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龙泉

在中国青瓷的历史长河中,将青瓷推向巅峰的是南宋的浙江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盛于北宋,盛于南宋。古龙泉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古朴、色泽清纯美丽而著称。“青翠如玉,明如镜,响如磬”的“瓷中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难得而珍贵。龙泉牌青瓷荣获中国国家优秀产品奖,精品200余件,均获国家新产品“金龙奖”。宝石窑61 cm迎宾盘和52 cm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镶“哥窑”艺术挂盘被国务院指定为国礼,哥窑紫盘、紫瓶等51件珍品在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展示,并送往30余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被各大国际博物馆收藏。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青瓷和朱砂胎青瓷,有“地窑”或“龙泉窑”之称。另一种是琉璃瓦黑胎青瓷,称为“哥窑”。“兄弟窑”青瓷釉层丰富,釉色青蓝,光泽柔和,晶莹润泽,胜于玉石。有梅绿、粉绿、月光白、豆绿、淡蓝、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上装饰着华丽而古老的图案,如冰裂、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血纹、垃圾屑等。此外,其釉层饱满洁净,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花纹相比更为古朴典雅,堪称瓷中珍品。

现代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研究了紫铜釉、高温黑釉、虎斑釉、黑釉、绿茶釉、黑金釉、天青釉。在工艺美术的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精致”、“青瓷釉下彩”、“象形开光”、“文武开光”、“青花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名扬海内外,不愧为汉民族传统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中国明珠”。起源于龙泉南部地区的大窑、金村、黄石轩等地的青瓷窑,从宋代延续到元、明,已遍布龙泉及福建的清远、云和、丽水、遂昌、缙云、永嘉、浦城等部分县(市),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庞大瓷窑体系。这种窑系起源于龙泉,龙泉窑场密集。生产工艺和产品风格与龙泉的“姚笛”产品一致,故统称为“龙泉窑”。目前已发现该窑系窑址400多处,其中龙泉有300多处,仅大窑村就发现历代窑址50多处。

龙泉县位于刘桦以南70英里处...刘田山,而且大部分居民以制陶为职业。相传老章生一生了两个兄弟,但在他们不为人知的时候,柳田的主窑做出了青瓷,天下第一。哥哥叫葛窑,弟弟叫盛二窑。《七修稿续》:“哥窑、龙泉窑均发源于贵州省龙泉县。南宋时,和盛两兄弟,各有一座窑子。生个陶窑,做兄弟;生了两个陶家的人叫龙泉,也是以地名命名的。它的颜色是蓝色,深浅不一;它的脚都是铁色的,深浅不一。旧闻紫,今少见。只有土纹薄、釉色纯正的才是最贵的。哥窑断线多,数之则百余件。”光绪《龙泉县志》载文:“凡瓷出二窑者,极细,纯无瑕疵,美如玉。今天难得的人,还是一瓶一碗,动几十金。觉哥的名字叫章生一,他的窑是他的。他的器都是平平无奇的破,他的号也破了,看起来像是前世。今天,人们特别难以隐藏它们。世人称兄器弟窑,弟器二章云。”《编史》、《南窑笔记》、《尊圣八记》、《陶说》、《景德镇陆涛》、《颜献清鉴赏》、《博物简史》等书,不仅对兄弟、兄弟窑有详细记载,而且说:“官窑与兄弟窑同人品、同率。”朱写《龙泉青瓷简史》说:“实物证明,南宋官窑与龙泉黑胎青瓷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粉黛青瓷,真是形神相似,难分‘官’与‘哥’。”

通过对古窑址的发掘,证实龙泉窑遗址中不仅有“葛窑”制品,而且有两种途径:一是文献中所描述的“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上覆条纹,紫口满铁,胎色灰黑”;一、胎厚釉面,釉面布满条纹,胎色为黑色。前者多出自郡南部,是南宋中期至元初的产物,与南宋“官窑”密不可分。后者大多来自东北的县城,大多是元朝的产品。龙泉窑系其他县窑址没有“哥窑”产品。此外,还有所谓的“传世哥窑”。虽有条纹,但釉色为米黄色或蟹壳蓝色,与龙泉“哥窑”的蓝色或淡蓝色釉色不同。胎儿骨厚,呈米色或赭色。这不是龙泉的产品。

“兄弟窑”又叫“龙泉窑”。其基本特征是:釉上无纹,胎白或足朱红,釉色青润如玉,器物边缘或棱边有白痕(称“棱纹”)。梅绿色和粉绿色是最好的釉色。梅子是绿色的,颜色像挂枝早梅,碧绿清澈;粉绿色,颜色像浅蓝色的湖水,柔和清澈。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瓷器种类繁多,有碗、盘、碟、杯、碗、壶、灯、渣斗、熏炉等实用瓷器。笔筒、笔筒、瓷砚、洗笔、彩印池、镇纸等文具瓷器;花瓶、人物、挂盘等展示瓷器;香炉、烛台、佛像等瓷器;鸟食坛子,象棋等娱乐用瓷,还有随葬品,一应俱全。每种产品都有许多型号和款式,如莲瓣碗、盖碗、扎口瓶、鱼耳瓶和鸡耳瓶。

