会不愉快,老员工和老员工之间也会不愉快。各派暗斗,其乐融融。第二个原因是老员工都是滑头,升职无望,所以善于抓住公司的漏洞,浑水摸鱼。如果他们能少干点,就永远不会多干点。总之内耗会很严重。

即使是大老板也处理不了这种现象。假设你是大老板,你要安排工作,但是按照分工,各个部门可能会说不是我的工作。如果一个部门经理被逼着做,这个部门经理会接受吗?不接就得罪大老板了。如果接了,会被兄弟们骂软弱无能,所有不好的工作都会接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部分。

如果是新成立的公司,事情就好办多了。他们大多是新员工,对公司、对老板、对工作都有很强的敬畏感。不管谁做的多或少,都很好。我们不太熟,领导和下属也不太熟。没有相互的不快,就不会有小的利益圈子。

国企之所以人际关系复杂,是因为国企历史悠久,工作稳定,所以老员工多,很多都是10岁以上,极度缺乏活力。这些老员工在一起久了,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故事就越多。

很多大型外企虽然历史悠久,进入中国也比较早,但是人际关系还是比较单一的,因为员工普遍喜欢跳槽,都有“拍屁股走人”的心态。他们没有一辈子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想法。只要抓住一个好机会,马上就跑,大部分员工是允许跑五年的。我在外企工作的感受是,每年都会有同事跳槽,每隔几年身边的同事也会跳槽,所以我不会对同事投入太多的感情,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仅限于工作。但是外企的国外总部就不一样了,因为历史悠久,总部有大量的老员工,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中国的高管也是某个派系的一部分。

一些内陆城市的外资企业已经越来越像国企了。因为福利更好,工资更高,很少有员工离职,这也导致老员工扎堆,人际关系复杂。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人际关系简单,是因为其历史普遍较短,而且由于行业扩张迅速,互联网公司的人也喜欢跳槽,所以每个公司的新员工都很多。BAT等巨头虽然有2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快速扩张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但相对于字节跳动、小米、美团等有着10年历史的公司,BAT的人际关系还是略显复杂。比如传闻百度有很多门派。前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张亚勤,做了五年百度总裁,但实在玩不下去了,退休去清华当教授。后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齐鲁加入百度担任总裁,两年后离职。阿里巴巴和腾讯虽然没有大动作,但内部也是暗流涌动。

未来10年,这些互联网公司会越来越油腻,越来越官僚。

最简单的人际关系就是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AI、元宇宙、芯片设计等新赛道创业公司。这些公司虽然规模大,但历史太短。根本没有老员工。都是新员工,什么都没什么阻力。但同时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流程混乱。一件事A或者B都可以做,方法1或者方法2都可以做,所以往往会导致结果不可控,在成熟稳定的大公司工作过的员工,一旦进入会很难受。

国内成熟的传统民营企业,如联想、吉利、娃哈哈、李宁,分别有38年、35年、32年的历史,正处于出人头地的阶段。公司流程没有外企500强那么规范完善,人际关系也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简单。

相对于以上成熟的私企,港台企业的人际关系略简单一些。港台企业一般历史悠久,很多都是改革开放前成立的,如富士康1974,旺旺集团1962,丁鑫集团(康师傅母公司)1958,周大福1929,伯恩光学1987。但是真正定居内地的时间很晚,高潮是2000年以后。各地新建的公司大多都是招新人的。总公司虽然历史悠久,但子公司历史较短,人际关系相对不那么复杂。流程相对总公司来说比较规范。

老员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公司不太喜欢老员工,更喜欢招应届毕业生来驱赶。这里的老员工不是指年龄较大的员工,而是历史悠久的员工。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公司有规范流程的悠久历史,但人际关系复杂,一个成立不久的公司人际关系复杂,但流程不规范,很难兼顾。但一般来说,成立10年左右的公司相对较好,外企500强的中国办事处更好。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另一面来看。一开始不能只为了安逸而选择工作,要看自己是否能提高综合能力。如果你能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公司里混得下去,那你以后去任何公司都可以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