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理财公司宣传的私募母基金靠谱吗?
该基金名为“格上互联网与医疗混合型私募基金A”,为母基金(FOF)。募集机构为北京格上富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投资门槛为654.38+0万人民币。因为FOF投资的是私募基金,资金流动性比较高,需要锁定至少8年(期间不允许赎回)。
看过我一些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本栏目一直强调的一个最重要的投资原则就是控制成本。在我看来,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应该货比三家,斤斤计较,就像大妈去菜场买菜一样。如果一个理财产品成本太高,那就让它的宣传资料再吹一遍,理性的投资者也要慎重考虑再买。
上表列出了基金的费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投资者想购买该基金产品,需要先支付1%的认购费。也就是说,如果他买了654.38+0万元,实际上扣除申购费后,只投入了99万元基金。其次,基金在母基金和基金层面没有管理费,但在合伙层面每年有0.5%的管理费。托管费方面,基金和合伙层面的托管费合计为每年0.25%。同时在合伙层面有10%的业绩分成。
这样的收费结构有点复杂,很多“小白”投资者可能不太理解。所以我要花点时间解释一下。基金的收费项目涉及基金、母基金、合伙企业三个概念。为什么涉及这么多不同的单位?主要原因是基金结构复杂。
上图是基金涉及的法律架构。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买基金,买的是No。答还是不答。b(上面的绿框),就是上面说的“基金”。然后A或B的投资将被归入母基金(FOF,上面的黄框)。母基金托管人为招商证券,基金管理人为格上金融。
然后通过有限合伙(上图蓝框),母基金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私募基金(即上图基金1、基金2、基金3),完成投资。
与一般的FOF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多了两层。首先是上图绿色部分:互联网和医疗的混合私募基金A和B。由于FOF结构简单,投资者只需将资金投入母基金(上面的黄框)即可,无需增加额外的一层。
接下来是“有限合伙”的蓝色部分因为一个标准的母基金会直接把资金投在自己选择的基金上(也就是上图中的底部基金箱)。这个FOF给它增加了一层有限合伙制。所以会让一些投资者觉得有点复杂。
为什么这个结构设计得这么复杂,在基金的宣传材料中没有解释。有很多种可能,因为没有更多的材料和证据,这里就不推测了。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额外的结构是否增加了我的投资成本,我最终付出的总投资成本是多少。
回到上面的基金费率表,通过计算可以知道,投资者购买该基金需要支付1%的申购费,2.75%的年管理费(FOF+基金管理费),30%的投资回报。
根据以上费率,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投资者回报分析。假设他们投资的这些基金的回报是每年20%的未计费用,扣除上面提到的这些费用,投资者最终得到的净回报大概是每年11%,另一半被其他金融机构瓜分。但是,如果每年的费用前回报是10%,那么投资者最终得到的净回报是每年4%左右,还不到最初费用前投资回报的一半。换句话说,那些基金的投资回报越差,投资者最终得到的投资份额就越少,因为很多其他的固定费用(比如管理费、托管费)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分析:如果投资者期望在基金中获得15%的年化回报,那么这些私募基金的投资前回报至少需要达到30%左右的年化回报。只有当费用达到之前的30%时,那么扣除这些费用,我们最终的投资人可以获得大约15%的净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在中国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能找到年化率30%左右的投资项目吗?注意这里指的是真金白银,也就是项目八年后退出时的真实投资回报。
鼓励投资者购买私募股权基金的宣传材料,总会罗列一些造富神话。比如XX年前你投了阿里巴巴或者JD.COM,你可能会得到XXX倍的回报。事后看来,不难挑出几个股价飙升的赢家。但投资者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下一个“阿里巴巴”或“京东”。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根据格上理财发给投资者的宣传资料,截至2016年末,中国私募基金约2.8万只,其中约7000只有投资记录,至少有1641只基金退出了至少一个项目。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0%的资金最终退出了至少一个项目。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就是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资产类别,一般需要锁定5年、7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些最近7年成立的基金,自然不太可能退出项目,所以投资业绩没办法判断。
同时,即使一个项目退出,投资者仍然很难判断基金的总收益。因为退出不代表赚钱,打折转让也算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判断一个私募基金是否值得投资。
