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基金流程
1,R&D基金
通过投资把概念和大纲变成可以用于拍摄的成熟剧本;相当于影视投资的种子和天使。
操作流程:
前期:反复沟通-确定方向-发放多张草图-筛选1-2张草图-签约交定金。
中期:大纲提炼-大纲-多样性大纲-剧本-修改-多次修改到最终版本。
后期阶段:最终确定-支付尾款
进阶强调:不要仅仅停留在完成剧本,而是制作一个包,至少包括一个主创(比如制片人、导演、一个主要演员)。剧本增值空间有限,连平价都没有溢价,离制作还差得远。产品套餐可以大大增加溢价空间,促进项目更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退出路径:(1)卖出产品包,以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退出。(2)由于进入较早,R&D基金一般可以在生产阶段获得干股,无需再投资,但比例会很小。在生产阶段转让和收回该股份溢价。(IPO放开后退出。注:对于有前景的项目,可在生产阶段追加投资。
优点:(1)成本低,剧本成本几十万到三百万不等。(2)可以大量投入。(3)低成本和多样性带来的风险低。(4)从最上游直接解决项目来源问题。(5)能直接影响内容。(6)可以全程跟踪。(7)后期有较大的溢价空间。
缺点:(1)份额小,费时费力,回报不大。如果不追加投入,后期话语权并不大。(2)风险依然存在,首先是剧本升级成产品包的风险,比如创意意见的融入;第二,市场销售风险;如果选择继续跟进,将面临其他类型基金的风险。(3)周期长,3-5年比较平稳。
难点:看起来不错,为什么不多做?首先,投资人要求太高——你能判断什么是好剧本吗?这类基金的GP必须有很强的编剧、制作、影视行业的知识和资源,也要懂资本。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其次,R&D基金很容易发展成一种孵化模式,就是大家都开始用钱写作,孩子更便宜,以防黑马。但是,编剧和创业公司的孵化是两回事。编剧是典型的带徒弟练手的高手。大编剧不需要孵化,小编剧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指导——投入的钱可以给孩子练习吗?那肯定是真刀真枪一上来。花了一两年写出来发现没什么好,跺脚都来不及。
2.生产基金
这是最常见的操作模式,在制作阶段进入,通常是IPO退出。
操作流程:
前期制作:与研发后期重叠,处于建设阶段。本轮成本相对较低,后续溢价空间较大。
中期制作:确定什么时候开拍,什么时候开拍。
后期生产:杀青前的暂时短缺或杀青后的后期生产阶段。
退出路径:(1)前期进场,后续溢价退出。(IPO放开后退出。
优点:(1)风险小因为剧本已经完成,如果主创组已经成立,创业不确定性降低。(2)投资份额可以高于R&D基金,话语权更高。(3)前期生产进入,有溢价空间。(4)相对研发周期短。
缺点:(1)风险大在于投资成本高。体量大风险高,本质是PE投资。(2)对内容没有控制权。
难点:(1)项目的来源,好的项目挤不进去,能拿到的也过不了关。(2)只有财务投入,没有投后管理,没有风险控制。无法摆脱影视基金的尴尬困境(点击阅读原文看《如何打破电影基金的投资困境》)。
3.法宣基金
操作流程:拍完之后投入宣发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1)资金将只融资到生产结束,并且公告需要额外的融资。(2)在原公布预算的基础上多交,多交部分另行融资。
退出路径:(1)IPO放开后退出。
优点:(1)风险小因为片子已经基本完成,产品质量可见一斑。(2)周期短。
缺点:(1)这个时候价格很高。(2)比例小,话语权小,就是补缺。
难点:可能是悖论。一般公告,尤其是发行,前期会确定。而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制片方可能会代理公告。比如万达投资,实际上会接受公告本身。
另外,即使没有宣传预算,如果工作好,宣传公司也会自己出资,不需要财务公司。
总结两点,如果公告空白,可能是项目本身的问题,所以无法投资。
4.石板投资法
单一影视项目的高风险是众所周知的。多元化是优化投资的最基本方式。如果不自己去争取各种项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绑定行业内的公司。基金的合作方为:(1)编剧公司/工作室。这是研发阶段最理想的对象。(2)制作人/公司/工作室。上世纪80年代迪士尼的银屏基金,万达收购的传奇影业,中国的诺亚、博纳影视基金都是如此。
5.影视基金无法摆脱的核心困境
(1)核心资源控制。说到底,基金是局外人,只能提供资本价值。
(2)风险控制。由于上述原因,财务公司无法接触、监督和控制产品和账户。几乎没有资金筹集和投资管理这一说。虽然有轮次退出,但是接收方也不能像其他融资一样找到。此外,IPO后的支付是另一个难点。我什么时候能看到成功投资的利润?
(3)本质。相对论媒体的崩溃给了那些用纯数据理论解决风险的人一记耳光。另外,中间成本至少是每件不赔,但是赚的钱还不够结算的利息。成本低就是利润率高但是产品风险太大,哪里是大家都能遇到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