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资企业管理模式介绍

日资企业管理模式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必争之地,大多数日本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本土化人才的培养,这为很多人在日本企业工作带来了机会。

1.1日本企业特征

受典型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企业温和、合作、细致,以及:

初中和高中职位的候选人有限。

日企在华招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高层职位有限,管理职位很少。一般招聘的岗位都是以业务骨干为主,中层管理人员可能是最高级别,这可能和日企愿意培养人的方式有关。但近两年来,随着日企本土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中小日企也开始招聘部长和副总经理。这为有一定工作经验,想进入日企的人提供了机会。

据报道,伊藤忠、三井、三菱、住友、丸红等大型日资企业仅限业务人员。日本人往往占据这些企业的管理岗位,本土人才很难进入高层管理。在一些日本中小型工厂和服务企业,有可能提供部长级职位。

稳定的

日企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欧美企业业绩不好,很快就会被解雇——欧美企业的中国中层管理者被解雇是普遍现象。但在日企不是,内部竞争也不是很激烈。即使业绩停滞不前,只要工作态度好,也不会丢掉现在的职位,最多升职慢一点。日本公司不会轻易裁员,公司视裁员为公司的耻辱。

什么都是教出来的。

每一份工作都有“前辈”的经验可供参考,甚至有人会手把手教你。

把人养到老。

在欧美企业,习惯上是用货币支付当时所有的劳动,而在日本企业,员工的一部分工资是在退休后发放,这样就保证了公司的员工在退休后仍然有生活的保障。

等级体系的

公司会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模式。比如员工中有祖辈(老员工)和晚辈(新员工),晚辈要无条件服从命令。这种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很难感到舒服。

培养软功能

欧美企业重视上下级关系。如果他们是管理层,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下属是谁,向谁汇报。在日资企业里,重视上上下下的关系,不仅是上面的领导,还有和同事的良好关系。在日本企业中,人的软功能是可以培养的,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和互助能力。

管理非常规范。

外企之所以吸引人才,主要是因为外企的规范化管理。这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而这种职业精神也是一个人在职场中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1.2日本企业人才需求

偏爱三类人才:

应届毕业生

据有多年日企人事工作经验的马思宇先生介绍,相对而言,日企更青睐应届毕业生,更看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协调能力等。

如果进入日企,公司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所以除了一些特殊岗位,招聘时一般不要求应聘者的特殊技能。

日企招心仪应届毕业生。2、3、4月是日资企业招聘毕业生的旺季。与其他企业不同,日企的一大特点是欢迎应届大学生加入。据一家日本IT公司的HR经理介绍,公司每年都会去学校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有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只要对方基础知识到位,接受能力强,基本符合要求。

这与日本企业特殊的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日本公司一般不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无气味的大学生容易培养和管理。一家日企的HR坦言,日企不接受有欧美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他们“很难带,无法融入日企文化”。强调纪律和资历的日本公司需要每个员工都遵守公司的规则。在这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适合。

日本企业之所以愿意大量招聘大学生,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随意挖人。所以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从企业底层做起,逐步积累经验。一般男生多是销售助理,女生倾向于行政。在一些技术型的行业,日企也会招一些技术类的学生,比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日企的这种思维,让很多应届毕业生只要具备一定的日语技能,就很容易在日企找到工作。

精通英语和日语

日本公司非常重视非技术人才的日语水平,一般要求2级以上。而在欧洲美化严重的日企,工作语言大多是英语,往往只有在与总部联系时才使用日语。

了解日本人心理的人

有一定的分析和反应能力,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做事恰到好处,才是日企真正想要的。而能做到如此到位的人才不仅仅是一口流利的日语那么简单。一些留过日本的人往往在日企很吃香,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日本人做事的规律,日本老板更希望公司里有这样的员工。

