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若菩提。

白手起家的传奇亿万富翁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佛教企业家。

我第一次认识曹的时候,我读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他被宠坏的妻子和有婚外情的女友。在这篇文章中,他吐露了心声,描述了他与妻子陈凤英同甘共苦的爱情故事。他还曝光了有婚外情和有一个很相爱的女朋友的故事。最终,亲情战胜了激情,理智战胜了情感。他悬崖勒马,断绝了恋情,放弃了婚外情女友。

“诸德之孝为先,不计痕迹,穷家无孝;万恶为先,不分心,世上无完人。”从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有经验的人”的出现,第一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看的时候,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后来,我对曹王德笔下的倪虹赵雪略有所知,知道他信奉佛教,被称为“佛商”。他给慈善机构捐了60多亿,是中国真正的首善。他的公司福耀集团曾经打赢了美国商务部的官司,是中国入世后第一个打赢反倾销官司的企业。

最近偶然看到一本书——介绍曹的自传《心即菩提》。我下单买的,在下江南的高铁上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二,在目的地连夜看完。

这是一本非常简单坦率的自传。有趣,可读性强,不花言巧语,不吹牛。曹说,他的写作是由于外国朋友的强烈建议引起的,但当几个专业作家把他们加工过的传记放在他面前时,他感到不满,认为它们太美了,不真实。于是他无视劝告,采取第一人称的方式,全身心投入到自传写作的任务中,这对于他来说是一项痛苦的任务。

从“穷童年”到“苦干”,从“以诚为本”,“天道酬勤”到“铁肩道德”,全书共六章,以立体的电影画面描绘了曹从赤贫到巨富,从一无所有到巨富,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业界。从简洁明了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作为一流企业家的胸怀、学识和智慧。曹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成功典范。

一、前传

事情有始有终,事情一直都有,知道顺序是捷径。事物的发展遵循着因果律,人也不例外,但这种因果律可能更加神秘,难以一眼看穿。三岁看老,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人出生前的先天影响也是极其深远和神秘的。正所谓“此生读书晚”,“投胎是个技术活”。

曹出生于上海,1946,祖籍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曹家是当地的望族。其父曹早年赴日当学徒,后在上海经商有成。他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乱世佳人,人不如狗。曹家于1947搬回老家。他父亲在商场有一技之长,却没有机会和平台让他自由施展。种田不行,只好把在日本和上海学来的生意都教给小印度(曹的外号),同时冒着政治风险和父亲合伙搞一些小生意。

因为固执,14岁的曹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冒着风险卖烟草和水果。这些经历都给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勤奋、机智、坚韧...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凌晨2点,他妈妈哭着推他起床,让他刻骨铭心。

他的父亲曹何任经常告诉他,“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和如何做事”。当时父亲问他以后想干什么,教他“用心做事”。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你有几颗心?"

我的母亲陈是地主家的乖乖女,她有着大家闺秀的清高和骄傲。“出门在外,抬头微笑,别说饿了,有骨气,有志气!”“世界上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会为你解决;要脱贫,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我最怕的是自己没有出息!”“人生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重要的是获得他人的信任。”这些话是我的母亲经常告诉我的兄弟姐妹在曹王德。这些话,从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曹的脑海里。

曹读书不成,靠放牛拾柴自学成才。一本80分的字典,砍了1多年,攒钱买的;一个3块钱的“刺海”,剪了3年多,攒钱买的。因为这段艰难的买书经历,曹养成了一个怪癖,从不把书借给别人,哪怕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他早年的经历,一方面给了曹父母做人、经商的有益启示,对他以后的人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他后来在商业上的成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让他从小就体验到了世界和人心的复杂和险恶。体会人情冷暖,感受世态炎凉,是大有作为者的必修课。

第二,创业

曹的创业始于冒着上街游行风险的“投机”。一开始卖烟草水果,后来跨省卖银耳。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只有生意才能养活全家。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强迫他走上这条路。他爸爸只会做生意,也只能教他做这个。

文革时代,跨省去做银耳生意,赚的钱不敢跟任何人说,更不敢炫富。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财富就是勇气,勇气就是财富!

最后出了点事,银耳生意做不下去了。他靠着推销员暴利的本事,把果树卖到农场,在大坝项目工地当过苦力、修车工、食堂采购员等等。

曹的头脑灵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农民的不安分的工作作为一个苦力在耕作和做一些灵活的工作。而且他每做一项工作,都是做一些花里胡哨的事情,用心去做自己负责的事情,既满足了上面,也让别人受益。就这样,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不断有新的机会展现他。