清光绪《龙泉县志》?卷一曰:“哥窑器为人们所欣赏,为书房所用:哥窑瓶、三山五山笔格、彝炉、奶炉、八角柄杯、平纸、瓷印、方印彩池、八角角印彩池、壶、竖瓜卧壶、双桃注水、双莲房注水、牧童。水中有瓮腹圆型、钵盂型、低度肋腹型;笔洗有元洗、葵花洗、清口洗、元肚洗、四卷荷叶洗、卷藤段洗、长方形洗。龙泉窑有:水中细花、双鱼洗笔、菊花花瓣、碗洗、百折洗。对世界来说是极其精致和昂贵的。“龙泉青瓷的瓷器定制

龙泉青瓷始于金代,北宋初初具雏形。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制瓷规模空前,技艺达到顶峰。龙泉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到清代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现辉煌,再创辉煌。

龙泉青瓷有“老窑”和“幼窑”的传统。哥窑与著名的关、汝窑、定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上满条纹,口紫铁,胎灰黑,古朴端庄”;窑胎白釉呈绿色,以粉绿、梅绿为最多,其次为豆绿,清丽敦厚。龙泉青瓷已销往全国各地供帝王使用,自宋代以来远销亚洲、非洲和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的特点,又有所突破和发展。多年来,它在各种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其精品被誉为“国宝”,被人民大会堂、紫光阁、中南海、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收藏。1998 10 6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龙泉青瓷业非常繁荣,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独特的习俗。

祭祖:在龙泉,哥窑的创始人章生一、张生儿被后人尊为窑业之祖。以前烧瓷器的龙窑、鲤鱼窑窑头都贴有“大师榜”。除了祭祀主人的职位,主人名单还包括祭祀山神、土地、挑水、运水。农历初二、十六,制瓷者必须买酒、肉、茶、米,在窑头的大师榜前点上香烛祭祀,磕头拜完,再分祭,俗称“过日”。

基建窑的选择:建窑请风水先生在开始建窑之前先选择丁吉地和黄道吉日。开工的时候要在窑里立一个祭祀神,烧好瓷器。建窑当天禁止小孩和孕妇进入窑池,任何人不得挑粪桶从窑前经过,以免得罪神灵,给窑带来灾难。

祭祀窑:农历七月十八是祭祀窑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哥窑创始人章生一制造“窑变瓷器”的日子。那时,陶工将沐浴斋戒,并把面团放在祖先的桌子上。

揉成少男少女,在窑头主榜前摆好祭品,点上香跪拜,祈求祖先保佑,烧出精美瓷器。

窑内用餐:窑工在窑内吃饭不能说话,吃饭时筷子不能碰到桌子或放在碗上。

入窑:三、六、九日入窑,祭祖、山神、土地。在整个入窑过程中,要讲吉祥话,严禁脏物经过,防止脏气进入窑内,影响窑烧。

做窑福:龙泉建瓷窑、瓦窑、炭窑时,窑旁要立一个“窑主”。开窑生火,要给“窑主”祭祀,要给窑主准备酒和菜,也就是做窑主祝福。五代至北宋初期,龙泉矿产资源丰富,瓷石等,山峦连绵,森林茂密。这里也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因此不仅为瓷器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也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水运,自然条件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收越窑、瓯窑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青瓷作品粗糙,窑业不大。但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跪拜,每年都要向中原君主提供无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复。如此巨大的产量,使得越州窑无力承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通过承担这样一个“和平”的进贡任务,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工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再加上粤窑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批优秀的制瓷工匠陆续落户龙泉,龙泉窑产品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都是淡蓝釉瓷器,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为灰黑色。胎壁薄而硬,质地坚实细腻。龙泉地理位置虽偏僻,但有瓯江流经,货船可从龙泉县城顺流而下至温州港。随着水运的发展,龙泉窑系统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窑口。这个范围生产的瓷器是龙泉窑风格的。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建在河流或沟壑两岸的山麓上。窑工们在山的缓坡上建了一座龙窑,窑旁一小块平地建起了作坊和房屋。窑炉与车间连成一体,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附近有瓷石矿,制瓷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小溪和河流不仅可以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还可以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送到销售地。

五代至北宋中期,龙泉成为江南第一窑。那些被无数人称道的“秘色瓷”,也是龙泉青瓷演绎其美丽传奇的开始。

北宋后期到南宋,南宋是龙泉窑的黄金时代,青瓷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北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都被战火摧毁,瓯窑、越窑也相继衰落。到了南宋后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将南方艺术与北方工艺相结合,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高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类似碧玉的厚釉瓷器,分为黑白胎。同时,南宋统治者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利用海上贸易的兴起,从海上大量出口龙泉青瓷,销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将这条运送瓷器的海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导致了大量新瓷器作坊的出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年,龙泉窑进入全盛时期,粉青、梅青的成功烧制,在中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绿、梅绿被公认为青瓷釉色的巅峰,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的提高,还蕴含着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物的新造型都是从古代青铜器上继承下来的,比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看着这些精美绝伦的南宋龙泉窑青瓷,不禁惊呼。他们带了太多的官窑瓷器。官窑作为垄断,是绝对不允许民间抄袭的。龙泉青瓷和官窑的相似,恰恰说明它受到了官窑的影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南宋在龙泉设立官窑,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朝廷很可能派出技术人员和官僚监督龙泉等地“贡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