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找一下设计师谢峰的资料?高分

“每一件衣服都需要很多努力和时间来完成。可能看起来和买家差不多,但其实好衣服是有灵魂的。”

谢峰

说到中国服装设计,“谢峰”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2006年,谢峰创立的服装品牌吉芬受邀参加巴黎时装周。这是中国设计师首次登上世界顶级时装秀的舞台。2008年,谢峰第四次携作品亮相巴黎时装周,人们对他不再陌生。

2008年2月24日周日,一直阴沉沉的巴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早上10: 30,在2008/09秋冬巴黎时装周主会场卢浮宫,一场Frankie的中国品牌JEFEN发布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和专业人士已经坐满了整个会场的400个座位,其中包括法国高级时装联盟主席迪迪埃·格鲁姆巴赫(Didier Grumbach)和法国著名时尚评论家弗洛伦斯·穆勒(Florence Muller)。随后,来自世界各地的15名模特在超模莫万丹的带领下,以独特的巴黎秀速度在十分钟内迅速展示了34套由设计师谢峰执笔的时装。

这是弗兰基在巴黎举行的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与前三次发布会一样,媒体对这位首位登上国际时尚舞台的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表现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配有该节目图片的新闻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罕见地公布了10张现场照片,而时尚网站Flip-Zone则一次性公布了44张大幅照片。一向以“世界上最严肃的报纸”著称的法国《世界报》在报道巴黎时装周开幕时也提到了中国品牌吉芬。它写道:“巴黎是设计之都,也是展示来自东方的设计和风格的地方,而吉芬来自中国。”评论家们普遍提到并肯定了他在这次发布中表达的平衡和混合的设计主题。法国著名时尚评论家佛罗伦萨·穆勒(Florence Muller)写道:“吉芬的设计显示了设计师平衡当代时尚和中国传统的成就。精心制作的‘龙麟’皮草,巧妙的透视效果,都在表达中国精神。”一篇题为“艰难的混搭”的文章写道:“设计师谢锋的衣服有着严格的剪裁和一种隐喻的性感。一件黑色长款大衣就能充分表现出女强人的性感。而且在某些模特身上,他很好地结合了性感和纯真这两个矛盾的因素。”显然,吉芬这次的亮相已经得到了苛刻的时尚媒体的广泛认可。

在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记者和500多名专业买手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他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权威人士毫不留情的专业评判,这些年来,多少设计师不得不带着出场时的沉默,一系列尖锐的批评和一颗破碎的心离开t台。

从最初的紧张到怯场谢幕再到现在的从容,谢峰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段专属于设计师的心理旅程。支撑他走完这段路程的,是20多年不懈的追求、近乎固执的执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天赋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他留学时的艰辛经历和2000年创立自己品牌时的艰难岁月,我们大概都不需要提及,因为那些往事和今天的辉煌相比,都显得非常遥远,更何况太多人有着相同的人生印记。良好的学历和宝贵的工作经验只属于漂泊的过去,不能成为激动人心的理由。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真正为谢峰赢得尊重的,是他在残酷竞争的世界里活了下来,有着光明的未来。

随着时尚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体越来越重视它,各大电视台也计划在时尚领域分一杯羹。为了弥补自身资源和经验的不足,市场占有率高的时尚杂志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包括湖南卫视和ELLE,东方卫视和嘉人,旅游频道和BAZZAR。还有CCTV6和时尚COSMO,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蜂拥而至的时尚电视节目势必会向全民推广设计和时尚,这些节目大多将噱头指向设计师选秀。它们的实施势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时尚行业和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尤其是娱乐评选形式及其背后的利益,使得最终的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令人质疑。

作为出席巴黎高级定制周的中国代表之一,服装设计师谢峰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成长背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时装业的发展历程。在设计师选秀节目《爱美》中担任专业评委。经过之前对设计行业娱乐化的报道,记者想了解设计师选秀节目的内幕,也想听听中国服装设计师对设计师选秀节目现象的看法,于是记者打电话采访了他。

草案打开了另一扇门。

提到选秀,自然会和“超女”联系在一起,让人担心设计师选秀的选手是否和超女一样与众不同。有没有专业基础都敢竞争?谢峰告诉记者:“参加设计师选秀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具备一定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另一个是刚从学校出来的设计生。”很明显,这两种人参加设计师选秀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前者可能因为选秀成就了自己,后者可能因为运气好而浮躁自满,也可能因为开局不利而告别设计行业。但从目前设计师选秀的娱乐化迹象来看,设计师通过这种方式真的能获得长久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只是想出名,那么选秀节目可能对参赛者有帮助,但如果你想长期成功,无论如何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成功率太低了。”谢峰对此深有体会。

业内人士都知道,过去中国服装设计师的选拔方式只有一种——专业比赛。所有此类比赛都以专业性为标准,入选的服装设计师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然而,由于缺乏后续支持和发展平台,获奖者只能在企业求职时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资本。不过现在的设计师选秀节目已经学习了美国这类节目的做法。参赛选手不仅名气远超专业比赛,最终获得一等奖的选手还能获得权威时尚媒体的知名度和国际品牌的关注,这很可能让一个成熟的选手迅速成长,这是专业比赛很难做到的。

