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原的商业银行都改成了晋商银行?
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晋商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重组。
给你一篇很详细的文章,你看完就明白了。
从2005年山西各界呼吁成立晋商银行,到2006年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再到现在上市,晋商银行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
可行的方法
晋商银行的前身太原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台商银行)成立于6月1998+10月65438,由原56家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是山西省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
根据深圳融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核实报告,晋商银行重组更名前,至2007年末,太原市商业银行净资产为-1.973亿元,不良资产为36.35亿元,其中非信贷不良资产31.41亿元。
由于台商新资本补充延迟,风险拨备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结构性操作风险显现。这一情况引起了山西省政府和太原市政府的重视。
从2005年开始,山西各界开始呼吁成立晋商银行。
为此,山西银监局以化解金融风险、加大地方金融支持力度为初衷,对地方商业银行重组改革进行了多次调研。
据调查,随着山西省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机构布局的调整,存贷比案件数量普遍偏低。同时,贷款明显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和自身规模的制约,台商的风险问题在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上是有限的,无法靠自身力量有效化解。根据山西银监局的调查,通过设立晋商银行来化解和应对发展中的风险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充满起起落落
重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06年下半年,山西银监局对太原、大同、长治、晋城四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阳泉、晋中两家城市信用社进行了摸底调查,提出了联合重组方案。
2007年,这一思路被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当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探索设立晋商银行”。
随着组建的推进,省市政府和山西银监局发现6家城商行和城市信用社的联合重组方案不切实际。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多元化,协调成本高。
在这一点上,你坚持联合重组吗?还是太独立的事务所改革?最终权衡选择了后者。
2008年8月6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成立晋商银行领导小组和筹备组。9月5日,省政府召开晋商银行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备组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山西银监局提交的《山西省晋商银行筹建工作方案》。
随后,从6月10到2月18,晋商银行筹备组密集召开了四次工作会议。根据《山西省组建晋商银行工作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太原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2008年6月5438+2月31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太原市商业银行更名的批复》,同意太原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清算和重组
如何将一家城商行转型为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清产核资和资产重组是最难啃的两块骨头。
2008年最后三个月,台商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了上述改革。
根据太原市商业银行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省政府、市政府及原法人股东分别出资处置太原市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资产33.93亿元,其中出售给财务公司的不良资产24.065438亿元;现有不良贷款存量4.98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2.77亿元;历年积累的不良非信贷资产达2654.38+07亿元。
处置资金来源包括:省政府以货币资金出资9.2亿元,市政府出资601万元,新增法人股1.46亿元,台商原法人股股东向新投资者转让股份7501万元。
在不良资产置换处置的同时,台商进行了密集的增资扩股。
股改后,台商注册资本由6.05亿元增加至32亿元,募集后总股本为2391亿元,其中新增股本为654380+0.787亿元。
募资后新增股本结构如下:山西省政府出资4.8亿元认购4.8亿股,占比20.07%,太原市政府留存3.2亿股,占比654.38+03.38%;按照1: 1.8的比例,新增法人股东吸收投资23.52亿元,认购新股1.307亿股,占比54.64%,其中溢价贡献1.46亿元用于吸收不良资产损失,太原市政府及原法人股东所持股份转让给65438+。保留太原市商业银行原法人股本0.521亿股,占比2.18%;保留太原商业银行自然人股东7944万股,占比3.32%。
新法人股东中,太原钢铁、山西焦煤等名企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