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破圈,顺丰突围:中国快递第一兵团加速分化,寡头格局来了?

快递在中国发展至今,民营快递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尤其是在2009年获得正式的法律地位和认可后,成为中国快递市场的主力军。

具体到民营快递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百家争鸣,再到现在的巨头并存,有两股代表力量一直存在并对峙至今:

一个是来自华南(深圳)的顺丰;

一个是华东地区(浙江和上海)。

快递员知道“四通一达”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包括五家快递公司:申通、童渊、中通、汇通和大云。人们习惯称之为“四通一达”有两个原因:一是五家快递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浙江桐庐人,创业初期彼此关系不清;第二,这五家快递公司的业务模式、网络化运营、市场定位、产品设计都非常相似,没有本质区别。

比如最流行的一个认知:顺丰专注高端业务件和老化件;四通一达专注于低端电商组件。

这种认知在快递发展最快的时期确实带来了一些好处,有利于市场分层。但随着这些快递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尤其是快递增量放缓,大家开始进入存量之争,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

最新数据显示,顺丰+四通一达,六家公司目前占据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80%以上,是绝对的第一军团。对外,第一兵团在规模、资金、技术上构筑的护城河足以抵御外来者的入侵。但在内部,军团成员之间有几分悲欢离合。

事实上,从2019下半年开始,以顺丰、通达为代表的中国快递第一军团开始加速分化。

自从汇通正式从“百世快递”过渡期更名为现在的百世快递,试图淡化桐庐印象以来,老牌“四通一达”阵营的五家快递公司都在做着同样的尝试和探索——如何才能从这个圈子里脱颖而出?

这种“脱颖而出”不仅是为了摆脱同质化竞争,更是为了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月17日,ZTO快递发布2019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看完中通刚刚递过来的年报卡,老鬼的朋友安德鲁说:

中通已经率先“破圈”,与同阵营的几个对手差距越来越大。领先不仅明显,而且稳定。

对于这一评价,安德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规模效应下的成本控制和产能储备

财报摘要显示,ZTO快递201265438+2亿件业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同比增长42.2%,超过行业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提升至19.1%,比去年提升2.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21.1亿元,同比增长25.6%;归母净利润56.74亿元,同比增长29.45%,超出市场预期。

从“第一军团”成员的市场份额来看,中通的领先优势已经很突出。极端规模效应的背后是出色的成本控制和能力建设。财务报告显示:

2019全年,中通单票分配成本为0.34元/票,同比下降4个点;单票运输成本下降6分,为0.62元/张。

配送成本持续下降的背后是自动化的应用和合理用工。数据显示,截至2019第四季度,中通累计投入使用大/小件自动分拣设备265台,去年同期为120台。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一倍多。

同时配送中心用工更加合理,通过人力资源配置的预先规划,有效控制了旺季新增临时工的比例。配送中心平均员工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2.9%,远低于36.1%业务量的增速。

交通工具成本优化并不稀奇,主要得益于自身车队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显示,ZTO快递现有长途货运卡车7350余辆,其中自有车辆6450余辆。在6450辆自有车辆中,超过4650辆是大容量拖拉机,车身长度约为15至17米。

正是凭借这种多年积累的优势,中通得以在路由和转运方面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如快递集团董事长赖在解读2019财报时明确指出:

“我们不断优化自己车队的结构,最大化利用资源;我们不断深化网络结构的扁平化,同时不断尝试‘点对点直链’的新模式,提高转运效率。”

如果说优秀的成本优化和管控能力主要是立足当下,那么中通在能力建设上的长期投入和战略坚持就是规划未来。

近年来,中通一直在大举建厂、投资设备和分销网点...很多业内人士嘲讽为“基建狂人”。这凸显了中通战略稳健、后劲足的特点,也正是基础设施的超前投入,才使得中通业务量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资本市场的稳定表现和多方认可

中通成功“破圈”的另一个表现来自于资本市场。

受全球疫情和石油战争的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都处于剧烈动荡之中。以中通上市的美股为例。短短一周内,出现了三次熔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灾难性表现。

然而,正是在这种剧烈而不可预测的全球股市动荡和摇摆中,ZTO快递的股价自2020年开业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即使在三次熔断的悲剧下,ZTO快递的市值也保持在200亿美元左右。高峰时,ZTO运通市值一度达到218亿美元。堪比股市崩盘的避风港。

