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平开放社会资本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和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逐步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对外开放。
提高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强化公众对公共服务决策和运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适合社会的公共服务事项委托给社会组织。
促进志愿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发挥慈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筹资中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社区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
继续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充分保障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基层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不强行干预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既要依法组织村民(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又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开展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社区。
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责任,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快修订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推动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和境外社会组织代表机构管理条例。落实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支持及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督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为社会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提供资金、智力、人力和信息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诚信自律机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
完善民众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CPPCC、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和大众传媒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制度,拓宽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提高信访效率,推进信访改革,将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分开,符合条件的引入司法程序。
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健全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论证、民主集中等制度,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决策效果评估、反馈整改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基层调解化解矛盾综合平台。完善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改革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管;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打非”行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着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及时准确公布事故信息和调查处理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专项整治与整体防控结合起来,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各类治安盲区;积极稳妥改革劳教制度,严格落实特殊群体教育、帮教、矫治和管理措施,加强重点物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重点场所安全防范,有效整治治安风险;加强互联网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构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有机衔接的防控网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