正是因为他的活跃,他敢想敢做,偶然听说水表玻璃很赚钱,于是萌发了办乡镇玻璃厂的想法。并鼓励镇政府成功办起了玻璃厂,那是在1976,文革最后一年。

玻璃厂几经整顿重组,最终发展成为福耀集团,期间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曹的企业家精神,善于抓住每一个机会;前瞻性和准确性;行动要坚决,一旦确定了方向,立即行动,不要犹豫;非常有风险意识,非常善于自救和自保;脚踏实地的同时,又很有创新意识。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曹独特的企业家精神。乡镇玻璃厂成立后,曹只是六个创始人中的买手,虽然办厂的倡议是他提出的。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按国家计划配给。一个乡镇企业不可能通过国家计划得到它所需要的原料,只有通过非计划的手段才能得到它所需要的原料。这项工作是曹的专长。据介绍,他在澡堂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外资源交换网络,他可以通过这个网络获得任何资源。

福耀集团因为司机一句不小心的话,转而生产制造汽车玻璃。曹在公交车上用拐杖当杆子扛东西,司机提醒:上车小心点,老曹,别给我碰玻璃。如果它坏了,你付不起钱。曹王德认为我是一个玻璃制造商,我负担不起。后来才知道,中国所有汽车的玻璃都是进口的,价格极高。于是曹下定决心要做中国自己的汽车玻璃。

由于国家标准中水平玻璃的技术规范不够详细,曹找到了标准制定机构,确定了标准,为他们厂的产品创造了巨大的效益。由于国家人事档案制度影响招聘,曹坚持不懈地到福建省人事局游说,终于动了局长并上报省长,建立了福建第一个人才交流市场试点。改革开放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

通过2006年的各种信息,曹预见到2008年奥运会后,股市将暴跌至2000点以下,经济发展将一落千丈,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最终,当年股市创下1664点的低点,经济走势完全符合曹两年前的预测。

曹在自传中记录了大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故事,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创业的艰难和不易。无法解释的政商关系,奸诈的竞争对手关系,以恶报恩或者做了什么英雄的上下级关系等等。曹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成长历程,充满艰辛,充满危险,道路坎坷,充满风霜。虽然创业之路如此艰难险阻,但作为一个创业者,他应该永远站得直,走得直,永远不耍花招,永远不阿谀奉承,永远突破困难,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才能最终体现企业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

第三,做人

从曹的自传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气质的人。交个朋友,说说兄弟的义气。和官员打交道有江湖的嚣张,走在商场里有嚣张的气焰。遇到不公时,流露出别人的霸气。另外,他有正气,有灵气,有才华。

为了一条陌生的路,不让他喝生水,给他泡茶,给他做饭,纯粹是出于好心。陌生人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好兄弟。

一个快死的朋友想尽办法帮儿子安排婚礼,让朋友死得安心。

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与官员的交融史。曹的成功,离不开官场上相对清廉的好官的帮助,离不开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恶官的纠缠和干扰。曹在自传中甚至详细记录了几个故事,讲述了他所遭受的政府官员的恶意攻击,甚至连主要当事人的名字都列了出来。

这也就引出了曹在朝会上几次当场发飙的经典故事。好在他每次反败为胜,不仅没有惹上麻烦,还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赏识:

在县委领导下召开的会后,县委书记对曹的评价是:

曹记录了几个官司的故事。他的事业越大,官司越大。最大的一次官司是跟美国商务部,他最终打赢了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场反倾销官司。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是一部自下而上不断突破体制束缚的历史,敢干者在挑战法律边界的过程中爆发。这种人体制内体制外都有,体制内企业改革的前卫结果都不太好。他们突破体制内既得利益,集矛盾于一身,可想而知。体制外,有两种。一个是他们无法停止在爆发的道路上奔跑。这些人基本都是因为打破了高层划定的底线而锒铛入狱,而另一类则是曹王德,把握了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和谐的度,在法律与自律、正义与邪恶的边界坚守自己的底线。

在遭到一些竭力陷害他们的政府官员的报复后,曹经过反思确立了自己的官场处事原则:

正是因为曹把握了大方向,坚守了自己的底线。可以说,他虽然游离于体制之外,却得到了体制内的极大帮助。当然,还有他的哥哥,福建最高官员之间的联系,虽然没有体现在他的自传里。曹还记载了的一个故事,为了帮助地方领导顺利转正,他不得不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政府政绩。这样一来,这些官员手中的权力自然向他倾斜。

在坚持返还政府扶持资金654.38+00万元后,市委书记对曹点评:

对于这件事,曹的解释是“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商业信誉”,第二是讲信誉赢得尊重,将来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会理解你,会帮助你,这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就是企业家的长远利益战略,不考虑一时利益。

曹王德相信爱兵如子,他信守诺言。他记录了许多例子来展示他是如何赢得人心和团结团队的。

他的一个下属起初是他的项目承包商,但为了拿到项目,他不择手段,把自己搭了进去。说到底,曹对还是不错的,没有让他失去一切。从那以后,他就跟着曹了。

两个员工得了绝症,被送到医院却没钱治疗。曹王德知道后,指示公司支付治疗费用,其中一人是实习生。

有一个叫黄中生的员工,是曹照顾的,他是铁了心要跟着他的。

福耀集团的一些高管对曹根深蒂固,因为他们钦佩曹的品德。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人格魅力必不可少。尤其是创业初期,人格魅力更是无价之宝。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们能吸引多少高层次的人才为他们工作。人格魅力如毛泽东,所以世界的精英都聚集在他的周围。