目前,ZTO快递市值已经超过大云、童渊、申通、百世市值之和,仅次于顺丰。

这一表现也得到了多方认可。瑞银此前将中通评级由“中性”上调至“买入”,并于2019 11 10月21日重申“买入”评级,给予目标价26.7美元/股。

此外,统计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9位投资分析师中,16位分析师给予中通“买入”评级,其他三位分析师分别给予“跑赢大盘”、“持有”、“卖出”评级。

在中通2019财报发布后,花旗集团也表示,预计ZTO运通业绩将继续强于同行业,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将增强。尽管业内价格竞争激烈,但ZTO快递的成本效率将有助于其脱颖而出并保持增长。事实上,市场竞争可能有助于ZTO快递进一步扩大其领先优势,并很快成为明显的赢家。

3.对风险的快速反应和修复能力。

在这场全国战疫大考中,中通无疑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经过22天的全力建设,全网产能恢复80%,日票量突破3200万张。

在财务报告发布会后,莱宋梅明确表示:

“虽然疫情在短时间内影响了公司经营,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内需依然强劲,行业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我们有信心实现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65,438+05点的业务增长目标,保持市场份额扩张在2个点以上。”

这种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对中通的组织体系、网络运营、运力配置的高度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信,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中通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战略调整,迅速给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四通一达都是加盟制,但也各有不同。中通采用加盟商持股模式,将员工、加盟商、总部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对此,老鬼的机构朋友量子咨询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描述:

中通的联邦制类似于动车,每个分公司都类似于动车。其他品牌快递的加盟模式更像是绿皮火车,需要总公司的火车头来带动。一旦总公司出错,加盟模式就失去了独立动能。

正是这种交叉持股的联邦商业模式,直接提高了中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短期的自我应对和修复能力带来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中通率先“破圈”的同时,第一军团的另一重量级选手顺丰也在加快突破的步伐。

顺丰突破的关键是逐年压缩的市场份额。

早在中通发布2019年度业绩之前,2月24日晚间,顺丰也发布了2019年度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和2020年1的快递服务业务简报。数据显示:

2019年,顺丰以112193万元率先突破千亿营收。尽管受到春节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顺丰在2020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收入(包括供应链业务)为11628万元。业务量达到5.66亿票,同比增长40.45%。

一个可比较的结果是,在5438+10月全行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双双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顺丰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这种“强硬”的背后,是顺丰在电商市场的突袭和成功突破。

2019年5月,顺丰正式推出专配,匹配电商零部件需求。此后,顺丰的月业务量持续攀升——

业务量6月增长15%以上,7月增长20%,8月增长30%,6月和10月增长近50%。从11到2020年的1,月业务量达到5亿张以上。其中1在全国快递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4.438+05%。

顺丰进攻电商市场的下沉策略成效显著。

基于2019的业绩,顺丰将在2020年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双产品体系,双网运营,老化件和电商件并行推广。

问题是:顺丰如何落地“双产品”?

首先是稳定子网络。在国内快递企业中,顺丰是产品分层最好的。然而,这些分层产品以前是在同一网络和单一网络中运行的。

2020年,顺丰的“双品”将同时在老龄网和优惠网运营。只要顺丰能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稳定配送网络,“双品”落地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是稳定分层。双网运营后,顺丰将继续巩固之前在产品分层上的优势,明确哪个层级的产品属于哪个网络,为营销人员和快递小哥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弹药。

无论客户提出什么需求,都能拿出相应的产品。要老化,选择老化网;要划算,选专网。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是稳定分区。双网运营后,顺丰要针对不同地区做好市场判断,做到有的放矢。商务配件区专注于时效网,电商配件区专注于优惠网,业务量“粮仓”区是“一个屋檐下的双网”。

不难看出,顺丰的双网运营不仅仅是产品的分层,更是网络纵向层面的改革,必须与分区横向层面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

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老桂按照惯例与相关分析机构进行了闭门沟通。谈到今年的市场走势,虽然疫情肆虐,但老鬼还是认为:

2020年将是快递行业价格战的拐点。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小快递加快清仓或收购;另一方面,快递行业也将从领头羊演变为寡头。

近两年的市场表现证明,龙头企业的领先优势明显,并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的人,包括基层和一线网点的人,都获得了动力,能够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今年很有可能出现市场份额超过20%的寡头。

事实上,中通已经率先破圈,顺丰也释放了足够多的信号。你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