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排斥流水线教育模式?
创造良好的环境
激发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昨日,记者就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采访了省人大代表、Xi安光机所高级工程师、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米勒。
采访中,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之前,光机所引进了一个人才,他的孩子在英国名列前茅。他们不仅小提琴水平非常高,还会写小程序。然而,这样一个在英国被认为是天才的学生,在Xi安某重点学校学习半年后回国,因为无法适应那里的教学方式和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被迫退学。"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海量的作业,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单一的以分数为导向的教学和评价机制,是造成当前教育乱象的问题。我们要发展大Xi安,教育水平提不上去。怎样才能引进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米勒说,要把握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从意识层面影响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社会环境。大力宣传,营造“不以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米勒建议,小学不要单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教育部门也不要以升学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评价学校。建议在教师奖惩制度中加入教师工作热情、友善程度、科学教育方法、教学业务水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描述、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等基础教育最本质的内容。
“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硬科技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米勒说,陕西有充足的硬科技资源,可以让机器人、3D打印机、图形计算器等硬科技走进校园,在学习中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因材施教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对于政府报告提出的“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省人大代表、未央区第一实验社区校长、文景小学校长陈红认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搞清楚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在于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教师的持续培训和正确的评价方法存在不足。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办法进行好的教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陈红认为现在的教育是功利的。“为什么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出现‘择校热’?这反映了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她告诉记者,现在的人才选拔方式单一,升学率是家长判断一个学校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只能挤着脑袋进名校,造成了“择校热”现象。
“家长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所以升学率就成了学校的生命线。但这样一来,教育就功利了。”陈红说为什么我们国家缺少创新人才,因为大部分人都去考试了。应试教育下的实战练习是让孩子陷入“海战”,但即使考试技能提高了,也不代表孩子的综合素养就比别人强。
“教育的问题是人才观的问题,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校和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单一粗放的,像流水线加工。所有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教材都是标准化的,对孩子的评价也是通过一张试卷来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陈红说。
她建议政府制定详细的义务教育评价指标,正确引导社会观念。“比如中考、高考,不能盲目看文化课成绩,应该加上其他标准。这个评价体系一旦出台,所有学校都会照此执行,社会也会附和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