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论述了对现阶段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看法
利用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首选战略。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获得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
一,后发优势概述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缓慢而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各种机遇。后发优势的内容一般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后发国家的技术优势在于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差距越大,势能越大。制度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制度学习,即模仿和学习各种先进制度并通过本土化加以改进而产生的收益和好处。
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首次明确使用“后发优势”来表述落后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追赶潜力。格申克龙通过对欧洲经济史的研究,在1952发表的论文《用历史的眼光看经济落后》中提出了后发优势假说,即经济落后具有积极作用。他认为,落后国家不一定具备先发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前提条件,而是可以用一些替代品替代这些前提条件,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他还认为,相对落后程度越大,国家的替代作用就越大。在落后国家,如果政府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工业化的机会就会消失。
第二,中国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
作为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近年来,贸易发展更加明显,后发优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从制度和技术后发优势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贸易的发展,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优势分析。虽然贸易增长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制度变迁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系统的效率分析很难量化,这里我们对交易系统的效率做一些定性的判断。
(1)放权让利,使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成为真正的贸易主体。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加剧了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贸易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各行业新的分工水平也有所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功能的日益发挥,经济效率在帕累托中不断提高。
(2)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越来越多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保护方式,对不同产业、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虽然改革之初可能不会降低整体保护水平,但用相对显性的保护取代隐形的计划保护,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利用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来抵消保护造成的扭曲效应,这是贸易制度和贸易战略趋于中性的特点。外贸改革促进了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明显体现在中国价格与世界逐渐接近,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真实地体现中国的比较优势。
虽然制度落后的优势令人欣慰,但是在学习提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重视技术模仿而忽视制度模仿的问题。基于制度模仿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技术模仿。正如杨小凯提出的“后发优势陷阱”理论,由于技术后发优势,取得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从而延缓了制度变迁的压力,损害了长远的经济发展利益。目前,我国制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发挥技术落后优势的瓶颈。
2.技术优势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通过技术许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和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等方式引进技术,并采取引进外资和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利用技术扩散效应吸收某种技术,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
(1)国内技术补齐,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模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从而提高了我国各行业的竞争力。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中国入世后,全球前十大跨国汽车公司全部进入中国。20年前,上海大众和广州本田以组装CKD开始合资生产,如今又推出了自主品牌荣威和飞度。近年来,中国几乎成为新车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汽车市场,整体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接轨。20年来形成的庞大零配件体系,也大大降低了自主品牌的投资成本和采购成本,获得了走出国门的世界竞争力。
(2)对外贸易起飞。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与中国出口产业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活跃的贸易活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贸易额从1986年的4.04%增长到2006年的58.57%。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增速远远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速。可以推断,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使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量的贡献极为突出。
从1982到200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1.66%,其中80%的贡献来自技术进步,只有20%来自效率提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目前中国的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此之低(虽然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巨大,但高技术贸易产品很少,对中国的效率提升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说明中国的后发优势发展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中国这几年房价暴涨主要是因为经济效率低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大量社会游资找不到投资方向,而竞相投资房地产这种利润回报率较大的非生产性行业,这恰恰是“东亚危机”的主要原因。
总之,中国要想在当今国际经济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技术学习方面,要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同时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中国贸易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寻求更多的法律保护,重新强调进口保护,从非关税措施的显性保护转向隐性保护,从单纯的贸易政策转向经济和竞争政策。这些调整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调整,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政策调整
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和经济滞胀随之而来。美国开始中断自二战以来一直推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施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在战后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各种以关税措施为主要保护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人们将这种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
自从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都是通过配额、补贴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手段将国内产品推向国外市场。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单边保护措施不断遭到国际社会的报复。90年代中期,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以邻为壑”保护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新的国际背景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调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从单边保护到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法律保护
WTO成立后,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WTO规则的限制,其作用日益弱化。发达国家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得不在政策手段上考虑国际影响,以免失去国际多边体系带来的利益。因此,WTO所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已成为当今各国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反倾销案件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球共提起134起反倾销案件。2002年上半年,世贸组织1438个成员对43个成员作出了反倾销终裁,而2006年为11。各国还立法规定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使这些政策合法化、制度化和合法化。
2.从促进出口到重新强调进口保护。
一般认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奖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国内进口市场的保护被重新强调。以美国为例。21世纪,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9年的4.1%下降到2006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进口保护:(1)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条款保护国内日益衰落的纺织业。自1995 WTO成立以来,美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猛增,1998为37起,1999和2000为47起,2001为74起,2002年为75起。(2)恢复关税和配额的传统手段。2002年3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加征30%的关税,并于6月5438+065438+10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3)构筑技术壁垒,阻止国外优势产品的进口。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了10%以上。事实上,新的保护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在某个时候单独采取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某种方式,而是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在1980年,美国进口的产品中约有1/8受到保护,到80年代末,这一数字已达到1/4。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回归传统的进口保护。
3.从非关税措施的显性保护到隐性保护。
新保护主义国家主要采取非关税壁垒,但进口许可制度、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进口配额等显性非关税措施越来越受到WTO规则的严格约束,而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程序、环境保护、国家卫生标准等隐性技术壁垒则是最佳选择。从1995到2002年,WTO成员来自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SPS(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的通知总数达到8507件。2002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通知总数达到1429,增长了6.4%。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WTO协议中的一些例外条款,抬高各种技术壁垒,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行业,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技术壁垒体系。美国制定的标准有5万多项,包括政府采购的技术法规和细则,私人标准机构、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有4万多项。欧盟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技术标准也达到了65438+万。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对大米进口只实施几项农药残留检测指标,90年代中期增加到几十项,现在已经达到123。各国的技术壁垒都是以WTO的TBT和SPS协议为基础,形式合法,名称多样,范围广泛,手段灵活,特别是打着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旗号,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从而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找到了更实际的出路。