私募基金的宣传资料中,“成功案例”是基金经理爱分享的。我们的基金在XX年投资了“滴滴出行”、“今日头条”或者“神奇单车”,从这个案例中获得了XX倍的回报。问题是,对于投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投了哪个成功的案例,而是你的整体表现。为了投资一个“滴滴出行”,你可能投资了上百个项目,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些投资的整体业绩和成功率。但遗憾的是,由于私募基金属于私募基金,政府监管部门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除了基金管理人自己,很少有人能获得这方面的准确信息。关于这个问题,本专栏历史文章私募股权投资常见误区(/p/?Refer=wzjevidence)有更详细的分析。
那么回到投资人一开始问的问题,VC FOF这种去中心化的风险投资,是否还有很大的概率亏损本金?私募股权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从来没有保证过,所以最后当然有可能赔掉本金。事实上,在基金的宣传资料中,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
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财产中的认购资金本金不损失,也不保证一定的盈利和最低收益。
如果投资者一开始就抱着一定的盈利心态购买这类基金,最终会遭遇投资亏损,很可能造成类似诺亚财富榕树事件的丑闻。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参考历史文章《榕树事件:诺亚财富有罪吗?》(/p/).
那么投资这样的母基金和那些固定收益类信托的平均收益相比如何呢?这取决于投资者对信托投资的收益预期。假设信托投资的预期收益为每年10%左右,那么按照上面的计算,私募基金的前期费用回报需要达到每年20%左右,否则最终可能会让投资者失望。至于投资FOF的基金经理能否取得20%甚至更高的投资回报,这是一个充满“赌博”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和FOF经理的运气。在中国,没有私人FOF愿意披露其过去所有基金的真实回报(扣除费用后)。有时候即使发表了,也只是选择性的挑选了几个好的案例与大家分享。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和比较这些fof时,无法根据以往的真实收益和证据进行分析,只是在碰运气“瞎选”。
同时,投资者需要明白,流动性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钱一旦投入到这样的基金中,在接下来的八年内都无法使用。所以对于财力不足或者对未来资金需求估计不清的投资者,他需要反复提醒自己这种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上面说的收费,不只是一家。只要是私募FOF,其收费基本都是一样的。
目前国内确实是这种情况,这也是中国投资者在投资私募基金之前需要了解的风险。也就是说,你投资的标的是一个透明度低、流动性差、费用高的产品。最后作为投资人是否赚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就是“碰运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私募fof赚不到钱或者不适合投资者。
平心而论,像格上这样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和FOF经理人,相对于那些对私募基金一无所知的“小白”投资者,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至少这些FOF经理对他们选择的基金经理(GP)很熟悉,有一定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如果没有这些信息,一个外行投资者可能只会跟随基金的名声去购买。比如红杉、IDG等大牌基金,大家都听说过,所以买的时候可能更放心。但问题是,这些大牌基金公司往往发行很多基金,每只基金都不一样。有时候一个基金经理要管理多只基金,所以不同基金的表现差别很大。关于这个问题,本专栏历史文章《贝恩资本能帮你赚钱吗?(/p/)有更详细的分析。
在这种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FOF投资这类私募基金,确实可以帮助投资者筛选出一些明显不靠谱的基金。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我们想依靠FOF经理人来帮助我们筛选基金经理,那么投资者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最终投资者能否获得扣除这些费用后的预期投资回报则是另一回事。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收到的信息,独立思考,尽量过滤掉基金销售人员对自己的情绪影响,做出自己冷静理性的判断。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吴志坚的新书《小海龟的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终于上架了。在JD.COM、淘宝、亚马逊中国或当当网,你可以通过搜索书名或作者名来购买这本书。或者你可以点击这里购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