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并购前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在实施M&A计划之前,M&A企业需要选择目标企业和具体的M&A方法。因此,摆在M&A面前的风险主要是这两种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其M&A行为既要符合自身利益,又要符合采购主体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M&A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协同效应,实现战略重组,或者为了某些特定的目标。因此,在M&A之前,我们必须仔细考虑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但在实践中,有许多多选失败的案例。比如很多企业因为盲目进行混合并购或者盲目进入不相关的领域,最后进入多元化的误区,拖累了自己,也不利于主采购企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没有考虑好目标企业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2.企业的M&A有多种方式,包括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和兼并。股权收购包括整体股权收购、控制性股权收购和债务性股权收购。资产收购有四种:规模扩张、借壳上市、重组置换。每种方法需要不同数量的资本,不同的M&A方法各有利弊。因此,M&A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本规模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M&A方法,以减少因选择而带来的风险损失。

二、M&A实施阶段的财政风险及其防范

1.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能否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果融资安排不当或者与企业经营的衔接不完善,就会形成融资风险,融资过早就会承担很多可避免的利益;如果融资太晚或太慢,就会出现资金不足或资金供给异常,导致并购失败。因此,融资的安排也是并购过程中的重点。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内部自留资金。内源融资的优点是不需要支付利息,没有还贷压力,可以降低并购成本和不能还贷可能造成的破产形象,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充分利用自有资金,一是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无力独自承担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充分利用宝贵的自有资金进行并购,会影响企业应对外部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不能顺利进行进一步融资,极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更不要说企业的合并计划了。

外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外部手段筹集M&A资金,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证券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进行融资。通过发行大量股票进行融资,可以筹集大量长期可用的资金,而且由于股票本身没有确定的付息日和还款期,企业的资金风险较小。但由于发行股票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支付的发行费用较高,不利于M&A过程中资金的衔接,更可能出现股东因大量持股而稀释对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大股东丧失对整个企业的控制权,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款获得资金的一种手段。借款融资的资金成本低,支付的利息可以税前扣除,达到避税的效果。而且借款融资时间短,不会稀释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手续简单易用。但债务融资有很大的局限性,负债率高的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金,银行或债权人对资金的提供条件苛刻。一旦企业不能恰当地把握债务规模、过高的负债率或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不能偿还到期贷款和利息,就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巨大风险。

解决融资风险,首先要合理选择并购的融资方式和结构,遵循资金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此外,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要合理匹配,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风险。最后,M&A企业在选择融资方案时,必须选择融资方式的最佳组合,规划融资结构,综合评估各种方案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保证实现M&A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2.企业并购的信息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隐性工程”以及法律政策的影响,并购中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风险。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转让方往往对目标公司进行包装,隐瞒不利信息,夸大有利信息,而收购方往往夸大自身实力,制造预期空间,双方信息披露不充分或失真。所以并购失败或者交易后发现被骗的案例很多。

一方面,信息风险防范措施应当要求对方真实完整,不会误导披露自己的全部信息并做出保证;另一方面,要认真调查评估对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充分了解其现状和潜在风险。披露信息,保证并购各方以最直接、合理、科学、专业、明确的语言披露其应得的全部信息,并作出陈述、承诺和保证。包括:转让方向收购方保证不存在重大信息隐藏,收购方向转让方保证其具有收购目标公司的法律能力和财务能力,以保护自身利益,消除并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应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承诺作为防范风险的保证和索赔的依据,并在M&A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等救济措施,防患于未然。

3.承担风险。

现金支付是指企业以现金为工具收购公司,财务风险最大。一是对企业的现金流和数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是并购完成的关键;第二,由于直接使用现金进行支付,很有可能产生汇兑差额,造成多余的汇兑损失;第三,完全以现金支付会导致股东权益减少,可能造成股东对并购的抵触情绪,增加并购的财务风险。

换股就是用收购方的股份置换目标企业的股份,即以股换股。使用换股和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股票稀释的风险由股票稀释率决定。当合并前后股票稀释率发生剧烈变化时,说明合并会给企业原有股东带来巨大的股票稀释风险。如果新股发行后股权稀释率低于50%,说明股权稀释风险高;反之,则意味着股权稀释风险较低。当大股东股权被稀释到无法有效控制并购后企业,且大股东不愿意放弃这种控制权时,大股东可能会反对并购,使并购活动无法进行。此外,以M&A为目的发行新股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且复杂。

对于现金支付并购,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质量越高,流动性越高,这也说明企业能够快速顺利地获得收购资金。

因为流动性风险是资产负债的结构性风险,在市场上很难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来匹配。同时,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降低营运资金。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部分资金运用于信用高、流动性好的证券组合,做到流动性和盈利性兼顾,满足M&A企业的流动性需求,降低流动性风险。

对于股权支付的并购,应综合考虑目标企业的成长性、发展机遇、互补性、协同性,综合评估双方资产,正确确定换股比例。目前,并购双方对换股比例采用的转换标准或依据主要包括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等。

三,并购完成后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并购后主要是整合风险。如果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在并购后迅速将被并购企业融入到被并购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并购仍有可能失败。

整合前应进行仔细的财务审查。整合前的财务审查包括对M&A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的审查以及对目标企业的审查。整合前的财务审查可以为M&A企业的运营提供可行性分析。还可以通过审核发现被并购企业的财务问题,从而在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整合效率。财务审查的主要目的是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其审查内容包括并购后需要整合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需要的资金投入、企业的负储结构、现有的融资能力等。加强企业并购后的组织结构整合。组织架构整合主要是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机构设置,关键是合并双方的人事安排。并购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尽快制定并购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标准,做到人尽其才。尽量留住人才,防止磨合过程中团队行为弱化、不负责任、消极权益、扰乱工作秩序。并购后,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其潜力,需要根据其特点正确评估人力资本的价值。在M&A之后,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在未来得到显著改善。导致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必要的相互支持。主业和副业会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拖累主业,副业难以为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并购后不重视财务战略的整合造成的。

总之,如何规避M&A风险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M&A风险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要认真采取预防措施,预期的M&A目标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