1.3日企薪资状况

概况

男女工资不同。

各类日资企业中男性工资的中心值和平均值均高于女性。例如,在高级管理职位的年薪(净工资)中,男性的中心值为138000人民币,女性为121600人民币;男性平均值为179774人民币,女性平均值为134300人民币。在日资企业中,女性多从事助理岗位和商务岗位,而男性在商务岗位、技术岗位、IT岗位以及出差、加班较多的专门岗位中所占比例较高,导致女性工资低于男性的结果。事实上,日资企业以外的外资企业,在岗位分配上受性别影响较小。他们的工资一般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由工作类别决定的。

涨工资,45岁就是道坎。

男女都是在45岁之前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一工作的服务年限),薪酬水平也相对上升,尤其是25-35岁这个年龄段,这与中层管理人员的就业年龄相吻合。45岁以后,男女工资都逐渐降低,没有体现出日资企业论资排辈的结果。比如35岁?39岁男性的中位数是97050人民币;40?44岁男性的中位数是101.470人民币;到45岁时,男性的中位数是89700元人民币。对于这一代难以适应新环境的人来说,即使经历了,工资差距也会因为业绩和岗位的不同而相对拉大,跳槽的几率也会相对降低。

学历在上升?工资?高的

随着学历的提高,工资水平也相对上升,学历与工资的关系相当显著。此外,学士、硕士、博士的工资分化也逐渐升温。这种现象与专业研究岗位和专门岗位的增加有关。

相对于专科和本科的差别,本科和硕士的工资差别更显著,硕士更受追捧。这是由于近年来专业化岗位的含量很高,外资企业因为本土化积极招聘本地人才担任高级职位的结果。尤其是物流、服务、高级管理岗位,硕士的工资是本科的两倍左右。此外,虽然在上述类别中,高中、中专、大专的薪资水平有一半出现了反转,但平均薪资低于本科学历,这说明本科及以上学历仍然是日资企业的就业基准。

职位类别工资竞争

销售类:日资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体现了日资企业的良好业绩。初级职位跳槽频繁,随着职位的上升,不同行业之间跳槽的现象逐渐减少。业务岗位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业务技能,经验比较重要,高级岗位和经理岗位工资比较高。

市场类岗位:一般来说,市场类岗位中高级人才较多,所以薪酬水平也较高。任何民族的企业工资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平。由于有经验积累的企业跳槽增多,日资企业也在逐渐招聘有欧美企业经验的人才。虽然外语能力是重要条件,但是专业性和丰富的同行业经验越来越被重视,所以人才非常稀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本土企业在第75百分位的工资水平最高,这说明本土企业在积极招聘高级人才。此外,日资企业也出现了一些高工资样本数据。据估计,针对中国市场的市场开发、规划等接近商业判断的业务的本地化正在逐步推进。

技术职业:日资企业对日语能力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导致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日资企业人才来说,除了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之外,日语能力也成为决定工程师薪酬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IT岗位类别:无论在欧美还是日资企业,对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外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都非常强烈。再加上人才短缺,工资中位数和平均工资都比较高。此外,有经验积累的项目经理工资也高,但因为独立野心强,所以自己创业的情况比较多。

职位工资分析

科级以上人员:

日资企业年均税前现金收入为654.38+0.26万元,是欧美企业经理及以上相应收入的54.5%。部门主管人员6万元,是欧美企业的71.3%;专业技术人员4.9万元,占欧美企业的69.2%;普通员工3.8万元,是欧美企业的79.8%;工人数1.9万元,是欧美企业的68.3%。

班组长级别(部门经理):

部门主管中,销售主管的年均现金收入仍处于最高值,为654.38+0.72万元;其次是信息技术课程时长654.38+0.3万元;工程654.38+0.32万元;最低的是生产管理总监,年现金收入6.3万元。此外,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年度现金收入在所有部门中处于中间位置,分别约为12.3和10.7万元。

部门主管和主任(部门主管):

大客户和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职位较高,年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1.5万元和1.4万元;区域销售部负责人和销售行政部负责人次之,约为9000-65438+万元;财务、人力资源、行政部门负责人居中,约6.8万元;仓库助理部门和生产助理部门的长期现金收入处于最低位置,年均现金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技术工程师:

