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芽是由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推动的,是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国际诱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
它体现在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探讨、国民党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 * *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其意义和启示在于:现代化的开启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其实施必须由政府强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必须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
学术界一直争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开始,还是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开始,在现代化、工业化、洋务等概念上存在分歧,但真正使用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真正萌芽和重要转折,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和走向。
扩展数据:
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代表了一段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却无法解决自身的痼疾,跳出经济危机的怪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更加严重,这在1929-1933的大危机中得到证实。
美国爆发了大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了转嫁危机,建立世界霸权计划,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重新唤起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实业救国”、“救国图强”的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被苏联繁荣的社会景象和伟大的建设成就所引导,带着对西方文明的怀疑。资本主义“神话”的幻灭和苏联社会主义辉煌造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思考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先进人士更加务实和倾斜。
人民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 * *产党“阶级”概念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