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智能公司
对于制造业来说,“智能制造”这个词就像盛夏的烈日一样炙热。各种“聪明”的公司在这里纷纷上马,也有几家“聪明”的公司在那里悄然倒闭。导致很多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在没有做调查的情况下,像无脑猛兽一样跟风,评论参差不齐,不负责任,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打乱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上的进度。
事实上,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当时很少有人能肯定地分辨是非,无论是用棍子打死还是用棍子打死,都不是智者所为。实地考察,冷静思考,审慎执行,及时整改,这才是行业内装备制造从业者的应有之举。
近两年来,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楚先生就机床及相关制造领域存在的问题多次发声,在业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近日,沈部长授权《机床》杂志发表《赢智能巨亏,不是智能制造的错》一文,与去年底发表的《参观西门子自动化(成都)有限公司引发的思考》一文(微信文章题为《中德智能制造有何不同?)相互呼应,深入剖析智能制造成败背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
赢在智能,不是“智能制造”的错。
最近有很多关于金盛智能巨亏的报道和帖子。比如2065438+2009年4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官方微博发布《去年巨亏28.66亿》无人工厂干不下去了?金盛智能:请仔细阅读公告。该条第1和第2款如下:
4月23日,金盛智能(300083。SZ)披露年报。2018年,金盛智能实现营业收入55.07亿元,同比减少14.2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66亿元,同比减少721.88%。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毛利率为65,438+02.54%,比上年下降65,438+04.03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为-52.08%,比上年下降59.25个百分点。
金盛智能是东莞市“明星企业”和“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单位”。尤其是金盛智能在东莞东城建设的“无人化工厂”,是国家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专项,也是3C领域唯一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一、事件背景回顾
2065438+2006年7月24日,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在广东东莞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领导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广东省领导,各省、市、自治区经信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行业、高校、科研院所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工信部主要领导在发言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智能制造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是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试错,很难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系统推进。
2065438+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工业主管领导视察东莞金盛智能元件有限公司。
项目落地广东金盛智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盛智能)的前身东莞金盛智能元件有限公司(简称金盛精密)。这家公司主要进行手机金属和非金属部件的代工,是一家“代工厂”。拥有10自动钻孔攻丝生产线的智能车间;包括180国产高速高精度数控钻攻中心,81国产机器人,30台RGV,10 AGV小车,一套自动化零件检测系统,同时配备全国产工业软件系统,包括云数控平台,CAPP,APS先进调度系统,MES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控制中心,生产过程三维模拟,还有一条流行的自动化钻攻提升线,一条机器人抛光生产线,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智能生产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适应制造现场的“智能感知子系统”的应用,现有智能系统的改造升级,建立制造全过程可视化集成控制中心,最新的国产软硬件和信息架构。 从技术上讲,该项目具有“三个国家”、“六个现代化”、“一个核心”的特点。“三国”全部采用国产数控机床设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六化”即设备自动化、工艺数字化、生产柔性化、过程可视化、信息集成和决策自主化;“一核”是构建智能工厂的“大数据中心”。智能无人(少人)化工厂应该说是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技术水平的“大宝藏”,是政、产、研、学、用几十个单位合作的科技成果。以笔者的理解,国外也是凤毛麟角,应该珍惜。
此外,金盛智能借此机会转型智能制造。为了转型,金盛智能收购创世,控股嘉灿精密,投资武汉爱普化工。这三家企业分别提供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数控机床、MES系统、自动化集成,使金盛智能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教训积累软硬件技术,成为未来能够为其他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软硬件解决方案的集成商。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思考与启示
为什么国内知名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金盛智能短短几年就巨亏?所以,金盛智能退出手机代工行业,进而退出消费电子制造业,是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已经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人(少人)化工厂的现有设备?