丁一看,问道

曹在他的自传中很少提到佛教,但却用了四个章节详细记录了他在石竹山上一座佛道混合的寺庙里求签的经历。

求神占卜这件事本来就很玄妙,结果介于准与不准之间。曹的四次签证申请比预想的还要准确。当然,曹也按照的指示要求签证。前三次是他职业发展的转折点。可能他在申请签证之前就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要神仙的肯定和保佑,也可能他真的做不了决定,按照申请签证的指示去做了。总之,他的事业和人生的发展正如签约所预言的那样。

最后一次他要签证就更神奇了。他想问他能不能出家。读了李叔同的经历后,他出家了,但他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迷茫中,他去石柱山要求第四次签证。老和尚告诉他“有佛报,无佛缘”,要他不要离开家,做好自己的事业,享受美好的夜晚。

从那以后,曹再也没有提起出家的事。

大时代,站在最前沿的企业家,扛着创新和突破发展的大旗,被物欲和进步与保守撕裂。要经受住这一切残酷的考验,他们必须坚持自己内心的计划,坚守自己的精神故乡。曹出家是偶然的,但信佛是必然的。信佛的王维甚至说,人的成就与技艺无关,与福报有关。马云对道家、太极阴阳也是深深着迷。

曹问石竹山是果还是他在山下的经历。基层所遭受的欺凌与苦难,横行与屈辱的特权,人们心中的善恶混杂,他自己的因缘与内心的挣扎。

粗略了解一下中国快递行业野蛮生长的血腥历程,我们就能明白,在一个你死我活的商业丛林里,“人的成就真的和技能关系不大”,“一张公文就能把你打趴下”,甚至“一个小指头就能把你打倒”,传递到底层进行残酷的生存斗争,影响个人成就的因素远非个人技能所能控制。

在这个高压、无常、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原罪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在中国,佛教自然成为首选,其次是道教,然后是各种邪教或半邪教,包括各种成功学、传销、天价洗脑培训。

E.附言

《自白》是揭露丑陋伤疤的最好的自传。卢梭的初心是以自己为楷模,深刻剖析和批判人性之恶,让自己的名声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流于人间。

其实,我们不需要通过告白来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就能深刻感受到人性善恶的复杂性。所有的恶都要避免,所有的善业都要遵循,自我净化,这些都是佛教徒。佛教的本意是弃恶扬善。

因此,曹的自传《心即菩提》的巨大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曹也不是完人。他曾经有过一段婚外情,商界大起大落,一次次被污染。他不避讳自己与官员的权钱交易,不掩饰谋利的权谋,不掩饰全球竞争中的连横,不掩饰每次遇到重要人物时随身带的漂亮女秘书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毕竟曹声称“心即菩提”,并不是说心即菩提。他有佛报,却没有佛理。这可能就是他需要在凡间修行的原因。

所以,他如实地记录了陈凡耕作的大部分生活,等待后人的评判。有多少人能比得上这种开放和开放?

万物皆有阴阳。不用说,曹的《心系菩提》只展现了他光明美好的一面,也展现了他真实却尴尬的一些面。这些积极的面孔值得记下来。而正面有多高,负面就有多深。一方面是惨淡的精神煎熬,一方面是外在的环境。但是我相信,当曹面对各种考验的时候,已经比大多数人做得好得多了。而他对财富的挥霍和对慈善事业的投入,可以看作是对自己阴暗面的赎罪,或者是他愿意付出的代价,又或许是他真正理解了创造财富的本质——为了全体人民大局的改善,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了最大可能的贡献。美帝国主义之所以强大,一方面是因为它有比较完善的创造财富的制度和环境,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比较完善的分配和使用财富的机制,使得人民的整体福利不会因为创造财富的动力不足或者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而受到损害。中国目前还处于大力鼓励财富创造的初级阶段,因此忽视了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特权机制使得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曹身先士卒,甘当先锋。他的气魄不是一种可以为他的伟大增色的赞美。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喊这句话的人最后被证明,他的心就跟针眼一样大,因为他的心掉进了钱泉的眼里。曹是一个低调的慈善家,高调的实干家。他不与陈光标争首善的名声,只做首善。这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企业家才能做到。

在一个复杂肮脏的世界里,我潜到世界的最深处,带着敬畏和冷酷的精神,然后我生出菩提心,捧出这颗浑浊的菩提心,让后人评说。这就是曹自传的最大意义。

引用,引用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人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言行的魄力,做事的决心,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等等。列举一些曹石自传中颇有见地的语录,供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