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券比例高于股份,而中国是股份高于债券的原因。
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和社会信用的优化,也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然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结构的完善,从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
1.企业债券市场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例很小。据统计,1991-2002年期间,政府债券发行总额为30331亿元,企业债券总额仅为3050亿元,占政府债券总额的10%。事实上,国债市场大于企业债券市场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很普遍。对经济金融发展历史规律的研究也表明,国债市场大于企业债券市场似乎是必然的。而我国债券市场与企业债券发展的差距如此之大,是非常罕见的,远远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
2.公司债的发行规模相对较小。2002年末,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委托发行的债券,加上凭证式国债,总额为2.8万亿元,债券总值相当于GDP的29%左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券总价值与GDP之比远高于此。比如美国的债券总价值与GDP之比是143%,日本是136%,欧盟是82%,全球统计的债券与GDP之比是95%。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增长显著相关,国债发行与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而企业债发行规模与GDP增长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能适应性地应对中国GDP增长。
3.企业债券融资相对滞后。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来看,企业的价值,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负债的不断增加而上升。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优先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优先于股权融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股权融资而忽视债券融资,导致我国企业股票发行规模远远超过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即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这种滞后不仅导致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也影响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
4.公司债发行市场具有明显的监管特征。在发行过程中,目前仍采用发行计划规模管理,募集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具体发行采用审批制监督管理模式;难以使用法律法规允许的以外的金融工具对债券发行进行实质性审批,极大限制了债券品种的创新;价格受到管制,如债券利率区间的限制,企业债券的利率在管制下缺乏弹性,不能公允地反映债券之间的风险收益差异,使得企业债券与其他金融工具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价格关系;同时规范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规范发行对象和地区。
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障碍
造成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因素很多,既有制度性障碍,也有市场约束。
1.政府政策。出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考虑,政府赋予证券市场两大历史使命:优化资源配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后者是主要的。企业债券的作用是为企业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股票和国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股权融资和国债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由于这一政策的倾斜,在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体现在我国债券融资的规划中。国家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财政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额度进行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债券发行,尤其是企业债券发行,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多部门行政审批制度,因此存在一定的市场差异。
2.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一是企业缺乏自主产权,导致部分企业债券兑付困难。因为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不能真正承担履行债务合同的责任和义务。换句话说,他们可以从融资活动中获得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和员工福利的需要,但不能真正承担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一旦融资失败,责任只能由国家承担。二是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重股轻债”,缺乏发债的内在动力。在我国,有上市资格的公司基本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普遍占据控股地位,而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这种特殊的产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公司经营者的目标往往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自然更倾向于股权融资而不是债权融资。
3.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中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组成。因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接受企业债,可以交易企业债的地方交易中心已经关闭,企业债流通转让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定非常严格,有很多不必要的限制,所以大部分公司债是不能流通转让的。截至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债券只有24只,日均成交量不足5000万人民币,每只债券的日成交量也只有几手到几十手,有的甚至没有成交。对于整个公司债市场来说,如此小的交易量可以说几乎没有流动性,影响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市场发展也比较滞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程度主要反映了公司债券评价体系是否规范。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是由拥有独立财产、无限责任、以出售自己的评估结果为盈利目的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进行的。我国的信用评级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债券评级机构对评价结果不承担无限责任,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实现盈利而出具虚假评级。其次,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比国外评级机构受到的约束少,而且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有一定差距,导致被评估的信用等级参考价值较低。
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企业债券的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企业债券的发行应转入核准制和注册制,改变企业债券的规模、期限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局面。无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如何,企业应根据自身信用评级、偿债能力和融资需求,以及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和偿还期限,以显示发行主体之间的信用差异,提高企业债券的供给和价格需求弹性。政府对债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担保、受托管理、信息披露等法律制度,对公司发债形成硬约束,降低违约风险。同时,要鼓励债券发行企业在利率形式、债券形式、付息方式、期限品种结构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产权下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途径是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通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市场主体,改变“重股轻债”的观念,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和责任。这是发展和壮大公司债券市场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防范企业过高的负债率和财务风险,约束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保证债务本息的正常支付。
3.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国外经验表明,随着债券流动性的增强,投资者会自动增加投资需求。因此,发展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公司债券的流通问题。(1)要加快二级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应配合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逐步放开企业债券的转让和流通价格。其次,明确了场外市场和场外市场,不同发行方式和规模的公司债可以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和市场。(2)要搞活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还必须培育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应允许基金公司和社保基金投资信用等级高、风险低、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考虑设立企业债券市场基金,支持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引入更多资金。此外,做市商制度也可以在公司债市场试行。承销商作为做市商不仅可以活跃公司债券的流通,还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债券市场的投资。
4.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为了方便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了解发行人和市场的相关信息,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确保市场公平合理运行,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必须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有关部门要组织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级方法,让各评级机构共同遵守,确保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统一性。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评级机构。国家可以委托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三是引进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声誉,最终形成公平的信用评级体系。第四,在信用评级责任方面,评级的公正性完全交给中介机构,监管部门只需要监管评级机构,市场决定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资料:
1.耿志敏。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少安,张刚。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11)
3.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何德旭,吴立人。关于发展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