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是什么?求求各位大神
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究其原因,大多归结于经济学中的狂热和泡沫以及会计和审计中的会计造假。本文的研究表明,南海公司事件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背景下,产权制度不公平、制度设计不及时、公司治理不完善、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技术不适应等多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关键词南海公司事件审计史案例分析在欧洲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发展中,有三次大的破产事件,其中两次与资本市场有关,一次是法印公司事件,一次是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与工业革命前的任何其他经济事件相比,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资本市场发展史和会计审计史上极其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早期资本市场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反映了早期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深入研究南海公司事件,对当前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一、南海公司及南海公司事件南海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711的专营贸易公司。其初始股本由短期政府债券组成,约10万英镑。该公司的前景被描述为辉煌,因为它垄断了与南美洲的贸易,而且其特许经营包括从非洲到南美洲的奴隶贸易。然而,该公司的预期贸易潜力自成立以来从未实现,其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因缺乏西班牙殖民官员的合作而失败。公司管理层渴望抓住一切商机,多次进行商业策划,但收效甚微。1719年,该公司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增发股票帮助政府实现债务转移,即以高达3100亿英镑的政府三种长期债券进行交换,以获得政府支持和高额利息,同时赚取巨额股价盈余。随着南海公司宣传效益,股价迅速上涨。1720 128 10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5月2日涨到335,6月24日涨到1050,公司因此获利丰厚。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没有真正的资本后,纷纷抛售其股份,南海公司面临破产。许多沉醉于赚钱梦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1720从8月25日到9月28日的一个月时间里,公司股票从900跌到190,最后被迫宣布破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会任命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秘密核查的结果是南海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故意篡改经营数据的欺诈行为。于是委员会雇佣了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斯内尔先生检查了南海公司的子公司索桥公司的会计账簿。这被认为是私人审计的开始。审计后,斯内尔发现该公司管理层存在会计欺诈行为(Ed-wards,1988)。二、南海公司的方案和股价经济界多将南海公司事件归结为狂热和泡沫,会计界则归结为会计造假。本文认为南海公司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产权制度不公平、制度设计不及时、公司治理不完善、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技术不适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要了解事件的真正原因,就要了解当时英国政府的债务情况。(一)英国政府的债务情况及其嫁接方案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英国政府在与法国政府的长期持续竞争中形成了巨额债务,严重影响了政府的信誉和偿债能力。虽然英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到1720年初,英国政府债券的面值高达5000万英镑左右。主要债券种类、结构、利率如下:1720英国债券市场利率为4-5%,这些国债利率远高于市场水平,令英国政府不堪重负。为了摆脱困境,英国政府效仿法国政府,采取“嫁接”的方式清理负担沉重的国库券市场。具体来说,它与大型垄断公司合作,用公共债券换取这些公司的股份。作为交换,政府提供融资渠道,并授予这些公司盈利的特权。一般来说,政府为了减少债务,将政府拥有的人民债权转化为企业的股权。3月1720,1,在与英格兰银行的竞标过程中,南海公司偿还债务的第一张票据被英国议会通过,原因是南海公司用股份贿赂议员和国王的亲信。南海公司中标的条件是,如果获得31000万英镑的国债,同意给政府750万英镑,政府每年为南海公司承包的国债支付5%的利息,这个收益水平维持在1727,之后每年的利息降为4%。(2)南海公司股价从1720起步到1,南海公司股价从120起步(面值:100)。嫁接方案还在谈判的时候,股价一路走高。3月份21的方案通过后,股价从200一跃到300。14年4月南海公司首次发行新股300,4月29日第二次申购时400,6月17日第三次申购时745。具体发行方式、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如下:南海公司股价一路飙升,不到8个月就涨了900%,这不仅是资本市场发展初期的天价,也是整个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罕见的。突如其来的财富,连公司管理层都难以置信。1720年8月,南海公司董事与高管因分赃不均发生冲突。一位董事意识到现在的股价完全脱离了公司的实际前景,受到法国资本市场崩盘的影响,毅然抛出了所有股份。随后,其他高管陆续退出,导致众多投资者恐慌,股价大幅下跌。暴跌前,南海公司股价达到1.050的高点,两周后跌至9月1.500的775,6月1.04,1.70的65438。(三)南海公司破产及其后果南海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工业革命前西方资本市场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标志着世界早期资本市场的崩溃。2070年8月31,1,南海公司市值16400000000英镑,不到一个月市值蒸发。同年,伦敦的股票指数平均下跌了一半。资本市场的危机使新建立的金融体系崩溃了。硬币从流通中消失。在伦敦,你每个月要付5%的利息才能借到硬币。在爱尔兰,甚至回到以物易物的阶段,阿姆斯特丹的股份公司全部倒闭,股东破产(高德布等,2001)。由于股价暴跌,南海公司遭到了参与债务和货币认购的敌对股东的攻击,议会迅速将矛头指向南海公司,并成立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的破产问题。南海公司事件后,原本南海公司用来影响国会以减少与南海公司争夺资本资源的竞争者数量的BubbleAct,真的成了股份公司的克星。在接下来的105年里,私人合伙被认为是非法的。南海公司事件也影响了英国的立法。此后,惩罚和禁止破坏金融市场平衡和构成潜在威胁的行为成为英国立法中的一种具体做法。