当今社会发展讲究市场经济的博弈,设计师选秀节目的诞生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实这对于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以前关注服装设计领域的人不多,现在设计师才艺展示会起到一定的普及作用,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服装设计师不只是画画,这有助于设计师提高社会地位。另外,以前大家都认为国外的设计都是经典,国内的设计水平还远未完善。通过设计师选秀的形式,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可能会有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因为这种趋势而被发现,在未来赢得一片光明。

能不能完成还不好说。

有利有弊。如今,中国的时尚产业并不完美。大量选秀节目造就的“设计之星”,可能会让整个行业更加浮躁。对于企业来说,设计师价值的上升肯定会增加企业运营的负担,而这些成本最终会分摊到产品上,最终会让国内服装品牌越来越高的成本雪上加霜;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很容易像“超女”、“快男”那样一夜成名,但设计师毕竟不是明星。他们要在具备设计能力的同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如果他们缺乏后劲,不仅会让自己被“名气”的假象所迷惑,还会让自己的设计寿命变短。对此,谢峰表示:“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再像当初那样要求今天的年轻设计师默默无闻地工作。现在是快餐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尽早成名,尽早成功。参加这样的选秀节目可以帮助选手更快的找到职业生涯的出路。这不是坏事,但必须认识到,选秀节目只是催化剂,条件成熟才是根本。”

就目前已经开展的设计师选秀节目而言,参赛选手大多是大学生或者没有固定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因为这些节目的流程设定参考了“超女”模式,在企业任职的设计师几乎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成比赛流程。如果参加比赛,就意味着设计师需要孤注一掷,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放弃目前稳定的工作。而这样的参赛团体的构成,很难有高水平的表现,毕竟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并不能代表中国服装设计的真实水平。这些选秀节目的幕后操作者,其实并不在乎这类节目能给中国时尚界带来什么,只要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中国消费驱动中国设计。

随着中国服装设计师走上国际舞台,人们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在世界时尚界占据一席之地充满希望。中国设计的时代来了吗?

打响中国设计师品牌进军巴黎时装周第一枪的谢峰,起初并不那么乐观。他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时装设计师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崛起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并不强,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看到中国时尚走向世界,确实有很多人很兴奋,但说实话,我之前不是很有信心。但是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个著名的美国基金经理。他告诉我他们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的26%,和美国持平。第三名是份额为16%的日本,他们对这个结果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中国将在5-10年内成为世界奢侈品。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5-10年,中国很可能会出现不止一个国际时装设计师。“这种说法看似狂妄,其实是可能的。毕竟当今世界时尚行业的规则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服装设计师主导品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事实是,无论多么有名的服装设计师,都摆脱不了幕后财团的控制。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那些财团绝对不会错过打造中国时装设计师的机会。届时,“选秀”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

本季,将带着他的新系列“香”再次亮相巴黎时装周。

在他离开之前,他的工作很紧张。他开始集中精力接受媒体采访,工人们正在为这场秀赶制时装。在万达广场的某个楼层,所有的工作都是密集的,在吉芬,是一周6天,这是国内这个行业普遍的工作强度。

谢峰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和拍照。设计师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姿态。中国时尚媒体急于寻找代言人。BAZZAR和VOGUE的中国版杂志推荐中国时装设计师。从2006年开始,中国设计师的名字在巴黎、米兰和纽约越来越活跃。而且这一波活动主要是以国内开发的品牌为主。谢峰设计的JEFEN。虽然大部分都是国内品牌背景,但是从2007年秋冬时装周来看,这些设计师之间的接触并不多。

在比较设计师的风格时,谢峰说:“中国以后,一定是三者的结合,这是中国服装的本来面貌,只是这个面貌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谢峰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管理和运营上,而不是设计上。作为一个刚到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他和你聊的最多的不是时装的风格,而是全球时装市场的变化和中国消费者的诉求。90年代末,谢峰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面对时尚界和中国市场的现状,他曾说;“设计师的作品很难成为消费品,设计师的想法更难被大众接受。”

这个时候,设计师开始在媒体上扮演时代缪斯的角色,但是一转身,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工作环境。对于大多数明显不支持和认同中国设计的消费者来说,赢得他们的选票显然更加困难。

他的时尚地图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教师谢峰经常需要连夜翻译日本服装资料,第二天给学生讲课。这位年轻的老师带着她在翻译资料时练习过的日语去了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

在日本文化与时尚学院,老师让他们用布缝制包裹不同形状的石头,因为“人体是立体的,像石头一样凹凸不平。但布料是平面的,所以服装的秘诀就是通过裁剪和缝纫把平面的布料变成立体的东西,以适应人体的形状。”在未来,你仍然可以在谢峰的成衣上看到日本人对工艺的尊重。对于1000多元的小礼服裙,谢峰仍然要求严格的手工缝边。

在日本乃至世界时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日本文化与时尚学院,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是日本设计的发源地。谢峰不仅接受了技能训练,还受到了美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一个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学生第一次被带进东京帝国饭店的高级餐厅时,他不仅对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惊讶,也对自己不合时宜的穿着感到尴尬。这是他的老师给这群年轻学生上的生活方式课。穿着领结或小礼服用餐的顾客向谢峰展示了时尚生活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设计的针对性往往就是一句空话。

