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厂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得如此萧条?

近年来,广东等一些工业大省出现了小规模企业倒闭的现象,这与制造业短期数据相对较低有关。有人认为中国制造业陷入了规模化的境地?倒闭潮?。理性来说,制造业?倒闭潮?实际上是新常态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节奏调整。

一、制造业?倒闭潮?提交了三份陈述

(一)加工制造企业小范围倒闭。

2015春节前后,加工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一波老板跑路、企业倒闭潮,东莞、苏州、温州尤为明显。2065438+2004 65438+2004 2月,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鸿辉科技宣布停产。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连谏科技宣布倒闭,其在东莞的兄弟公司万事达和联盛也相继倒闭。2015 1月,东莞手机零部件生产企业奥斯锐德仕普电子的老板带着65438+3500万元的债务跑路。在以制造眼镜、鞋子、打火机等小商品闻名的温州,2009年以来每年都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倒闭,正在经历制造业空心化。还有一些企业订单不稳定,用工量持续减少,临时工、暑期工增多,转租工厂的情况越来越多。

(B)外国资本撤出中国大陆的步伐最近加快了。

这次?倒闭潮?外资的撤离起到了强大的催化作用。6月65438+10月10,微软计划春节前关闭诺基亚东关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在京工厂也将同步关闭。春节前夕,西铁城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此外,日本制造商松下、夏普、TDK等。也计划将生产基地迁回日本。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夏普计划在当地生产更多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秋田等地。其他世界知名企业如耐克、优衣库、三星、川井电机、富士康等。还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了新工厂。

(3)资金、人才等必备资源?脱实入虚?清楚的

近年来,制造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对资本和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大量要素资源脱离实体经济。比如近几年温州的服装、鞋、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利润率只有1%?3%,一些企业出现了?赚快钱?浮躁的心态,银行,企业资金和大部分私人资金流向房地产投机,煤炭投机,采矿投机和其他投机游戏在钱生钱。资本和人才脱离实体经济,行业面临什么?空心?风险。

第二,?倒闭潮?集中精力解决制造业的深层问题。

(一)产业链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传统扩张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不可否认,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为特征的低端制造业占据了中国制造业的很大一部分。例如,温州在鼎盛时期生产了全国30%的服装、鞋子和世界90%的打火机。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在低端制造领域。为国外品牌代工是东莞、温州等地制造的主要方式。代工制造利润微薄。每生产一部苹果手机,总利润的90%以上被美日韩等国瓜分,而中国企业赚取的利润只有3%左右。

国内资源、环境、成本等因素的约束日益收紧,使得传统的扩张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达到76.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投资的扩大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但忽视质量、缺乏创新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我们在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时候,要让优胜劣汰成为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常态表现。?小、散、多?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在转型升级中占据主动,我们将不得不面临限产或倒闭的结局。一些低端加工制造企业的关闭,会相应释放一些相对稀缺的要素资源,从而推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2)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产业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前后夹击?双重挑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纷纷加强制造技术创新,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升级国内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巩固其在技术和产业上的领先优势。因此,一些原本在中国大陆生产的外国高端制造业回到了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等,正在低端制造业发力。在中国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的背景下,他们利用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与中国在能源资源和市场空间上展开激烈竞争,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在双重挑战中。

(3)原有的比较优势已逐渐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制造业正处于新旧优势交替时期。

长期以来,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低廉的资源价格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强大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要素成本的整体上升,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比如国内劳动力供给在萎缩,2014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2011年的峰值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国内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家。此外,融资、水电、用地、物流等成本的增加也加重了企业负担,挤压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出路在于技术和产业创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创新驱动下,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制造业关键共性制造技术薄弱,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工艺流程、标准体系发展滞后;R&D在重点行业的创新仍然受制于制造业强国,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模仿阶段;R&D基础薄弱,顶尖创新人才不足。中国每百万人科研人员数只有日本的15.2%,韩国的17.0%,德国的20.2%,美国的23.0%。目前,我们正处于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的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