4.从简单的贸易政策到全面的经济和竞争政策。
长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一样,主要侧重于边境管理,基本上执行贸易政策,有效范围仅限于国内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贸易问题的普遍性突出,如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等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因此,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已经开始从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在:(1)欧盟以“公平贸易”为由,在1997年强烈反对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以通过限制对方公司的合并为欧盟企业争夺国际航空市场;(2)控制对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阻碍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出口补贴,以消除对方歧视性商业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竞争;(三)干涉他国经济政策。2003年9月,美国和日本强烈批评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我国产品出口;(4)以对方国内社会政策为借口,要求对方执行与自己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最近美国开始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益与订单挂钩,要求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企业在赚钱的同时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贸易保护政策延伸到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直接影响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的出口。
第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调整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强劲。从2001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从95933亿元增加到116694亿元,增长率从7.3%提高到9.1%。出口总额从266654.38+亿美元增长到4383.7亿美元,增速从6.8%提高到34.6%,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也引起了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激烈抵制。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制裁不断增加,中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灾区之一。
1.频繁的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发达国家的敏感产品,因此中国一直是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保护主义国家更加重视进口保护,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愈演愈烈。全球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据统计,自1979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糖精和食盐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2年10年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544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502起,保障措施调查42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约6000种中国产品。2001,* * 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67起,比2000年增长55%,其中反倾销55起,保障措施12起,分别增长41%和200%,涉案总金额近65438+。2002年,* * * 18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60起,涉案金额近124亿美元;2003年,中国企业共遭遇反倾销47起,涉案金额6543.8+0.875亿美元。一个接一个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将中国的许多顶级产品赶出了进口国的市场。
2.中国贸易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他成员原来对中国的单方面限制将根据世贸组织规则逐步取消,这些成员反过来加强对中国出口的技术壁垒。2003年,欧盟正式禁止销售320种农药,涉及中国60多种农药产品。中国的纺织品配额管理除了执行《多纤协定》外,还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单边配额限制,并于2004年上半年取消了光学仪器、钟表等6种。日本将从中国进口的大米残留检测项目由1995中的56项增加到104项。为防止中国产品进口激增,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家针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制定了针对中国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规,大幅降低了备案标准,以避免保障措施只在中国对全球带来的压力。美国也准备修改反补贴法,将反补贴范围扩大到非市场经济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日益严峻。
3.中国的贸易条件在恶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
新的保护主义国家基本上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们对中国产品不断采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了中国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产品出口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进口市场使得进口价格难以下降,因此中国的贸易条件在一度改善后正在恶化。从1998到1999,我国出口价格连续两年下跌,总指数下跌11.6%。与美欧日等发达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呈现整体恶化趋势。2001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分别增长7.65438。与此同时,根据公认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净出口贡献,自1995以来,净出口贡献一度在1997和1998处上升,虽然在2002年有所回升,但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见表1和图65438+)
图1 1995——2003年中国净出口增长
表1 1995——2003年中国净出口贡献(单位:十亿美元)
年龄
进口总额m
出口总额x
GDPY
净出口贡献(%)
1995
1320.8
1487.8
6989.03
2.42
1996
1388.3
1510.5
8153.87
1.5
1997
1423.7
1827.9
8978.41
4.48
1998
1402.4
1837.1
9577.18
4.59
1999
1657.0
1949.3
9911.97
2.95
2000
2250.9
2492.0
10797.58
2.23
2001
2435.5
2661.0
11590.73
1.95
2002
2952.2
3255.7
12371.84
2.45
2003
4128.4
4383.7
14099.10
1.8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历年来,美元GDP都是按照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的。
三,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1.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调整优化贸易结构,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鉴于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日益增多,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政府的积极性,协调应对,采取“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救市场;组织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应诉反倾销;商务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既要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又要督促企业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申请反倾销调查。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运用WTO规则,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自己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实施理性、克制的保护,避免国内部分产业受到严重损害。1997中国首次申请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最终征收9%-78%的反倾销税。2000年2月20日,中国正式对原产于英国、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和韩国的二氯甲烷发起反倾销调查,基本上使过去处于被动地位。
2.充分利用多边机制限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改善我国的贸易环境。
积极参与世贸组织运行机制的完善,使其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重点优化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规则。不可否认,新保护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因此,中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环境保护、国民健康和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方面达成相对有利的世贸条款,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的差别优惠待遇,并将这种待遇扩大到中国内地。鉴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无论什么标准,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地区,应该享受与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待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谈判要求欧盟继续给予中国中西部地区普惠制待遇。
3.推进“引进来、带出去”战略,努力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诚然,新保护主义国家是目前中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进口规模的逐年扩大,日益成为新保护主义国家的重要市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1995年进口额为1320.8亿美元,2003年为41284亿美元。预计2003-2005年三年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类制成品。一直占当年进口总额的70%以上,进口增速比较大。1997年,中国进口11375亿美元,到2002年,进口额达到24593亿美元,是197的2.16倍。这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可以打“进口牌”,争取发达国家在处理贸易争端中的对等让步,从而引起发达国家之间的充分竞争,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
4.提高中国的技术标准,以应对更多隐藏的技术壁垒。
应该承认,技术标准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往往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目前国内很多技术标准仍远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们的产品屡屡遭遇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而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不能认为是故意的。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使国际标准尽可能反映我们的意见和要求;企业还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此外,要充分利用TBT的例外条款,根据协定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检疫制度等方面落实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坚决抵制新保护主义国家违反协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维护我国产品在出口国家和地区应享有的平等待遇。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3年秋季)》课题组。
[2]刘:中西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尔贞,马,,:《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战略》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张二珍,马:国际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5]谢文杰:《论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央党校学报* * *》,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