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妃萍的钢铁工业

65438年至0948年,李妃萍被派往唐山接管唐山钢铁厂,担任唐山工业接管组副组长、唐钢军代表、工委书记,随后进入钢铁行业的大门。全国解放后梦想去苏联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的李妃萍,注定与钢铁结缘。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像一根绳子,把他牢牢地绑在了钢铁战线上。指挥是战斗的号角。没有犹豫,没有抱怨,我们脱下了制服,穿上了工作服,从唐钢到太钢再到重工业部(冶金部的前身),从马钢车轮轮胎攻关到攀钢基地建设再到上海宝钢建设。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花了40年。

1950年4月,从唐钢调到太钢任公司经理。李妃萍去太钢的时候,只有几个小高炉、焦炉和平炉,一个小轧机,一个650 mm开坯机,一个电厂。李妃萍首先举行了一系列讨论来了解情况。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建立了包括生产管理、行政事务、各种报表在内的体系。TISCO也明确了自己的“三大工程”,包括炼钢、炼铁、轧钢、焦化的改扩建,电炉钢厂、锻钢车间的建设,以热轧硅钢片为主的薄板厂的建设。

当时他白天开会,晚上去车间了解情况。每天晚上12他还在车间。5月,基础设施团队建设启动。为了加强基建队伍的建设,他向重工业部钢铁局请示,把该局基建办公室搬到太钢,成立了施工办公室,并找人成立了设计室。从设计到建设,目的都是为了扩大生产,改造旧工厂,建设新工厂。当时员工没有宿舍,于是马上建了一批房子,解决了大部分员工的住宿问题。于是,改扩建工程全面展开。

首先,电炉炼钢厂的建设,所有设备都是从唐山钢铁公司搬过来的。其次是建设薄板、锻钢、机修车间。后来为了提高炼钢能力,建了50吨平炉,改造了2号高炉,增加了筒仓。炼钢一发展起来,焦炭就不够用了,于是又建了第二座焦炉。为了提高焦炭质量,新建了一座洗煤厂,降低了煤的灰分。从基建队成立到现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三大工程”等十几个重大项目和一批改扩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TISCO的钢产量从1950年的3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9万吨。现在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那时候也不容易。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TISCO应国家要求开始生产反坦克炮弹钢。

TISCO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干部,这是李妃萍在给陈云同志的信中讲的。1952年夏,陈云同志给李妃萍回信说:“国家需要建设,建设需要干部。干部来源有两个。一种是老企业割韭菜,然后陆续割...干部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拔的。”信中还说,“不信你来北京,我亲自和你谈。”接到陈云同志的信后,李妃萍立即去省委见了省委书记。省委立即召开了省委常委会议。会上,李妃萍介绍了太钢的情况和陈云同志的来信。省委决定从地、县抽调二三百名干部充实TISCO。李妃萍把这些干部安排在第一线,很快他们就成了工厂的骨干。

1952年9月,李妃萍被调到北京,担任钢铁工业局基建处处长。后来,他在谈到TISCO时说:“首先,TISCO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办好企业的根本。当时TISCO的骨干很多人都是从太行区军工系统,还有晋察冀军工系统调过来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军工系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到了TISCO。第二,骨干队伍的建设很重要。基础建设要能适应各种变化,不管任务多艰巨,不管条件多艰苦,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带领队伍打硬仗。第三是省市委和厂党委的支持。由于省市委的重视和支持,部里和局里对TISCO也是很信任的,从来没有干涉过企业,所以TISCO的工作也做得很顺利。”

从1954到1964,李妃萍在冶金工业部任建设局局长兼基建处处长。在此期间,他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支主要施工队伍——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工作人员队伍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包括有经验的领导干部、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都是李妃萍亲自调过来的。解放前,中国的钢铁工业非常薄弱。当时海关只有几个小钢铁厂,几乎没有施工队。在李妃萍的精心组织下,一冶公司的技术力量和职工队伍得到了集中和不断发展。截止1957年底,职工总数达到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