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什么?
郑燮(1693-1765),江苏板桥人,科举康熙状元,雍正十年进士。山东范县、魏县的官员,有一种政治声音,要求救济百姓的饥馑,要做大官,所以才求病。做官前后都在扬州生活,以书画为生。他擅长画兰花、竹子、石头、松树、菊花等。,但他画兰花画了50多年,取得了最杰出的成果。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形成家法,体疏体壮。书法,用中国的八分混合成草书,自称六书半。书法笔融入绘画中。主张继承传统,取七,弃三,注重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前不作画,后不设格局,画后不留格局”,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歌真挚有趣,深受人民喜爱。也可以固化打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的印本等。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以“胸中无计可施”为理论画竹。他画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承,更多的是从纸窗粉墙上的阳光和月影中获取,所以直接采取了自然的方法。针对苏东坡说自己胸有成竹,板桥强调自己要胸有成竹。这两种理论看似矛盾,但本质相似。同时,他们强调构思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应该是“似电闪雷鸣,草木皆怒”。板桥的《竹石图》显示,竹子挺拔挺拔,拔地而起。他的叶子,每一片都有不同的表情,又黑又水,浓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把竹石的位置关系和诗词的用词处理得非常和谐。竹子的纤细幽静之美,衬托出石头的另一种风格。这种丛生的植物成了板桥的理想幻境。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都感叹,和他们的画比起来,他画的竹子还不如板桥雅致。
有句话叫“我无论何时画兰花、竹子、石头,都是用来安慰天下劳动人民的,而不是给天下人民享受的。”
自称“六书半”的板桥书法,以兰草绘之,极为自然飘逸,篆、隶书、草、楷的字形极为多样。这幅“二歇杨林渡头东”的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桃花岸”四个字尤为优美动人。郑板桥新书的独特风格开创了书法史的先河。
高翔(1688-1753),山东胶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生活用布。擅长画山水花卉。其山水画取材于洪仁、石涛,小山水画多出自素描。清丽淡雅淡润,自有格局。梅画全是细薄,全是用韵取胜。他还擅长拍照。金农和王的诗都是先印小人像,即由高翔所写,线描简洁,表现写实。精刻,学程穗。还擅长诗歌,有《西唐诗话》。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东信,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长期居住扬州。我这辈子没做过官,被人推荐去做学问,做诗人。进了北京,没试就回来了。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迷迷图》、《越涂画》等。他最初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意趣,也叫金农体或董信体。他的笔画有粗有细,飘逸厚重,字体多为长方形,头重脚轻,非常漂亮。
篆刻、鉴定精细,擅长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你梅梅花生命力强,枝繁叶茂。它也与古拙的石头笔法有关,其风格是古雅和简单的。作品有《木美图》《月月》。他还善于吟诵,“每画完一幅,必有题字,一触即发”。他还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秦深碑、郭珊碑、古浪碑。书写隶书很简单,楷书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所谓的“漆书”,它有另一个兴趣,它也被称为金农风格或东信风格。笔画有粗有细,飘逸厚重,字体多为长方形,头重脚轻,非常漂亮。篆刻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他的诗集有《董欣先生集》、《董欣先生杂集》,书画题字在《董欣》中编入竹画、梅画、马画、自画像、杂画题字。
李毅(1686-1762):宗扬,又名唐宓,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晋升,五十三年,绘画被称为朝廷的祭品。因为不想被正统画风束缚,所以被排挤。乾隆三年,被选为山东藤县知府,回到省政府。经过两次不同的封号和一次降职,他到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密切,故郑有“扬州卖画,与李旧”之说。早年随同乡魏学画山水,一路承袭黄,拜朝廷时随蒋庭学画。后来,他向指画大师高求教,提倡写意。在扬州,他受到石涛笔法的启发,于是用碎笔泼墨作画,画风大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笔墨交融成一种奇特的趣味。他喜画长文,文笔参差不齐,使画面非常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影响很大。
