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行业会慢慢衰落吗?四五十年,主要是指员工收入和行业前景吗?
有几个原因:
1,几年前,受政策影响,电网公司逐步清理下属三级企业,部分盈利较多的企业被转手。这些企业的收入和分红可以给当地电网工人带来一些额外的收益或奖金,但这部分收入现在可能没有了。这部分对待遇影响很大,但网上很少有人提。
2.由于舆论压力、反腐压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工资和奖金有所减少,这也是大家吐槽的一部分。
3.缺乏按劳分配的机制。前几年电网公司内部薪酬改革,据说是为了提高高技能、高学历、高强度员工的收入和待遇,明确按劳分配,减少目前吃同一锅饭、多劳少得的收入分配局面。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新员工受使用年限短等因素影响,实际收入不升反降,且这些员工是高强度工作的实际承担者,维护运营压力大,考核任务多,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相比之下,老员工学历素质良莠不齐,活的少,赚的多,轻松,让新员工叫苦不迭。
以上原因让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网格工作者,尤其是被之前的高薪吸引的985,211毕业的同学,对于加入49年的国军感到力不从心。相比于互联网行业的高薪生源,幸福感荡然无存,进一步放大了无力感。
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电网公司的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其盈利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其收入和待遇将与其他传统行业趋同。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1.电力改革和市场化建设进入深水区。近年来,电力改革全面推进,成效显著。接下来的电改将逐步进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深水区。复杂的现在:
2.政策多,地方不一样。导致在各项试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电力企业与社会之间难以协调,规则不规范,市场准入标准不一。
3.跨省交易有壁垒。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品种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制约了清洁能源的跨区域交易和消费规模,难以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4.电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从上游到产业链乃至用户侧的价格仍以计划调控为主,没有合理的市场化引导机制,导致发电企业特别是煤电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被肆意挤压,输配电成本收取和电价交叉补贴缺乏科学的监审标准。电网和社会企业投资配电网的积极性受挫,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