这个消息震惊了一些制造业各行各业的同行。去年一批消费电子尤其是手机的联想代工企业相继亏损,比如上市公司Orid亏损654.38+0.7亿,工业技术亏损也很严重。因此,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市场销量也有所下降。这些代工企业使用的数控高精高速钻攻(丝)机等设备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机床企业采用组装模式,用国外进口的全套功能部件生产数控钻攻机,导致了这类机床企业的大洗牌,甚至造成了一些名企的资金链断裂!这个教训值得产业链所有企业思考。
我以前听说过金盛智能项目。虽然我没有直接的机会研究和检查它,但我对这个方案有些怀疑。我为了解惑,请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器仪表所)的专家进行了调查,但我只着眼于技术层面,没有仔细研究深层次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的特点,尤其是手机行业的市场快速变化。新技术、新材料不仅变化快,而且具有“时尚”的特点,导致产品快速迭代更新,目前代工的智能制造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市场的变化需求。震惊之余,我请《机床》杂志主编于凉翻出金盛智能2065438+2008长达200页的年报进行研究,得出一些肤浅的启示如下。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分析。
(一)“智能制造”不能纠正人的重大决策失误。
金盛智能出现巨亏,并不是“智能制造”的错,可能是企业的人为决策不完全造成的。至少到目前的水平,所谓的“智能制造”还不能纠正人类重大失误的决策。
我研究“智能制造”有几年了,一直在用实践论、矛盾论、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方法分析研究国内外学者发表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深入企业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我一直认为,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的时代,工业3.0只存在于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大中型企业中,这些企业具有国际视野,以各种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从CAD、CAM、CAPP开始,逐渐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大多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比如常熟开关有限公司,从1991引进CAD技术至今,已经有28年的历史。其他如山东龚琳、文登曲轴、柴蔚和徐工,都有20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企业从工业2.0时代开始引入精益生产、准时制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工艺流程,积累了大量数据,建立了数据中心。从工业2.0到工业3.0的时代,大概是六七十年代,笔者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制造企业。大部分都有局域网、专网、内网,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管理,也就是说大量的数据已经引入计算机管理,企业各方面积累的真实数据是计算机管理的前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数控机床作为商品出现,随后开始了设备的数控时代。特别是在70年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PLC等工业控制设备逐渐得到应用,不仅用于生产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还用于生产线的集成控制。数字化、网络化和未来智能制造必须建立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反过来,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应用,促进了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的优化和进一步完善。两者是辩证关系,相互促进。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未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压缩库存、加速资金流、缩短研发制造时间、按质按时交货、加强维修服务。总而言之,加快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不断满足用户,也就是需求侧的需求。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才能加速补课工业1.0向工业2.0发展,进而加速推进工业3.0。目前还没有真正到工业4.0的测试阶段,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正确的、全覆盖的数据库。工业2.0的补课是补充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先进的技术体系和业务流程,补充人、机、料、法、环境、测量等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描述,建立生产要素数据库,为全数字化企业运营奠定基础,数据将快速、有效、高效。
去年5438年6月+10月,笔者参观学习了西门子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成都工厂”),这是业内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工厂之一。R&D的主要基地在德国,订单由西门子总部下达。少量自动化产品由西门子成都工厂开发,销售也由西门子总部输送到世界各地。本质上,它也有一个“代工厂”。这次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参观西门子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的思考——兼谈中德两国专家、企业家、官员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差异》(本文附在文末,读者有兴趣可以指正)。或许可以找出金盛智能与西门子成都工厂在理念、战略、战术、实施流程上的不同之处。
成都西门子负责人表示:成都工厂不是智能工厂,技术水平仅在工业3。x阶段,而是一个全数字化的工厂(一般来说)。为什么?
(2)智能制造只是手段,制造出来的产品需要有市场,有竞争力。
金盛智能是专门为手机客户代工的。它没有自己的产品,最大的客户是三星。三星停止订购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人力成本太高,代工厂搬到东南亚,给了金山很大的冲击。第二,从4G到5G的发展。因为5G是毫米波,手机材质由铝镁合金改为玻璃塑料,增加了屏蔽效果。同时,由于消费电子产品具有“时尚”的特点,形状变化快,工艺从模具加工变成了无模具加工(其实数控机床都可以),金盛智能更是无法适应。年报中,金盛智能的子公司深圳创世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虽然营业额有所下降,但还没有亏损,因为有自己的主营产品,可以快速转型(创世纪公司注册资本3亿)。
(三)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
笔者查阅2018年报,发现金盛集团股权结构非常复杂,有五层,各个层面的利益也不完全相同。近两年,由于示范项目的效应,规模迅速扩大,金盛智能旗下已有15多家后代公司。我不知道这些情况对金盛智能有没有负面影响,只有金盛的控股股东知道。还需要专业人士的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四)对“官、产、学、研、用”的启示
作者:沈烈初2018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