其中高级工程师年均现金收入最高,可获得81,000元;高级以下的技术工程师在3万到4万左右浮动,彼此差不多。

复合型人才是炙手可热的。

在日资企业中,具有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其薪资水平往往更胜一筹。例如,集团融资、资金管理、内部审计等岗位对日语会计人才的需求很大。虽然财务专业人员中女性较多,但考虑到公司内部平衡,很多企业希望男性担任该职位,同时懂日语的男性会计因为业务过硬,数量不足,导致工资上涨。以前日资企业中的人事只是内部管理甚至是内部服务,而现在人事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伙伴,在日资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对人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人事管理人才的期望很高,对各方面人才的要求都很高,而日本企业在全日制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使得合格人才严重不足,供需失衡十分突出。外语在这个岗位上的优势显而易见。毕竟能和外籍员工用外语自由交流,已经是非同一般了。随着合规业务的加强,近年来日资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因为律师资格的正规化,合格的人才也在增加。但是想从事内部法务的人才不多。能与总公司和海外法人谈判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缺乏,在该岗位的服务年限成为决定薪酬的关键因素。此外,电子、电气、半导体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相关人才需求量也较大。对人才的技术要求很高,所以精通日语的科学相关专业背景或产品知识的人才特别受欢迎。但由于国内理科人才普遍以英语专业为主,日语人才供不应求。理科专业,懂日语,或者日语专业,有一些相关经验的人才也很受欢迎。有相关经验的人才为了追求职业稳定,往往会向有实体工厂的企业转移,一些小的贸易公司和代理商很难获得有相关经验且精通日语的人才。

日资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

日资企业的资本支出管理方法大多以目标成本管理为基础。不敢说能代表大部分日企的资本支出管理模式,但从内部还是能看出来的。

资本支出预算的预控

资本支出管理的背后是成本控制。日本公司一般按照以下顺序制定成本:先确定或预估市场销售目标价格,然后设计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功能在内的产品,再进行成本预算,确定计划成本。在新产品设计之前设定目标成本是日本公司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在市场可接受产品价格的前提下,确定产品价格和利润目标,进而确定目标成本;为了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总体目标成本确定后,应按产品结构、产品的主要功能、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或产品成本的项目结构进行分解,将总体目标成本逐层分解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分解总目标成本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生产经营环节资本支出的上限,使制定的资本支出预算能够实现对资本支出的事前管理和控制。

资本支出预算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对一开始就建立在目标成本基础上的资本性支出预算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总量控制和额度内调整来保证总目标成本的实现,即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实现。通常使用月度滚动和季度滚动进行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一)本年度资本支出预算按一季度总额分解为1 ~ 3月的月度预算,二、三、四季度资本预算按季编制;

(2)将资本支出预算从1分解到1 ~ 4周;每周末提交下周资金支出计划,集团财务部根据月度资金支出预算进行审批;

(3)5438+10月第三周资本性支出预算执行前,根据前三周资本性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与本月资本性支出预算总额的差异分析,调整第四周资本性支出预算。同时,根据2月份的预测,调整2月份的资本支出预算,调整一季度的总预算;

(四)根据对2月份资本预算执行差异的分析,调整3月份资本支出预算。除前两个月不可预见和不可控事件外,6月5438+0和2月实际总资本支出加上3月资本支出预算不得超过第一季度原资本支出预算的1.2倍;

(5)第一季度结束前,根据第一季度资本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剩余预算期预测,确定是否需要调整下一季度季度资本支出预算,并根据下一季度预算调整情况编制第二季度4-6月份月度预算,确定第二季度总预算;

(六)第二季度结束前,根据第一、二季度预算执行情况、6月份资本性支出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剩余预算期预测,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当年年度预算,同时根据年度预算调整情况,编制7-9月份第三季度月度预算和第四季度总预算。第1季度、4月和5月的实际资本支出总额加上6月的资本支出预算,不得超过第一、二季度原资本支出总额预算的1.2倍;

