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一姐王茹远《民办》
轮廓
王茹远,研究生,2007年2月至2011在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担任首席分析师。2011 7月加入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核心研究员。后担任宝盈核心优势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宝盈策略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公募妹子王茹离职了。
王茹远是谁?原宝盈策略、宝盈核心优势的基金经理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不仅长期处于同类基金第一梯队,更以2013年56.39%的净值增长率夺得混合型基金业绩第一名。在他们的管理下,宝盈核心优势和宝盈策略均快速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分别达到41.69亿元和36.28亿元。“公募一姐”的名号实至名归。
10 6月17日,宝盈基金公司发布两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曾被业界称为“公募一姐”的明星基金经理袁因个人原因辞职,正式卸任基金经理一职,离职。宝盈策略和宝盈核心优势管理的两只基金将分别由彭敢和张孝仁接替。
公开资料显示,宝盈的核心优势在王茹远的接手下“起死回生”。在2013之前,这只基金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在所有三年的同类基金中排名倒数三分之一。而王茹远的接手,让这只基金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田甜基金网数据显示,王茹远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宝盈核心优势。在管理本基金的整整一年2013,本基金由长期亏损转为盈利56.37%,一举夺得2013混合基金收益冠军,得到了份额持有人的肯定。
截至10月20日,10,宝盈核心优势混合A今年以来取得39.65%的收益,依然占据混合基金收益冠军的位置。宝盈核心优势混合C也以38.13%的回报在24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三。王茹远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宝盈策略成长也很优秀,今年以来上涨37.75%,在同类基金中排名110。
王茹远接下来要去哪里?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她已于6月3日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PE)公司,165438,新公司名称为“上海刘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显示,法定代表人为王汝元,注册资本为10万元,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经营范围为:投资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金融信息咨询等。
相比当年公募的哥哥王亚伟,她离职去了私企,姐姐的动作可谓迅猛。65438+10月17宣布辞职,17天后才注册新公司。资料显示,2012年5月初离职的王亚伟于当年9月28日注册了新公司深千合资本,并于当年2月底发行了私募产品“外贸信托云峰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一位资深投资圈人士表示,现在回想起来,王亚伟发布产品的时机非常好。虽然王亚伟的产品在2013的表现让市场略感失望,但2012年底开始的结构性牛市,总体上让其产品表现不俗。据了解,其产品最新净值已超过1.8元。“从王茹成立私募基金(PE)的速度来看,说明她对目前的市场非常看好,有望很快发行自己的私募产品。”
据一位接近王茹远的业内人士透露,王茹远认为,前段时间市场连续上涨,目前的投资应该更加谨慎,尤其是每年的四季度,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有很好的入市机会。“考虑到四季度末市场将转向高送转和业绩,此时买入高送转的优质品种将在下一阶段获得优势。”
王茹远私募公司名称曝光
辞职宣言遗憾公募限制太多。
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下定决心要走,王茹远去了私募,似乎并不奇怪。日前,一篇名为《王茹远这么说》的文章在民间流传,据说是王茹远的辞职宣言。
在文章中,王茹远不仅回忆了在宝应奋斗的岁月,还感谢了“宝应的每一个人都默默付出,燃烧了自己,给了我所有的光明”“祝大家都能享受到这样一个十年一遇的大行情”。
不过除了深情告白,公募妹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传统的研究方法、内部报告、辩护、入池、交易约束等。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你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流程越严谨,投资业绩越少。
这几年公募做不了私募,私募做不了游资,因为公募之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信息优势都没有了,繁文缛节的流程成了提高投资业绩的桎梏。”王茹远说,而公募基金对投资的束缚还不止这些。
四个限制
公募基金难留住人心。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虽然业绩优异、特色鲜明的产品不时出现,但公募基金规模长期没有明显变化,公募基金优秀人才纷纷私募的消息不绝于耳,这说明公募基金对投资者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现在公募基金在投资限制、业绩考核、利益统一、产品创新等方面有很多限制。
在投资限制方面,公募基金仍然有很多限制。虽然近年来基金发行了大量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尽可能的规避底部仓位等限制,但很多基金还是感觉受到了内部约束和繁琐程序的限制。这不仅是“公募一姐”王茹远提醒的,也是前“公募一哥”王亚伟离职时提到的,可见他们对公募基金的限制深有感触。
在业绩考核方面,公募基金长期采用相对排名考核,不利于激励基金经理获取绝对收益和控制下行风险的意识。在利益的统一方面,如何统一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利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统一方法。在产品创新方面,公募基金落后于私募基金。比如市场中性产品在私募已经遍地开花,公募去年底发行了第一只市场中性产品。
然而,许多公募基金也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如中欧基金的股权激励、长盛基金的绝对收益考核试点、田弘和嘉实的产品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