1734年,theYork Building Society金融危机后,期权交易被禁止,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法律漏洞让边际销售得以继续(Paskin,1997)。第三,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直接导致南海公司破产。第一个原因是约翰?约翰劳计划的成败对法国的影响。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的合作是建立在法国财政部长约翰?Lowe是法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老理顺法国公共债务的计划于1719年秋启动,最终因种种原因失败。1720的春天,老的计划失败后,很多投机者把资产转移到了处于牛市的伦敦,导致伦敦股市暴涨。1720年6月,英国《禁止泡沫公司法》通过后,投机者的资金立即被转移到海外。此外,巴黎散布谣言的计划达到了振兴法国的目的,流入伦敦的现金回流巴黎,加大了伦敦市场指数的下调压力。其次,关于禁止泡沫公司的适得其反的法律。《禁止泡沫公司法》原本是南海公司为了减少在伦敦资本市场的竞争对手,利用公司政治盟友的支持和推动而通过的法案。南海公司管理层的精心策划,从时间安排上也可以证明,该议案于6月1720+01日通过。该法案不仅否定了所有未被国王或议会授予法人资格的公司,而且成为约束新的股份公司成立的手段。令南海公司管理层惊讶的是,该法案的实施导致英国投资者的大量资金转移到海外,特别是对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限制不那么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巨额资本外逃导致伦敦市场股价下跌。而且,开户的银行倒闭了。当股价下跌时,为避免清算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达成协议,英格兰银行将以每股400英镑的标准支持其股票,并持有其担保债务发行的很大一部分。然而,当南海公司的资金存储机构剑刃银行破产时,英国银行立即毁约,这条保护线立即被打破。此时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到每股190(帕斯金,1997)。另外就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欺诈套利。根据国会组织的一个13人的特别委员会的调查,这家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委员会聘请的审计员查尔斯?查尔斯·斯内尔对南海公司的子公司Sawbrige公司会计账目的审计更清楚地表明,该公司确实存在欺诈行为。同时,公司管理层还涉嫌操纵股市,通过各种手段调节股市,以信息造假维持股价。比如1720的8月份股价开始波动时,公司承诺在接下来的12年(帕斯金,1997)每年分红50%。尤其是当股价涨到1020附近时,公司管理层提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荒诞发展计划(威廉姆斯,1989)。根据审计结论,国会没收了所有董事的个人财产,并逮捕和监禁了一名负有直接责任的经理。本来股价就一直涨涨跌跌。有涨有跌,有跌有涨是资本市场常见的事情,也是不可改变的规律。然而,南海公司的股价被大多数研究文献称为“非理性繁荣和市场疯狂”(Garber,2003)。本文认为,南海公司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上市公司破产案,其股价的涨跌也不是简单的市场涨跌,其暴涨暴跌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背景。(1)不公平的产权交易可以说,南海公司的股东是政府债务转移的受害者。如前所述,名义上归股东所有的南海公司股权,实际上是一项应由政府支付的债权,政府通过被视为创新的手段,将民间持有的政府信誉担保的国债转化为自担风险的企业股份。当对政府的债权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股权时,由于南海公司没有真实资本,投资者对公司剩余的债权只是特许经营权。一旦特许经营不能产生效益,股东的财产权就成了废纸。政府高官和议员很大程度上知道南海公司的经营状况,但为了转嫁负担,同时也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南海公司的贿赂,所以不得不牺牲人民的利益。他们能做的就是希望南海公司的股价上涨,以便更快地减少债务。虽然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让南海公司破产,但是因为一次不公平的产权交易,他们很难对南海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管理。(2)用企业代理理论分析了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下属管理者、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代理关系。代理人作为经济人,既有履行委托责任的义务,又要满足自身利益的要求,保证代理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严格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大量事实证明,南海公司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南海公司董事代表股东经营企业,监督员工,但董事不受股东监督,国家对证券经纪人的监督也仅限于书面宣誓,更缺乏可操作性。事实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股东根本无法监督董事。缺乏监督和约束的董事很难保证自己能有效代表股东的利益。(3)不对称财务信息披露证券市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正常联系。二级市场获取差价的盈利模式也使得人们往往忽视财务信息。在信息来之不易的时代,有两种信息是普通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经常依赖买卖的。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宣传和市场传闻。上市公司的宣传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南海公司在报纸、杂志、印刷品上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进行了夸大报道。比如在股价开始波动的时候,南海公司承诺未来12年每年分红50%。市场上的谣言也助长了股价的暴跌和波动。另一种信息是股票价格信息。比如约翰。霍顿的好的管理和贸易法的收集和约翰?交易所流程等公布的Casta股票行情列表(高德步,2001)。然而,投资者很难获得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根本的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增加了投资风险。即使对财务信息进行估值,由于管理层和普通投资者的地位和立场不同,信息获取的时间和准确性也不同。(四)不适应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客观地说,当时的会计技术和信息披露方式不适应当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在1605-1608年,荷兰的史蒂文提出了“资本状况表”和“损益表”,但直到南海公司事件16,约翰?梅尔记账法强调定期记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司日常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更是落后。