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统一监管时代对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有什么影响?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分析与展望

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释放、监管政策的放松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重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大资产管理时代正在到来。整个行业参与机构多,资产管理产品多样,监管标准不同,未来会向统一监管、市场集中的方向发展。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春秋战国时代

广义的资产管理是指投资者将其资产投资于相关市场的行为和过程,既可以是投资者管理自己的资产,也可以是受托人管理他人的资产。本条所称资产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接受客户委托,按照与客户的约定,对其资产进行投资,并收取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起源于18世纪的瑞士。工业革命后,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层富裕家庭对资产管理的需求急剧增加。瑞士金融机构开始向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财富和资产管理服务。

中国的资产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之前。在这个阶段,资产管理行业还处于蛮荒时代,居民对资产管理的需求不高。只有证券、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等少数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市场监管体系不足,行业发展没有得到重视。第二阶段为2003年至2012年。2003年,我国保险公司开始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的资产投资管理。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理财规模日益扩大。2005年,广发证券发行证券行业首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逐渐开始步入正轨;信托公司在2002年首次试行信托计划后,于2007年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类机构在各自的投资领域内从事资产管理计划。因此,资产配置范围成为影响资产管理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托公司明显受益于分业监管体制的混业经营模式。第三阶段是2013。此后,证监会、保监会相继扩大了券商、基金公司、期货、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范围。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范围有所收敛,正面交锋迫在眉睫。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结构来看,多元化特征明显。中国的资产管理监管部门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参与机构包括逐步纳入监管体系的银行、信托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私募基金,以及完全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类金融投资公司和民间借贷;资产管理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产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公募基金、基金专户、期货资产管理、各类保险资产管理。

从各种资产管理模式来看,在投资范围上,信托计划、银行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的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资产类别。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公募基金、期货资管计划以标准化证券投资产品为主;投资门槛方面,信托、券商、保险资管均为私募产品,门槛较高,为654.38+0万元。银行理财享受公共资产管理待遇,投资起点5万元,门槛低;公募基金产品最低。在投资人数量上,300万元以下集合信托投资人最多不超过50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不超过200人。银行理财和期货资管计划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在产品流动性方面,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一般都要到期持有,所以流动性较低。公募基金、期货资管、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定期申购赎回,流动性高。在监管要求上,信托计划、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一般需要提前报备或审批,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一般是事后报备。同时,信托计划、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保本理财都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本,而基金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则没有资本监管要求。监管规则和模式的差异使得资产管理机构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不一致,容易形成监管套利。

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多元化、严重分化的格局,既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和效率提升,也因监管盲区等因素造成监管套利、风险传染等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招商银行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29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为14亿元,同比增长16%。居民对财富的保值增值愿望日益增强,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金融服务逐渐得到认可,双方的信任关系逐渐加深。监管层逐渐放宽了资产管理行业的门槛。除了传统的资产管理机构,互联网金融也开始涉足资产管理领域,使得整个行业更加活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更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各类中介机构也更加注重资产管理行业的布局,这是一种轻资本业务,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美国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贡献一般为10-30%。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仍然较低,券商的资产管理收入只有5%左右,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简而言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截至2015和12年末,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约为88万亿元,同比增长45%,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预计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有望达到110万亿元;据BCG统计,2014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为74万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81万亿美元,中国约占16.7%。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的全球第三大资产管理国。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交叉持股问题突出。除了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计划有严格的投资限制外,银行理财、基金专户管理、券商资管计划、信托计划都可以相互投资和持有,因此各类资管产品之间的统计数据简单求和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部分资管产品可能相互嵌套多次,因此上述数字高估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预计上述交叉持股的比例约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10%,但这并不能掩盖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

从资产管理规模/GDP衡量的行业发展深度来看,2014年和2015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GDP比值分别为0.96和1.30。相比之下,2014年欧洲国家的平均比率为1.24。2013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为1.89、0.9、1.18。目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深度已逐渐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当,但仍落后于美国。

按照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结构,2015年末,银行、公众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公司、期货公司、P2P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20万亿元、21万亿元、13.7万亿元(保险资产12.36)来自第三方的委托资产1.34万亿元)、65433与2014相比,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货资管、私募基金均实现翻番,而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增速明显放缓,银行理财、信托资管在全行业的占比也呈下降趋势,显示出整个资管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银行理财、信托资管正在逐步追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但需要看到,券商资管、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的大量资金都来自于银行和银行理财。以上数据低估了银行资产管理在整个行业的重要地位。目前,银行仍然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力量和领导者。

资产配置主要是非标

资产管理的本质也是一个中介渠道,委托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等领域,满足社会资金需求,从而搭建起社会资金供求的桥梁。从资金来源看,主要分为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主要是普通居民和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主要是企业、养老机构、银行和财务公司。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两类客户的占比,但机构客户可能更高,尤其是来自银行的资金应该占比较高。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机构客户的资金来源仍是主流,这与老龄化的社会保险、养老机构的巨额资产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以欧洲为例,个人客户资产约占24%,机构客户资产约占76%。机构客户显然是资产管理行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从个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来看,个人投资者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比例相对较高。截至2015年末,我国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这部分存款资金未来仍需投资理财。公募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近两年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各类货币基金因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而备受青睐;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在个人投资构成中的比重还不是很高,这可能与各类资产管理产品门槛较高、个人投资者的无知等因素有关。

