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动了医疗AI?
2065438+2007年8月1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名为《健康中国》的主题晚会。
这是一个预见未来的聚会。晚会最后,阿里健康AI实验室主任祎凡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并向所有观众推荐了阿里健康AI引擎:优医生。
2019,汇聚阿里达摩院智慧精华的医学AI,号称攻克了心血管识别技术,三年实现了从肺结节、肝结节到心血管的三级跳。
然后,没有然后。
马云那两年说的最多的就是“互联网正在颠覆一切”。其实“游医生”并没有颠覆医疗行业,只是从2019开始几乎销声匿迹。其他当初热衷于医疗AI的互联网巨头,近几年也没有突飞猛进。
2021下半年以来,多家医疗AI企业率先登陆资本市场。其中一家是吉坤(北京)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坤科技”),该公司于今年9月21日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创新型公司会给互联网巨头未能捕捉到的赛道带来惊喜吗?
医院“薅羊毛”不为医疗AI所动
今年以来,上市或计划上市的医疗AI公司表现都不太好。
节奏最快的科亚医疗在IPO终点线前倒下,港股IPO成功的鹰眼科技上市就破发。许多医疗机构勇敢地面对HKEx,事实上,他们更需要最后一搏。
业内人士告诉卫生局,医疗AI的兴起与国家医保局对医院病历电子化的统一要求不无关系。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2020年底前三级医院实现电子病历信息诊疗服务全覆盖。在这种要求下,医学影像的采集、归档和辅助分析有了市场参与的可能。
很多公司的销售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数坤科技未披露2018的销售数据,公司2019支出76.4万元;鹰眼科技、畅想医疗、科亚医疗尚未公布2018的销售数据。
在医学影像领域,AI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医学影像数据庞大,占临床数据总量的80%以上。对于“痴迷数据”的AI来说,医学影像无疑是最佳选择;其次,医学图像的标准化程度更高,所有原始数据都在仪器下客观呈现,比医生手写病历更适合机器学习。
2020年,随着电子病历的快速进步,各种医疗AI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帮助医生更快做出判断。医生一天可以诊断100个病人;AI的介入让医生一天可以诊断200个病人,甚至更多。
在这场数字盛宴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根据济坤科技的招股书,其引以为傲的合作伙伴北京安贞医院也与科亚医疗和盈通科技保持合作关系。几个交表不算早的坤科技,在路线选择上也没能造成差异。
招股书显示,济坤科技专注于“数字医生产品组合”,产品涵盖多种疾病,拥有数字心脏、数字大脑、数字胸部、数字腹部、数字肌肉骨骼等多种字号,并在AI医学影像中插入了自己的布局。旗帜。
无独有偶,比济坤科技更早进入AI医学影像的科亚医疗也跑了同样的路线。它将产品布局分为智能诊断产品线和智能治疗产品线。其中,智能诊断的产品线分为智能心、智能脑、智能肺、智能病理四大类。
来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