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田那辆不怕死的车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现在是一个没有任何确定数字的时代。

潮起潮落之间,你可以成为万人追捧的英雄,也可以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痛斥方遒的新车创始人现在已经半沉默了。经过1.0时代的洗牌,目前的局面日趋稳定。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何忠、零跑为首的6家新车企,也正式进入了更为残酷的2.0大战。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不怕死的勇者。对他们来说,资本、商业、造车,依然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和诱惑。

还有谁不怕死?

今天早上的邮箱里,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封邮件,标题是“TA来了,TA来了,TA带着“健康车生活”来了”!虽然定位是广告邮件,但《TA来了》还是吸引我打开了邮件。

" 7月18日,一场汽车行业独一无二的"健康盛宴"将上演!这次的重量级主角当然是——它!”

" 7月18日,梅田ET5将在国内首次亮相,并公布价格区间."

如果不是邮件提醒,梅田汽车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差点被我后悔到墙角。

自4月份梅田的首款车型正式命名为ET5以来,这支所谓的造车新军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然而,这种不痛不痒的老式交流方式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对这种模式的兴趣。

相反,创维创始人黄鸿升的故事更加精彩。

就像我上面说的,这种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其实并不新鲜。因为在梅田汽车诞生之前,黄鸿升已经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奋战了十年。

黄鸿升曾在2010、12成立凯沃新能源汽车;如今的凯沃新能源基本涵盖了从电动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在内的各类城市商用车。

相比格力董明珠、恒大许家印,创维的黄鸿升可能是第一批严格意义上进入新能源汽车的跨界商人。

2016,黄鸿升注册了“SKYWELL”商标,中文翻译为Kaiwo。成立于20119年6月的梅田汽车,英文名正好是“SKYWELL”,和创维的“创维”差不多。黄鸿升故意让沃尔沃和梅田都拿走所有?是吗?井的美好含义。

但对于外界来说,这位在家电行业奋斗了半辈子的彩电“王者”却跨界进入了汽车领域。除了想要更多的资本,这位已步入花甲的“60后”造车新人似乎也没有更多的理由坚持这场“无止境的马拉松”。

被外界质疑也成为梅田汽车起步前的标签。

但其实这样的质疑是有根据的。

创维作为国产彩电的龙头企业,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形象。然而,自2016年创维以994万台的出货量位列国产彩电品牌第一,市场份额接近20%以来,创维的营销数据一直“下线”。

2017年,创维在国内仅销售了7810000台彩电,国内市场份额下降到16.44%。2018年,创维迎来了上市以来最大的业绩溃败,2017-2018财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60%。

近日(15年6月),创维集团股价跌破2港元,6月17日停牌并发布公告,首次大批量回购股票。创维拟斥资65,438+0,099.84万港元,以每股2.8港元的价格回购及注销最多3.928亿股股份,约占总股份的65,438+02.83%,将以现金支付。

节节败退的创维,完全反映了产品力不足,品牌力不被市场认可的现状。

但在这种困境下,黄鸿升决心走新能源汽车之路,梅田汽车必然诞生。

如果预测正确,梅田汽车是黄鸿升第二次创业的核心。

以凯沃的商用车为前提保障,梅田汽车的到来无疑将使黄鸿升的新能源布局实现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两条腿”走路。

但是问题来了。造车新势力的市场加速了优胜劣汰,进入了竞争拉动的2.0时代。黄鸿升的梅田汽车并没有占据太多优势。这样的“后来者”胜算有多大?

