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本钢重组正式启动。为什么有那么多好东西?
8月20日,鞍钢在辽宁省鞍山市重组本钢。辽宁省国资委将其持有的565,438+0%股权无偿划转给鞍钢集团有限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一个在鞍山,一个在本溪,都属于辽宁省。按理说,重组早就应该成功了。但由于鞍钢属于央企,本钢属于地方国企,涉及利益分配,本钢尽管积极性很高,但有意与鞍钢重组,却始终处于利益羁绊无法动弹的状态。直到现在重组才正式开始,也是一声叹息。
事实上,钢铁企业的重组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大规模启动。鞍钢重组攀钢,宝武重组马钢。特别是宝钢和WISCO两大超大型企业的重组,是钢铁行业最引人注目、最轰动的重组。这几年钢企重组那么多,但最早传出重组消息的鞍钢和本钢之间,一直只是传闻,并没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真的很难理解,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其实,无论是中央管理的国企,还是地方管理的国企,都是国企。重组过程中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重组方不需要承担政治风险和政治责任。至于利益分配,只要双方坦诚相待,把想说想问的都摆到桌面上,自然能找到利益的契合点,才能实现两家公司的良好合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过于在意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处境,导致改制困难,没有办法前进。因为,只要这些企业还在自己手里,只要不是薄如蚊子,就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利益支持,就可以把债务留给企业,把收益给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果央企重组,虽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地方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主导权不在地方,地方在利益调度上的“自主权”没有了。所以,与其通过重组让企业变成大象,不如让企业变成蚊子。
这是鞍钢、本钢一直“活”在重组传闻中,却无法走进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有很多案例可以用来证明这种心理。东北特钢发生的债券违约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虽然成立于2004年(由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三家老国企合并而成),困难比较大,三家企业中有两家效益不好,但经过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2015为例,东北特钢盈利2.29亿,还不错。但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让人担忧,那就是应收账款高达23亿元,其中1160万元被辽宁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占用,超过一半被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占用超过3年。不难看出为什么地方政府不愿意把企业交给央企重组。关键是,当一家公司的债券违约时,地方当局似乎不愿意管这家公司的事情,让这家公司失去市场信用。
正是在利益的羁绊下,重组工作只能打雷不能下雨。特别是近两年钢铁行业的情况还不错,地方当然更不愿意把“金娃娃”让给别人。现在,我同意最重要的是钢铁行业的形势又“紧张”了。产能过剩严重,铁矿石价格一再上涨,煤炭价格居高不下。企业坚持不了多久,终于愿意放手了。但是,把一个漂亮的姑娘“熬”成一个不再有魅力的瘸腿女人,然后和鞍钢重组,重组的分量会很低,鞍钢也能接受。
类似的现象在国企改革重组中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企业改革重组的最佳时机消失,企业失去最佳发展机遇。这样的观念真的是一个错误,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因此,在推进国企改革中,树立全局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非常重要。鞍钢和本钢的重组,已经失去了重组的最佳时机。我希望这次重组可以弥补过去失去的时间。在重组事宜的谈判中,双方可以更加坦诚和开明。不争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凡事向前看,把企业发展放在最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