(七)第三、四季度以此类推。最后,确保年度资本支出预算不超过65438+年度目标的0.2倍。

资本支出预算的事后控制

资本支出的事后控制只需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资本支出预算的评价;一种是审计监督部通过不定期的抽查和流程走查测试,对单一业务的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以及预算体系的制度有效性进行监控。

资本支出预算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评价预算单位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即经营业绩;

对预算执行部门的评价;

评估预算管理系统。

从...吸取教训

通过这类企业资本支出的管控方法可以看出,在制造型集团企业中,加强集团资本支出管控的关键是使管控有依据,即在确立资本支出目标值后进行管控,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目标值的问题。日资企业通过建立各子公司的利润目标,将目标成本从小(子公司层面)推向大(集团公司层面),最终逐级确定集团利润目标和目标成本,从而控制整个集团的资本支出。这是集团总部通过对整个集团公司包括各地区、子公司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实现集团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风险可控化,从而实现整个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目睹日资企业管理模式之我见

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走访了很多企业,参加了几个企业管理者的培训班。下面列出了一些想法:

1,在任何领域都是二八原则,做企业家也是如此。成功和失败也符合这二八原则,就像炒股和炒房一样。

2.然而,即使是8个人,似乎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理由成功。大多不听别人的想法,这也是一致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自大大于自信。

3.很多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几年前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上。什么是企业管理?大多数创业者的认识都停留在自以为是的作坊描述上。但他们大多对自身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愿意认真遵循成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4.我们认为二八原则是合理的。毋庸置疑,每个创业者落入8的概率要高很多,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2的一部分。通过我们对这一点的理解,我们能认识到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远远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吗?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那就从开放的心态开始吧,虽然我们从小就这么想,但我们只是真的去做。

5,出去看看,这比你在家里觉得你的管理有多高效要重要得多。

之所以把以上内容写在一些外资企业管理案例的描述中,主要是想让大家有个自知之明,虚心看待一些案例,深入了解一下。

你去日企,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是干干净净的。为什么中国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很多正在做的创业者会觉得这和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小事。在这些小事上,不同企业的结果不一样,对这些小事重要性的评价也不一样。

久而久之,管理好的公司无疑是细节好的企业,而管理浑浑噩噩的企业,都是看似不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

一个能注重细节管理的企业,才能有清晰的流程,能被执行,能有效运作。但是,一个细节做得不好的企业,是很难有效进行所谓的管理流程的,而作为生产企业,管理流程又是如此的重要。

上周,我去看了一家日本五金塑料零件厂,它为日本汽车厂生产配件。工厂不大,但是干净明亮,比我们电子厂好多了。办公区的文件在每个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是一大堆。大家可以讨论工作,但这仅限于纸面上的讨论,但实施过程必须是一个过程。所以时不时看到员工从桌子底下拿起一个大文件夹,然后在文件上办公。。。。。对于公开的文件,靠墙有几个文件柜。

进入生产区,设备密度比国内高很多,但是货物存放区不多,大概和丰田零库存的思路一致。因为设备密度高,实际上单位租金产出更多。因为密度高,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控更强,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也降低。注塑机大多使用机械手,大大增加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员配备,而工人主要做产品的检验和包装。和我们注塑厂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投料是自动的,投料的方式是在车间的顶层再有一层,上面一层是投料区,包括一些加热和除湿的过程。国内很多注塑厂停止供料。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加起来就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想法。

企业目前正在实施ERP管理。他们的计划是把企业所有的单据和资源,包括日常耗材的采购,都纳入这个ERP。按照日本主管的思路,除了ERP以外的所有费用我们都不会审批。企业所有的费用和物品都要封装在这个ERP里面,这个ERP要成为公司运营过程的一个刻录机,记录所有与生产管理和运营相关的数据。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企业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个点子,不会很多,因为很多企业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ERP,什么是记录仪,那他们怎么去理解和描述这种管理模式呢?

另一个想法是典型的换位思考。如果你一定要认为自己是对的,请你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多找出对方这么做的理由!找到一个理由,就会否定自己的想法。否则,自大永远大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