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频繁参与设立私募基金投资先进制造业。
日前,上海优宁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上海领先接力私募股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拟共同设立上海领先接力私募股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以企业登记机关核准为准)。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发现,截至6月165438+10月13,年内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成立或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中,多家公司参与设立私募基金,包括九州通、江苏罗利、新希望、恒瑞医药等。
记者发现,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私募基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公司旨在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培育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的公司依托专业团队的优势和专业投资机构的项目资源,寻找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也有公司支持其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以此作为拓展新业务的桥梁。
此外,部分公司表示要提前布局产业链,充分利用相关领域专业投资机构的项目资源、产业生态和投研能力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产业整合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中华全国M&A协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永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私募基金,相当于上市公司手中有了更多的牌可以打,灵活性增加了。在上市之前,企业更关注公司的内部发展。随着企业上市,相关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各种技术走向等等。通过这些私募基金,上市公司可以在其业务相关的产业链上进行更多的布局,快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同时,从大部分公司的投资方向来看,生命健康、计算机、新消费、医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业最受欢迎。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a股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节奏与PE/VC投资大致相似;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计算机、机械行业设立了多只产业投资基金,国防、食品饮料、电力设备、新能源、基础化工等行业近五年加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结合政府引导基金、CVC基金、明星机构的股权投资行为,可以观察到市场上重要的股权投资基金正在逐渐趋同,形成合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这将有助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私募基金的设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蒋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本身并不擅长股权投资,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资本规模有限等问题。受投资行业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富余资金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上市公司在参与设立私募基金时应注意风险隔离,重点关注私募基金是否对公司自身业务产生影响和风险,包括投资领域是否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相协调的风险和投资损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