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Wind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的三个季度,公募基金共发行了67只偏股型基金,仅有1.26万投资者(不计重复,下同)参与了新基金的申购。
同样,2010年,公募基金共发行100只偏股型基金,有29100名投资者参与认购。在2009年的牛市中,共有57100户参与了这些偏股型基金的申购。
散户远离基金的程度比2008年还要严重。
即使在2008年,公募基金也发行了115只偏股型基金,共有1710000名投资者参与了新产品的申购。
显然,按照目前偏股型基金募集的势头,公募基金要在201年达到或超过2008年17100户的申购量,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个数字比2007年还要糟糕。当年,“摩根士丹利内需动力”共吸引投资者1.79万人,其次是“中邮核心成长”和“中国蓝筹核心”,分别为1.59万人和1.08万人。
按照这个数据,2011以来所有新基金的认购人数都不如2007年发行的单只基金。
在散户广泛参与的2007年,共有1825万投资者参与了公募基金的申购,这些新基金首轮募集了4485亿份。然而,随后的熊市让这些基金投资者损失惨重。
目前新基金的艰难处境,让基金销售人员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一年。在宏观紧缩和a股市场低迷的双重打击下,公募基金募集金额较低,但2005年开始的大牛市改变了这一格局,两年后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净赎回仍在继续。而一季度偏股型基金净赎回626亿,二季度偏股型基金净赎回6543.8+042亿,今年上半年净赎回768亿。
从持续营销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只有不到200只基金出现净申购,近500只出现净赎回。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买”是高度制度化的
在散户抛弃它的同时,新发展起来的公募也表现出高度的机构化特征。
以67只基金募集849亿股,654.38+0.26万投资者计算,平均每户认购接近7万元,在股市仍不见起色的情况下,已经是很高的数值了。
即使在2008年最差的一年,公募基金共募集偏股型基金907亿,平均认购金额也只有5万元左右,仍远低于公募基金2011年的平均水平。
此前,证监会曾出台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中不得采取“一次性奖励”的方式,但市场上不时有基金公司为了扩大规模,违规发放丰厚奖励的故事。
“上海有的公司一次性给渠道千分之二的奖励,把基金当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卖,自然额度就上去了。”上述深圳基金公司营销总监对此愤愤不平。
中国的现状
随着14年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基金的市场份额呈阶梯式增长趋势: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亿、500亿和610亿。第二阶段是2006540。第三阶段是2002-2003年,基金规模快速增长,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顶峰。其6543.8+0633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翻了一倍多。2004年至2005年10月20日,受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中国基金市场有54只封闭式基金,159只开放式基金,基金份额3200亿份。从2005年到2007年,基金净值飙升至3.2万亿。2007年以来,由于股市低迷,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左右。
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家公募基金公司期末持有股指期货合约。其中,国泰保本混合基金单独持有207只IF1304合约,市值超过155万元,对冲了其期末股票市值的70%以上。
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开始告别在股指期货领域小打小闹的历史格局,逐渐与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采取的“多头持股+动态股指期货对冲”策略相融合。继近年来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和工具化创新之后,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创新和嫁接对冲策略可能会探索出一条绝对收益的投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