这显然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会计实务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因为当时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贸易公司,每个经营期都不固定,所以决算的时间也不固定。第二,没有明确的披露制度要求。本来相对于固定利率的债券,股票的定价就很难。公开市场的出现切断了小股东与公司的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及时的会计信息,股票市场就成了投机、冒险和游戏的场所。四。对南海公司事件的反思如上所述,南海公司事件虽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信息问题,但将此归咎于会计显然有失公允,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是早期资本市场产权制度设计缺失、产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但南海公司事件还是留下了一些思考。(一)对会计目标的思考。一般认为,会计对产权的维护是由会计的目标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应该明白,会计并不总是产权的尽职守护神。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产权受托人提供经营责任报告,有两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首先是会计技术。当所有者人数较少,股东与公司关系密切时,会计基本上能履行其受托责任。然而,当公共证券市场出现后,特别是在原来的股份制开始向现代股份制转变后,股本变得永久,股权不经过公司直接通过公开市场转让,一般股东与股份公司的联系越来越少,就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改进报告受托责任的方式和方法,以实现会计目标。二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当产权高度分散时,所有者往往会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往往会被普通人误认为是所有者的代表,而真正的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则被忽视。更何况,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会计作为产权主体利益的维护者,虽然理解所有者的真实意思,但也会因为产权主体控制的资源和信息的差异而区别对待,而不是公平地向全体所有者报告经营者的委托责任。这两点不仅发生在南海公司事件上,在现代仍然存在。因此,要实现会计目标,不仅要不断提高会计技术和方法水平,而且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2)对政府监管信息公开的思考。当公开证券市场出现时,信息披露问题非常关键。信息公开是否需要政府管理,如何监管,如何处理政府监管与私人自我管理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政府在南海公司事件中的教训是,事件发生前,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是放任的,事件发生后,明确禁止资本市场。在南海公司事件之前,英国政府一直有这样一个误区,即会计信息披露是财产所有者和财产受托人之间的事情,政府不必干预。在民间自我监督机制不成熟的条件下,英国政府没有重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也没有颁布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对证券经纪人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书面宣誓上,这使得会计不仅成为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工具,也为受托人利用监管缺失侵害财产所有者的利益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南海公司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英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缺乏管理的结果。但南海公司事件后,英国政府矫枉过正,禁止私人股份公司发展,使得资本市场沉寂了100多年。在资本市场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资本市场的功能已经得到认可,私人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管都受到重视,但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效果,仍然是一个难题。主要参考:高德步、王爵,2001,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彼得?加伯,2003,《泡沫的秘密》,华夏出版社。T.G .威廉姆斯,1989,世界商业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詹姆斯·唐·爱德华兹1988。美国公共会计史。纽约卡兰德出版公司。伦敦.黄邦贤·巴伦·帕斯金和小保罗·J·米兰蒂,1997。公司金融史。剑桥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1721英国“南海公司事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催化剂”。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审计了南海公司,那么查尔斯?斯内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学审计的没人不知道“南海公司事件”,但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个事件有深刻的理解。200多年后,作者“把这个旧瓶子装满了新酒”。首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对南海公司事件的起因有更深入的了解。经济学多归于狂热和泡沫,会计审计多归于会计造假。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南海公司事件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背景下,产权制度不公平、制度设计不及时、公司治理不完善、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技术不适应等多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其次,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作者对南海公司事件的分析不仅仅是肤浅的,更有理论上更深刻、更全面的论述,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基于案例的论文写作模式和方法。作者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大案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在讨论和研究这些案例时,既要分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原因,也要看到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找出事件表象下的深层次的东西,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