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大王”王传福:我下半辈子就当汽车!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王传福是如何从“电池大王”变成“汽车狂人”的。
在对市场相当敏感的王传福看来,手机电池整体规模才几百亿,而汽车是消费市场的重头戏,他宣称“我下半辈子就做汽车”。
对于现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连玉波来说,2003年底在上海金茂大厦与王传福的几次通宵聊天,可能永远也忘不了。
当时,连玉波是上海同济童杰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最大最强的自主汽车设计工程公司)的总经理。王传福直言要造车。连玉波不解地问:“你懂车吗?”王传福回答:“我喜欢车。我读过几百本书。”
当连玉波提到在日本的中国人需要手工打造模具,两者成本差距高达400%时,王传福异常兴奋:“在电池领域,比亚迪打败索尼和三洋只有30%的成本优势,汽车有40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过外国汽车公司。”
连于波
或许我很佩服王传福的聪明和勇气。当时也想在民营汽车制造领域大显身手的连玉波同意加入比亚迪。
然而,让王传福没想到的是,进军汽车的想法遭到了管理层和股东的一致反对。
为此,王传福专门召开了股东大会,征求企业家和股东的意见。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沉默,但私底下却非常不满。毕竟,很多人对进入汽车行业没有信心。
很多投资人打电话来问王传福是不是已经成了“疯子”。一家美国基金公司甚至在电话中威胁王传福,如果王传福执意造车,他们就大量抛售比亚迪股份。
客观来说,王传福的反对者不无道理。
当时正是民企进入汽车行业大潮的时候,而王传福从未涉足汽车领域,自然不被看好,更何况民企造车遭遇“滑铁卢”。
而且王传福打算收购的秦川汽车是濒临破产的车厂,或许只有“疯子”才会接手这个烂摊子。
当然,反对就是反对,和王传福共事多年的同事都很了解他的脾气——只要王传福发现了,九头牛就不会想拉回来。事实也是如此。在接到一个又一个投资人的质疑电话后,王传福坚定地告诉对方:“我这辈子都做汽车!”
2003年10月23日,65438,比亚迪宣布投资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股份,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但这一收购直接导致香港市场基金经理联手抛售洗仓,导致比亚迪股价两天内暴跌30%。
倔强的王传福并没有被吓倒。既然手机零部件难敌比亚迪,那么汽车等传统行业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王传福曾经参观过一个日本的汽车模具厂,工人躺在生产线上打磨模具的场景让他震惊:原来汽车模具95%的工作都要靠人力来做,而且也是工程师来做,所以中国有成本优势。
王传福甚至认为:“百万美元的车其实就是一堆钢和塑料,成本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汽车40%的流程还是人工完成的,我们可以尽可能把汽车的流程分解成人工。”
然而,汽车游戏的规则远没有王传福想象的那么简单。
由于比亚迪早期汽车外观不佳,质量问题,经常有车主投诉,经销商已经拒绝销售比亚迪汽车。
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的第三年,比亚迪亏损765,438+0,765,438+0.3万元,旗下唯一品牌福乐销量同比锐减53%。
2005年7月,陕西投资集团(有限)有限公司看到比亚迪汽车业务迟迟不见起色,于是将其持有的7%股权出售给比亚迪,使得比亚迪的控股权高达99%。
好在失败让王传福更加理性清醒。
他鼓励技术人员努力改进消费者更关注的底盘和造型设计、车内空间和配置,在降低尾气排放和噪音上做文章。
所以比亚迪F3第一次投放市场的时候,1.6升的排量,7.38万-9.98万元的价格区间,以及中级车的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并且创造了全国产量增长冠军,销量增长冠军,国内单品中级家用车销量冠军。
比亚迪汽车也在2006年迎来了转机,改变了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成功实现盈利1.1.6亿元。在相继推出F3R、F6等车型后,比亚迪在国内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写在最后:
如果说王传福从电池行业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那么真正给他带来荣誉和光环的是汽车。王传福也因为吹嘘“2015造出中国第一汽车企业,2025年登上世界第一宝座”而被称为“汽车狂人”。今天,虽然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但王传福已经带领比亚迪走得更远了。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