黄神(1687-1770):公毛、公毛、公寿、聚庄、号影飘、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写意人物,间作花鸟,山水,大胆设色。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全才画家。
年轻时读书刻苦,因家庭困难,住在小庙。“书是画,夜无蜡。我在佛寺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擅长画数字。早年师从官方周朝,多作工笔。后来受到唐代书法家怀素原作的启发,用狂放的笔法作画,成为大写意。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将草书入画的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就成了“破秃”,绵的组合不断间歇,笔法更豪放,风格更大胆。如此狂放的笔法,笔法“迅捷如风”,气象磅礴,点画如风叶。黄慎的人物画,多以童话为题材,描绘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樵夫、渔夫、流浪乞讨等普通人的生活,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黄慎的写真集《美人赏花图》描绘了一个美人对花的痴迷。西山鹤图取材于苏轼的《飞鹤亭》。在这幅画的右边,有一只白鹤。老人好像在抬头看空中飞翔的鹤,男孩拿着花篮,却很开心。“一生梦见扬州路,空鹤归来”(黄慎《林逋训鹤图》),黄慎两次住扬州,在扬州度过了17年,成为他一生的眷恋。他的人物画最有特色,有四伦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洪磊收集,编入《交湖诗集》。
李(1695 ~ 1755),中国清代诗人、画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住在金陵借景园,自称借景园主人。是“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家庭,曾任乐安县令、蓝山县令、潜山县令、滁州知府等职。做官的时候“仁德”。后来因为诬告被辞退。他去做官后,在南京借了一个园子,借自己的名义做了园子的主人,经常到扬州卖画。与李姗、金农、郑燮等有交往。,专攻诗词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他注重师法自然的传统,可以独树一帜。他的笔法浑厚,刀法简单,生动传神。它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传世的《风竹图》《鱼游图》《迷因图》。《梅花屋诗话》作者。擅长画松、竹、兰、菊、梅、杂花虫鱼,也擅长画人物和山水,尤以梅子为佳。作品天马行空,笔墨饱满,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意在常春藤、柏杨、朱涵之间。梅画以细硬、老茎新枝著称,侧面呈弧形。“梅花意味着”印在用户的房间里,著名的题诗石梅有句“失意不怪”。我也喜欢在大风中画松竹。作品《施能》,后人编《梅花居诗》,仅有26首,多散见于画中。
王(1686-1759):字赤林,别名“董熙外氏”、“暮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花草,随意用笔,绚丽多彩。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梅花以梅密枝繁著称,淡雅秀丽,金农说;画梅的妙处在于广陵得二友,王超林画枝繁,高希堂画枝疏。(画梅题词)但从他画梅子的作品来看,并不都是枝繁叶茂,但往往会变细。不管多简单,多复杂,你都有时间包起香氛,享受雪和山。五十四岁时,他左眼失明,但仍能画梅花。他在展示自己的美貌时,刻着:生来左眼失明,却还留着一只眼看梅花。六十七岁,双目失明,却还能写野草字,还能注意心意。所谓的视而不见,并不是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好诗,《巢林诗选》作者。
(1733-1799):字敦夫,本名良丰,又名,别号花寺僧、金牛山人、周渔人、石练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原籍安徽歙县,后居扬州。他曾住在蔡一街托米巷,自称“曹铸·石林”。我是金农的弟子。我不是官员,所以我擅长旅游。绘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能。文笔奇幻,孤傲,独特。他还擅长画鬼的滑稽画,描写各种丑陋的鬼,都极其精彩,以此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他还是一位诗人,著有《夜香草堂集》。他还擅长篆刻,著有《广印人传》。金农去世后,他收集手稿,投稿刻本,使金农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他的妻子方畹仪,名叫白莲,也擅长画美兰竹石和诗歌。子和云雍都擅长画梅子,被称为“罗派”。代表作品有:《物外气象》(画册)、《两座覆花之峰》、《丹桂秋高》、《树荫下的日出》、《顾青的歌唱》、《有声画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