来自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的资产通过银行等中介在金融市场、信贷市场、产业投资等领域进行配置。客户的资产配置一是取决于不同时期的资产配置偏好,二是取决于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资产投资的回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资产配置的把握。实证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投资组合回报率取决于资产配置策略。根据投资时钟,在经济上行,通胀下行的时候,应该以配置股票为主;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时期,主要配置商品;当经济下行,通胀上行时,应以持有现金为主;在经济下行和通胀下行时期,应该主要配置债券。另一方面,不同机构的资产配置范围和能力不同。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范围基本一致。即使在某些领域有限制,也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比如银行不能做实业投资,但还是可以通过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来实现。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虽然不能直接借款,但仍然可以通过投资收益权和债权实现对客户的融资。因此,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是其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资产配置来看,以股票、债券、现金存款等类别划分,截至2015年末,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股票资产占比8%,债券资产占比19%,现金存款占比29%,其他资产占比44%。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投资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中的占比并不高,总计27%,其他类别主要是产业投资和非标准化资产投资。2013年欧洲主要资产配置为权益类资产占33%,债券投资占43%,现金存款占8%,其他资产占16%。与欧洲资产管理行业的资产配置相比,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资产配置现金存款比例较高,股权配置略低,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更多的资产管理基金以非标准化金融资产的形式实现了实体企业融资。

资产管理行业有许多参与者

事实上,资产管理产品从设计到最终销售需要经过产品设计、销售、监管、投资者购买等环节和步骤,每一步都需要有人参与和控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涉及的机构很多。本文以规范的正规机构为对象,研究目前行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数量。

目前,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503家,从业人员3415010;信托公司68家,从业人员16683人;证券公司115家,从业人员222802人;保险公司180家,从业人员904252人;期货公司153家,从业人员30000人以上;公募基金有65,438+000家管理公司,从业人员65,438+07,939人。其他私募公司和P2P机构还没有正式规范,信息披露不透明,行业门槛低,机构众多,从业人员素质低。

在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是主旋律。竞争方面,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放松管制,金融机构仍在加速占领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产品同质化高,特色产品少。但从长期来看,资产管理行业会逐渐向更加专业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市场格局会逐渐集中化。从金融机构的禀赋资源来看,银行客户资源丰富,资产管理模式逐步成熟,但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问题突出,理财业务内控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投研实力较强,但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国内资本市场运作不畅,导致相关业务开展不畅;信托公司在实体投融资领域具有优势,但传统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收窄,转型方向和进程尚不明朗;保险公司具有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但保险资产管理的委托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资金,资金来源有限,因此从买房向卖房过渡需要适应市场检验;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间较短,面临人才和业务模式的问题。

在合作方面,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也持续强强合作,如银行证券、银行信贷、信用证券的合作模式,增强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凝聚力和专业化程度。以资管产品销售为例。目前银行可以代销各类资产管理产品,银行已经成为保险、基金等资产管理产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证券公司可以代销保险产品和信托产品,保险机构也可以代销公开发行的基金。相比较而言,只有信托公司不能代销其他金融产品。建立更广泛的交叉销售渠道,有利于建立更广泛的资产管理平台,以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更多样化的资产管理需求的投资者,增强客户忠诚度和粘性,也增加了收入来源。

总体而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时期,资产管理链条不完整,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资产管理高端专业人才和资产管理产品评估咨询机构,行业发展透明度低,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资产管理行业的四大趋势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仍在加速发展,未来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资产管理行业顶层设计有望加速。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受分业监管影响,处于分割状态,部分领域未覆盖。从目前来看,各种资管产品模式不同,标准不同,起点不同,导致各种类型嵌套规避监管要求,形成虚胖的行业发展,隐藏着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正在逐步加快推进行业顶层设计,实现机构平等竞争,行业有序发展。

二是资产管理行业专业化发展加快。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一是业务专业化。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继续重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加快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或事业部,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化发展;第二,定位专业化。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专注于特定的资产管理领域,而不是抓眉毛胡子一把抓,实现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管理;第三,人才的专业化,不断培养和引进更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人才是支撑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三是资产管理行业产品国际化、标准化、多元化步伐加快。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私募多,流动性差,产品配置不足。未来,资产管理机构将进一步加强资产配置的全球化,增强投资分散性,加强标准化产品的供给,满足更多非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理财需求,或根据老龄化趋势研究养老理财,实现产品聚焦和市场细分聚焦。

第四,资产管理市场的集中度逐渐提高。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在行业逐渐开放的背景下,各机构加速抢占市场,并使之规模化。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和竞争水平的提高,一些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机构逐渐被市场淘汰,实现了优胜劣汰和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提升了行业的集中度,促进了行业的有效竞争和创新发展。

内容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