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合作面临的挑战
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的重要平台,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核心定位是风险管理中介和资本中介,方向是为无法直接参与衍生品市场的产业客户提供商品风险管理服务。本文以政策法规、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实地调研资料和银行相关信贷资料为基础,从实际业务角度回顾了银行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合作现状,梳理了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从现有合作模式的细化、创新产品的设计、产品线的丰富和拓展、银期生态圈概念的构建四个方面探讨了银行如何更好地参与风险管理公司这一细分行业。
合作现状
2065438+2003年2月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颁布《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主要业务试点工作指引》,期货公司以风险管理公司形式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正式开启。2065438+2004年8月26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重点的业务试点工作指引(修订)》,进一步规范了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工作的备案和申报,进一步明确了业务顺利开展的边界。
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期货公司持股50%以上,主要从事风险管理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永安期货、浙商期货、万达期货、广发期货、郑路期货、迪达期货、方正中期期货、宏源期货8家期货公司首次获准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重点的业务试点,标志着期货公司正式设立期货风险管理公司。
目前,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运用资本运作模式和专业管理理念,为产业客户提供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一揽子个性化服务产品,成为期货市场与实体产业之间的重要纽带。2016-10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建立农产品期货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等交易,进一步彰显了风险公司在支持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如何加强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合作,成为许多银行关注的焦点,也是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2014年8月26日发布的《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服务试点工作指引》,风险管理公司可以开展的业务包括: (一)基差交易;(2)仓单服务;(3)合作套期保值;(四)服务定价;(五)做市业务;(六)与风险管理服务相关的其他业务。在中国期货业协会给出的几个试点业务中,每个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申银万国智富、浙江兴业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华信地产、平安商贸、犹大子公司仓单服务;中粮启德丰、新湖瑞丰、南华资本的“期货+保险”;永安资本与海通资源之间的基差交易和做市业务,在业内也颇具影响力。
表格显示了银行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之间的资产端合作的例子。
b .挑战
虽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同,但目前银行都将其作为传统的交易企业来开展合作。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银行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主要是基于企业信用。
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商品交易,这是与银行资产合作的主要重点。由于商品交易资金需求量大,公司有很大的动力从银行获得信贷。在业务合作中,涉及的主要信贷种类有流动资金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此外,由于大股东期货公司无法提供担保,不同的风险管理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和股东背景会有不同的担保方式,如关联公司担保、仓单质押等。
从负债端看,银行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合作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理财和投资需求。根据不同风险管理公司的内部规定,有的公司可以从银行购买企业理财产品;有的公司可以投资高收益的信托产品;有些公司管理严格,只能存结构性存款。
首先,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分为公司信贷和同业信贷。由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不受“一行三会”监管,本质上是“一般企业”而非金融机构,银行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司和机构两条业务线。
现实中,大量银行将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定位为交易企业,导致信用等级低、信贷业务品种需要突破等问题。此外,由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是注册资本较低、经营流量不足、信用积累不足的创新型公司,涉足期货领域,根据《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服务试点工作指引(修订)》,期货公司只能以出资额为限对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不得为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提供融资和担保。因此,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在向多家银行授信时,往往审批时间长,限制多,最终审批的授信额度也不高。相应地,当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涉足仓单服务等现货风险管理业务时,其内生的金融需求和外生的业务特征需要放大资金杠杆,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错配给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智者视危险为无形,智者视灾难为不成熟。工业客户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风险管理,这需要理念和产品。目前,大多数境内实体和风险管理子公司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参与对冲工具更丰富的境外衍生品市场交易。与此同时,国内场内市场也面临场内期权较少、场外期权成本较高、缺乏掉期等衍生品等问题。因此,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在为产业客户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时,套期保值成本很高,面临的风险较大,间接造成银行与之合作时的风险顾虑。
合作提议
明确定位,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了解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合理判断其在实体经济中的整体定位,提升其在期货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银行需要从整体上优化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信用评级。他们可以借鉴目前资产管理业务准入的通用评分模型,对现有的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进行全维度的评估,与传统交易企业的分类进行区分,并进行专业的分级分类管理,最终在充分了解其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提高信用等级。
信用品种还可以根据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不同业务模式进行细分匹配。比如针对基于低敞口的基差交易业务带来的融资需求,建议银行可以通过授信的方式给予贷款。
此外,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会有特定的结算需求。比如参与合作套期保值的客户,需要在银行端开立专用账户。此类专用账户的开立,在实务层面对银行柜台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加强柜台服务的专业性,满足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结算需求,也是银行与其合作的重要抓手。
调整思路,创新跟进。
除了传统的信贷合作方式,银行还可以考虑建立资产管理计划,与风险管理公司合作。通常情况下,银行资管计划的投资主要是股票组合、债券组合、非标项目和期货产品,银行也可以考虑将资管计划的投资延伸到标准仓单,将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持有的或拟在市场上购买的仓单打包组合成仓单池,再通过银行资管计划投资的方式对接仓单池。仓单质押池完成后,资管计划的资金将通过融资人在银行开立的托管账户划转给融资人,同时融资人需要在担保账户中存放部分自有资金,用于仓单价格波动时的风险补偿。
对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持有的标准仓单,可以先质押后出借,对于市场上购买仓单的需求,银行也可以采取先投资后质押的方式。
通过对接仓单池与整体资管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标准仓单质押融资面临的银行授信额度低、放款时间长、单张仓单金额小、操作不灵活等问题。
丰富产品,提高风险管理公司的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银行在利率和汇率结算、国内要素市场、海外衍生品交易等方面的平台优势,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在市场上的代理清算业务中,银行的优势是系统支持和坚实的客户基础。例如,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银行参与上海清算所的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的清算业务,有效锁定其商品客户的操作风险。
具体来看,自2014年8月起,上海清算所在现有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FFA)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境内场外金融衍生品——人民币铁矿石掉期和人民币动力煤掉期的清算业务。其中,人民币铁矿石掉期和动力煤掉期交易是指通过上海清算所指定的经纪公司以人民币进行定价、清算和结算,以指定的铁矿石和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为最终结算标的,通过上海清算所进行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场外商品金融衍生品。这可以作为相关企业对冲铁矿石和动力煤价格风险的基本对冲工具。
作为风险管理公司的清算机构,我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通过保证金、逐日盯市等手段管理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可有效确保客户使用场外人民币铁矿石和动力煤掉期产品进行价格风险对冲。
打造白银生态圈,形成银行、期货公司、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实体企业四大主体参与的大平台。
以资产管理、信贷融资、创新产品三大核心业务为驱动,加强对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多层次综合服务,以穿透式思维服务期货市场。银行不仅要服务好期货公司,还要渗透到期货市场的所有参与者。
银行可以以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为原点,将业务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以期在现结合的基础上深度介入企业的贸易活动和交易行为。同时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一起,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帮助产业客户拓展价值链的长度和宽度以及业务场景的延伸,形成期货产业链的大生态圈。
d结节
大宗商品和期货业务既是创新密集的领域,也是国际市场衍生品的前沿领域。随着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我国各类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
由于商品交易兼具实物和金融交易属性,大型银行凭借研究、信息、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积极拓展商品业务,提供与市场价格波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服务,不仅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服务客户需求、实现银行转型的立足点。
几年前,“试点”正式将期货行业的时钟切入“风险管理”时刻,既是对过去期货等衍生品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为经济增长引入更多风险管理的手段。
经济增长需要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但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一起,应积极参与产业客户的生产经营,寻求长久之计,引导和帮助企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