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公司数据分析报告(二)

第一部分从“壳”公司的定义、特征及其与高风险行业的关联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于壳类公司隐性特征的分析,除了上一部分提到的注册地址、经营活动、关联方异常信息等维度外,下一部分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其相关维度分析。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延伸壳类公司的“属性”,下一部分将从行业分析的角度,重点探讨壳类公司的风险指标。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利用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对所有企业进行排查,通过数据特征加强对“壳类”公司的了解,将进一步增强对其客户的了解,并从这一角度探索防控“壳类”公司输入性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一、特征分析

在第一部分中,“壳”公司的隐性特征主要集中在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异常上,下面将从公司的注册地址、经营活动和关联方、公司的联系方式等角度进一步分析。

公司注册地址信息异常。公司注册地址是公司“身份信息”的重要属性。“地址”不仅代表注册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归属,也是区别于其他公司的特征指标之一。此外,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依托互联网的经营活动的客观存在,将很难直接定位到注册地址高度重叠的“空壳”公司,只能作为判断条件之一。

据安徽日报2020年4月20日报道,“截至2020年3月底,合肥市互联网相关市场主体6.23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6.05%。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互联网相关市场主体总数的84.2%。据了解,涉网市场主体主要以企业自建网站进行宣传、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依托异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商品为经营模式。“受今年年初疫情影响,网购、点餐、娱乐、在线咨询、在线课程、远程办公、直播平台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助推了‘家’的新商业模式。我们需要对家居商务或办公的行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能只关注此刻的“商务状态”,还要关注家居商务活动的动态变化。

实践中遇到的空壳公司注册地址高度一致。除了登记地址相同或在居民区等典型特征外,登记地址的区域化也是关注的焦点。因为公司服务商提供注册地址、办公地址或通讯地址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代他人注册公司的现象在各个经济园区都比较普遍,一方面方便了公司注册,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大量的空壳公司。同时,虽然公司主体注册在不同省份的经济开发区或经济园区,但资金流向呈现跨区域特征。

公司经营活动不正常。业务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同业竞争和其他日常活动。从风险来看,还包括行政处罚、税收违法、股权冻结、司法拍卖、破产重整、备案信息等。其中,连涉税处罚都没有登记的公司,会结合其他指标,共同定位判断是否属于“类壳”公司。

异常关联方。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为例,对其贸易中关联方的背景调查是判断该指标异常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注册透明度较低的避税天堂,或者一些涉及贸易的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关联方身份透明度低也是判断“壳类”公司的维度之一,我们为受益所有人识别的相关风险也将成为该指标的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五个特征标签,Enterprise Check还对公司的联系方式进行了专门的统计和分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转账和取现管理的通知》(银发[2011]116号)“两个及以上公司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中的联系电话相同的,除审核存款人提供的证明文件外,还应当采取回访和实地走访的方式,

基于企业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2013之后注册且截至2020年8月31仍在运营的公司联系方式(含固定电话),且同一联系方式同时属于三家及以上公司,不包括金融行业、国际组织、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电力/热力/社会组织。

从绝对数量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中,联系方式重复的公司总数最多,共计360.44万家。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合计654.38+0.758万;最后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111.2万。

从相对比例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注册公司数最多,占该行业注册公司总数的80.62%;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76.3%;最后是房地产行业,占68.7%。

二、行业总体分析

首先,我们从行业角度统计壳类公司的数量,仍然参考国家统计局的标准行业分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行业统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普遍高比例撞上“类壳”模式,类壳公司绝对数量较多,分别为2641000家、882600家和4875438+0000家。

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壳类”公司数量分别为43.64万、43.59万和39.65438万+06.5438万。

最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房地产和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类壳”公司数量分别为14.04万、13.67万、12.85万、12.23万。

3.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通过对比分析信息发现,打“壳”模式的公司被列为异常经营。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常见原因有四种:(1)未在规定期限内公示年报信息;(二)未在工商部门责令的期限内公示相关企业信息的;(三)公开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4)通过户口所在地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

我们列出了两个指标,分别是“无法通过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联系”和“未在规定期限内公示年报信息”。

1.通过注册地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到企业。

实践中遇到的空壳公司大多注册时间不足一年甚至更短,可以满足基本工商信息核查的核查要求。但开户动作完成后,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列入业务异常名单,如“无法通过注册地或营业场所联系”,需要特别注意。

统计结果显示,在标准行业下,“批发和零售业”打击该类型公司数量最多,为44.27万家,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数量为17.05438+0万家,第三位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数量为8.56万家。

2.未在规定期限内公布年度报告的。

针对“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公布年报”的异常经营指标,对壳类公司的数据结果进行细分统计。结果显示,第一名仍然是“批发和零售”,该行业打壳公司数量为97.73万家,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数量为301.5万家,第三名是“制造业”,数量为1.95万家。

3.指标的横向比较

对上述两项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横向比较,“未在规定期限内公示年报”占69.13%,“无法通过注册地或经营场所联系”占30.87%。

第四,风险防范

1.关注行业风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综合规划司《2019年前三季度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注销企业总数的80%以上,第一、二、三产业注销企业数分别为7.9万户、33.3万户、1947万户,占。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取消总量的60.6%。”

从整个行业生命周期来看,从注册到注销,属于同一行业不同公司的时间太短,会大大缩短整个行业生命周期。但是高比例的注销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行业经营状态的不稳定性,因为从进入到退出行业的时间周期比较短。

同时,通过以上对“壳类”公司的行业风险程度分析,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是值得关注的行业领域。

2.注意区域风险

第一部分,我们对各地区“壳”公司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广东、江苏、山东三省击中“类壳”模式的公司相对较多。根据2020年上半年Tencent.com GDP排名数据统计,“广东、江苏、山东是GDP总量的前三名”。从侧面也证明了“类壳”公司这一客观现象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壳类”公司的数据分析来自于企业查找用户自定义指标所创建的模型,是从“风险导向”的角度,基于多维度客户身份信息的分析判断。

理论数据模型作为现实中客观现象的反映,仍然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和我们的专家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帮助金融机构防范“空壳”公司输入性风险的过程中,我们期待与更多金融领域的专家和老师一起,建立和完善防范和化解“空壳”公司带来的洗钱和欺诈风险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