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亏损80亿,一汽李霞是如何被“掏空”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有大踏步前进的新能源企业,也有步步为营的传统车企。曾经风靡一时的众泰汽车因“偿付能力不足”被银行起诉,力帆汽车也面临破产危机。9月16日晚间,一家传统汽车公司发布资产出售报告书,是天津一汽李霞汽车。也许很多人都期待着李霞这一天的到来。
9月17日,*ST李霞发布15系列公告,其中《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明确一汽李霞重组方案:将一汽股份在一汽李霞的股份无偿划转至中铁物资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一汽李霞将投资轨道交通行业,正式告别车辆生产和销售业务。
李霞的兴衰史
1983年,国内首个微型车量产基地正式落户天津。在政策的支持下,生产基地得以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三年后,第一辆李霞汽车在天津汽车厂下线。在当时微型车市场还是空白的中国,售价10万元的李霞成为很多人的身份象征。当时一辆大众桑塔纳也卖到20万,门槛更低的李霞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到20世纪90年代末,李霞已经完全占领了国内出租车市场。路上几乎90%的出租车都是李霞牌的,耐用且易于维护。李霞立即成为“国民汽车”的代名词。
进入21世纪的李霞汽车已在深交所上市。2004年,第1万辆李霞汽车下线。2005年,李霞成为中国第一家销量超过20万辆的汽车公司。2011年,李霞(现一汽李霞)年销量达到峰值25.3万辆,营收99.54亿,创下品牌创立以来的年销量纪录。
然而,李霞汽车的辉煌历史也在2011结束了。2012产销数据显示,一汽李霞生产1813000辆,同比下降28.51%,全年销量185000辆,同比下降26.88%。才在2012的2月份实现了同比增长。
通宵下雨,一汽李霞2013、2014连续亏损,两年亏损超20亿元。无奈之下,公司在2015、2016年通过出售股权实现了短期盈利,但在2017年又回到了亏损的原型,当年亏损超过164亿元;到2018年,李霞全年产销量全部为零,随后企业进入停滞阶段。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3到2018,一汽李霞6年亏损近80亿。
2019发布的财报显示,一汽李霞全年营收4.29亿元,整车产量仅为4023辆,而该品牌仅骏派系列就销售了1186辆。2020年上半年,一汽李霞营收1.001亿元,同比下滑65.25%,亏损仍达2.43亿元。虽然一汽李霞一直在缩小亏损,但事实上,在2015 -2018年,该品牌出售了旗下内燃机制造分公司、变速器分公司、产品开发中心、汽车研究中心等子公司的资产,一汽李霞已经成为“空壳”公司。
曲线自救却一次次受挫。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存了30多年的汽车企业,一汽李霞做了最后的挣扎。
2018年,一汽李霞将全资子公司天津一汽华力汽车100%的股权转让给拜腾母公司南京之星新能源汽车公司,以送出一汽华力的债务,达到清亏的目的。最终,南京知行以1元的价格成功接管一汽华力,承担了8亿元债务和5462万元员工工资。拜腾汽车也顺利获得了乘用车生产资质。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一汽李霞出售一汽华力解绑债务之际,2020年拜腾汽车进入停摆期,企业从7月1日起暂停在华业务,这也导致南汽智行无力支付剩余的2.35亿欠款给一汽李霞。
现在拜腾汽车已经开始重组,公司更名为胜腾,正在寻求更多资本加速量产车的落地。一汽李霞因自主配餐的拜腾车遭遇了新势力的第一次亏损。
但在2019,一汽李霞还与南汽博骏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前者以土地、厂房、设备出资,后者以现金出资。本以为一汽李霞可以与博骏汽车修成正果,但后者因经营原因无法履行出资义务,一汽李霞再次被骗。...
接连受挫的一汽李霞,无奈以宣布重组为由,告别了该品牌的造车生涯。
堕落诱惑?
李霞被天津一汽转让时,其部分股权转让给一汽集团,成为一汽集团的一员。虽然表面上跟个老大哥似的,实际生活不如一汽轿车,包括资源倾斜,技术支持等。一汽集团对李霞的帮助相当有限,这也导致一汽李霞的车型被边缘化。
但一汽集团在启动主营业务重组,寻求2010上市时,受到一汽轿车和一汽李霞乘用车公司竞争的限制,导致一汽集团至今未能上市。
经过几年的谈判,2019年,一汽轿车进行了资产重组。方案显示,一汽股份将旗下一汽解放置入一汽轿车,置换其乘用车业务,使一汽轿车主营业务变为商用车,一汽股份承接一汽轿车乘用车业务。
一汽李霞被出售给一汽指定的子公司,保留了一汽李霞的部分乘用车业务,然后与一汽轿车的乘用车业务整合,成功剥离出一个统一的乘用车业务,解决了所谓的同业竞争问题。一汽李霞现有的资产和人员全部被指定的子公司拿走,留下一个“空壳”,最终被中铁武胜收走。
虽然一汽李霞正式退出的原因归结于产品,但李霞的车型多年来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国内汽车市场的了解和预见不足,对自身产品的研发不足,营销能力和意识不足等,但在资本层面,一汽集团为其上市铺路多年,一汽李霞早早被“掏空”也是事实。
一汽李霞的亏损也给许多自主车企敲响了警钟。不要把时代带来的红利当成自己的力量。一个有进取心的车企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