新势力的2.0之战

经过一轮洗牌,造车新势力近年来迎来一帆风顺的时期。

蔚来前脚和6家银行谈了6543.8+004亿的综合授信,后脚又被腾讯再次加码。

1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蔚来汽车获得腾讯控股普通股增持,从15.1%增至16.3%,腾讯成为蔚来第二大股东。

不仅仅是腾讯,李、Xpeng Motors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美团和小米的频频出手,让造车新势力的市场繁荣起来。

新的电力市场似乎已经到了别人说的“优胜劣汰之后,能留下的都是王道”的时代。

先来看看蔚来早期发布的财报。

5月28日晚间,蔚来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蔚来汽车总收入同比下降15.9%,至1.372亿元。净亏损同比下降35.5%至65,438+0,696,5438+0.8亿元,为蔚来上市以来最低季度亏损。

6月65438-6月,蔚来销量为14,169辆,同比增长87.9%,其中6月销售3740辆,同比增长179.1%。在大型纯电动SUV市场,蔚来已经成为破万辆的品牌。肉眼可见的主导力量正在倒向蔚来,李斌不会是今年最差的人。

另一方面,李肯定会提交IPO招股说明书,在美国上市。上半年李ONE销售9500辆,其中6月份销售1834辆。

作为2065438+2009年底正式批量交付的车型,李ONE取得了行业内不可复制的好成绩,自主新车制造企业半年销量第二。有了这样的李,也难怪王兴总是不遗余力地表达他对李的好感。“如果没有严重的事情发生,李ONE应该会成为新势力中第一款交付超过65438万+辆的车型”。

目前,造车新势力的上升趋势,甚至连行业分析师的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例如,摩根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不仅提高了蔚来的目标股价,还预测到2022年蔚来的月销量将达到65,438+00,000辆,实现营业利润平衡,占中国高端电动车市场的65,438+09%。

理想情况下,除了正常的资本运作,更重要的是看L4自动驾驶如何从出行服务和物流服务切入市场,这与王兴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果李成功上市,承诺“三年内不会有其他产品迭代”的李,必将在无人驾驶智能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毫无疑问,在目前的新造车企业中,智能出行、智能车机、5G服务成为造车新势力进入2.0时代后最直观、最根本的生存方式。

黄鸿升的冒险之路。

或许正是因为现在的第一步车企都在不断做好事,所以梅田此时的入局略显尴尬。

无论凯沃在新能源商用车行业的销量和布局有什么优势,在乘用车市场,梅田汽车还是一个新人,会面临一系列的用户问题:人们如何认识你,感受你,体验你,愿意花近654.38+0.5万元买你,这是商用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完全无法相比的。

但是,已经在凯沃商用车上占得先机的黄鸿升,显然不会因为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放弃进军乘用车的机会。

对于梅田汽车,黄鸿升曾经有过这样的解读,“我的血液里还流着一些冒险的基因,追求新的职业版图是我冒险的一种方式。新能源乘用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汽车工业的喜马拉雅山。到那一天,美国汽车一定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充分投资。”

但即使黄鸿升慷慨激昂地为梅田汽车注入美好愿景,对于行业来说,梅田汽车仍然需要回到最初打造新生力量的道路上来。需要产品力,需要渠道,需要营销,需要资金。

当然,这一切在黄鸿升眼里都不是问题。

创维的渠道布局覆盖全中国,从家电行业的复制粘贴到汽车行业,似乎都很熟悉。

我希望这样的熟悉能为梅田汽车开一个好头。

在黄鸿升2019披露的时间表中,有一系列惊人的数字。“到2025年,凯沃汽车收入将超过6543.8+020亿元,其中客车、轻型客车、乘用车年产销量分别为3万辆、7万辆、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0亿、200亿、500亿。此外,梅田汽车预计乘用车产销50万辆。2065,438+09年到2025年,要完成50万产销,500亿营收。”

有人说,黄鸿升应该是疯了;有人说黄鸿升真的对汽车一窍不通。

但对于一个64岁的企业家来说,疯狂又如何?

与其他需要不断融资补充的新生力量相比,黄鸿升梅田汽车似乎可以把资金放在第二位。毕竟人家要做的是振兴民族工业。这个梦想和决心,没有疯狂是无法实现的。

文/詹姆斯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