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在国家宏观调控、投资者决策和加强内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有必要改进和完善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和方法。

第一,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的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本质上讲,“管理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个目标并无根本冲突,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中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即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可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衡量标准。财务报告作为正式的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该服务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具体而言,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国家通过间接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信息可以通过定期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如果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报告的界限进一步淡化,未来两者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程度会增加,财务报告目标会完全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以财务报告为内容,以资产报告为中心,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确认、表达和披露企业的资产使用、收益和资本运营等财务信息。未来的财务报告应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一系列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竞争力和风险相关的财务信息。建议将这三种报表中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并更加关注核心会计信息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可采用公允价值等可靠性低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特别要注意能够显示财务弹性、投资回报和流动性的财务报表中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于使用者正确理解报告数据、判断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了财务报告体系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很少专门研究,基层单位和会计人员对其意义和披露方法也不熟悉。我国已加入WTO,这就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的表外信息披露方式,逐步增加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满足报告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第四,改变财务报告的报告模式

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中国的财务报告体系被迫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计算机随机存储功能的支持下,可以每日揭示财务信息,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生成。通过事项法和实时报告系统的建立,可以彻底解决财务信息背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多方位的财务信息。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和传输将被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所取代。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在信息的表达上,会更多的使用图形和视听的方式,让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理解。财务报告应考虑投资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更全面地揭示企业面临的机会、风险、前景、背景等信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必须在内容和体系上进行改进,以满足上述要求。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2]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附表;

(2)会计报表附注说明会计报表的基础、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主要项目;

(3)财务报表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实现和分配、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这一制度基本满足了社会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求。然而,在知识经济、行业竞争、风险加剧、高科技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演变的条件下,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日益显露出滞后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及分析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决策有用性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许多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求会计报表不仅提供以评价经营业绩为中心的历史信息,还提供有关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从中不仅可以获得评价过去业绩的依据,还可以获得对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测,作为投资决策和信用决策的参考。因此,无论是企业的财务信息,还是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无论是企业的背景信息,还是企业的前瞻性信息;无论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还是非核心信息,对于现代投资决策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不能等同。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数据,可信度较高。而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时最关心的是企业的未来,所以信息的可靠性高,但相关性低。现金流量表方面,虽然权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但其提供的现金流量仍然是过去的现金流量,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与决策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们需要扩大财务报表中当前和未来信息的范围,以解决历史信息的滞后性和信息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益作用。

(3)业绩披露存在缺陷。

传统的利润表是基于传统的会计收入和收入费用概念的一种财务业绩报告形式。适用于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较低的经济环境,能够基本准确地反映经营活动的收入。然而,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不能向金融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会误导投资者的判断。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界提出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引入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D)分部信息披露不完整

对于跨地区、跨境的企业,提供的合并报表覆盖了整个企业集团的汇总信息,可以揭示企业集团的全貌,但同时掩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支机构的情况。分部信息是确认和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分析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时,用户认为分部信息比企业整体信息更重要。目前,虽然我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协调,但仍存在分部确定标准过于简单、分部信息披露不全面等缺陷,迫切需要出台分部报告的具体操作指引。

(五)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善

金融工具涉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进入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专家预测,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总量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日本大和银行的合并,都是新型金融工具操作失误的例子,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这种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危害性决定了它不能被报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投资者所忽视。根据公允反映原则,公司财务报告必须充分揭示这种风险。遗憾的是,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二、财务报告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是发展趋势。

未来信息使用者财务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为未来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关键是要解决计量属性问题。现行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与信息使用者未来的经济决策相关,但为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以及成本效益比原则,仍然需要历史成本模型。葛家鹏教授在《财务会计:特点、挑战与改革》一文中说:“财务会计不再强调历史成本是唯一的计量基础,会计物理世界中使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情况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著名经济学家朱晓萍教授也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长期并存。可见,财务报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是确定的。

(二)资产负债表外信息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占据主要位置。

作为国际商业语言,三大会计报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定的格式和以数据反映为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它所表达的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统计,自1972以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年均增长率为3.1%,而同期票据的增长率达到了7.5%。从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表外信息也在不断增加。显然,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表外信息将占很大一部分。

(3)预测性信息将被广泛披露。

决策的未来决定了预测的重要性。目前的财务报告只是提供了一种“向后看”的历史信息,但信息使用者是为未来做出决策,希望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尤其是未来的现金流量,这种历史信息报告对他们的帮助并不大。在我国,根据相关证券法律法规,上市公司通常会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目前,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预测性信息系统,为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因此,预测性信息或前瞻性信息必然成为财务报告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更有用?美国65438-0973《财务报表目标》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公司财务报表的两个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心“公司现金流”而不是“公司净收入”。因为现金流量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测企业未来获得净现金流量的能力;预测企业未来将以各种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现金金额;预期可能的投资风险;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评估长期投资项目的效益;预测企业的筹资能力,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因此,现金流量表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财务报告。

(E)分部信息引起了用户的极大关注。

集团企业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基本反映了被合并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过于笼统的合并财务报表无法披露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盈利能力、增长趋势和风险,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分部信息可以弥补报表的缺陷,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为用户提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子公司所面临的不同机会和边界信息,使信息用户掌握当地经营活动对整个公司的影响,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种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分布式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相信其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六)社会责任报告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注。

企业是社会企业,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联合国在1991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22家跨国公司中,有86%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环保方面的信息。我国财政部在1995公布了一系列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7)在线实时会计信息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信息系统。

随着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极大提高,未来会计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递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具有高速运算能力的电子计算机已成为金融信息的计算工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在线实时财务报告系统的诞生和应用,它使交易能够在发生时得到记录、处理和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上直接获取企业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