因为妮可的安排,谢峰曾经在高田贤三的工作室工作过。谢峰回忆了高田贤三的工作风格。“有一次,高田先生从巴西回来后,马上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满了绿色的棕榈叶、鲜艳的花朵和美丽的本土饰品。他用一张巨大的半透明塑料纸盖住这些东西,然后向我们宣布:‘好好看看,这是我们下一季的风格和感觉。’一些同事打算揭开塑料纸,看看下面是什么。高田先生马上停下来说:‘不要揭开,我们不想直接表达,要模糊含蓄地表达热带风光和植物,要浅显简单。"

“华丽的热带植物和摆件来自美国,崇尚自然,讲究精妙却来自东方。立足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融入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文化元素,最终创造出巴黎时尚。”这种理解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他带着自己的时尚团队回到巴黎时,并没有把完整的中国风作为设计元素。

谢峰的时尚地图也因为工作原因被进口到了香港。在港日企工作的经历,让谢峰真正体会到了市场,也有机会接触到珠三角正在发展的服装加工业,让他对生产技术了如指掌。

谢峰说:“大多数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在中国也这么做。我觉得国内水平和世界应该没什么区别。”

差距更多时候是在观念和管理上。“大公司不缺环节。有设计师,有企划部,有制作部。他们去香港执行命令,然后香港被送到中国。只要工人开得直,理念对于一个公司成为一个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服装是很多人做的事情。

谢峰回国发展的第一步不是创造自己的品牌。与河北某品牌合作,刚回国的谢峰跳槽到了他能找到的最理想的团队。“我专门从日本带了三个助理,从香港请了专门的营销和策划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全面的产品开发计划并开始实施。这完全是正规军作战的严谨态度,而我这种出国收拾的成熟操作模式,在当时的国内是无法进行的。它无法支撑这种从企业内部到配套产业再到市场的运作,自然很难有好的业绩。”

回国后的第一次实验让谢峰理解了不同的背景。企业还没有适应这样的专业化经营,大部分消费者对着装场合和礼仪没有需求。在这个现实中,设计师面对不同的语境环境。

“最痛苦的是,当我试图协调各方面,然后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产品的时候,这些产品撞上了市场的坚实墙壁。其实从设计到销售,从展示作品到市场商品,很多环节都需要衔接和协调,包括策划、产品转化、销售渠道以及销售终端的培育。我们当时没有建立这样的渠道。”

当面对一件由谢峰设计的礼服时,杰芬的消费者没有时间或机会去了解这位设计师在过去十年中是如何在东方和西方的时尚地图上旅行的。这家由意大利索比迪公司和谢峰合作成立的公司,采用了意大利面料公司提供的面料和图案,时尚行业的从业者都会明白这两个指标对一个品牌的重要性。谢峰选择了当地大众成衣和国际奢侈品牌之间的中高价位。他希望他的消费者是伴随着这个国家的变化而成长起来的中上阶层。他们和他一样,没有传统的习惯可以依靠,风格还在摸索变化,对未来充满乐观和雄心。这类消费者的存在和扩大是本土设计师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设计、制作、策划、销售到零售,成熟的时尚行业是“服装是很多人做的事,不是一个人做的。”

中国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服装业兴起,1947年迪奥首次高端时装秀推出的“newlook”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期间,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欧洲服装公司开始雇佣有才华的设计师,逐渐将时尚行业带入设计师品牌时代。欧洲设计品牌的时代从起步到最终形成,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90年代,欧洲时尚界发展到品牌多元化阶段,主流与边缘并存,风格活跃多样。在亚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出现了高田贤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一代设计师。后来日本拓宽了时尚界的版图,也在80年代末完成了服装业的第二阶段,开始进入多元化的第三阶段。

在今天的环境下,中国时尚能否成为日本那样的一代设计师,但谢峰认为中国更接近美国时尚的体验:“中国和日本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能感觉到日本的服装其实很纯粹,未来中国的服装会更接近美国。其实制度应该是美国的,但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应该比美国更有味道,但是中国的制度不会像日本那么前卫。”

希望在主流市场找到定位的JE-芬,选择的并不是当年日系设计崛起时的前卫而有特色的设计路线,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设计师品牌,面对的并不是跨国奢侈品集团对资本和品牌的垄断,以及HighStreetFashion对设计的高速大量复制。谢峰用“时尚帝国主义”来形容世界时尚景观。“这么强大的背景,时尚被垄断了。如果你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设计师,但你不加入时尚,你就会被边缘化。”另一个困境是:“但如果你想全面推广时尚,你需要背后强大的资本。比如MarcJacobs要推广一种时尚,就需要有强大的群体和资本来推广,让全世界都认可自己。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所能看到和留下的,就是这股走在时尚前沿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时尚帝国”的图景中,谢峰说,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下,中国设计师有两三年的时间在这个市场上发展自己。“2010,中国设计师如果没有在主流市场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没有机会。”这也是谢峰留给自己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