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园林的区别,南北园林的区别

中国的南北划分概念,是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在一定程度上被秦岭-淮河所分割,一般自西向东流动。南北之分,先秦就有,魏晋南北朝进一步深化。园林是人们在固定的场所和空间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特色,进行欣赏、休闲、生活和玩耍的场所。是艺术与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峰相结合的形态设计,是在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国家安全的条件下,将中华民族精神与自然相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设计。纵观历史,园林最早开始满足封建帝王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唐宋时期达到造园高潮,明清时期产生造园理论和职业造园师。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园林同时受到儒、道、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与其他各种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闻名于世。它所表达的是对再现自然、超凡脱俗的美学思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山水、天人合一的感情,强调了意境的深邃。

一般来说,由于建筑风格和特点的不同,中国园林按地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南北园林差异的原因有地理差异、文化发展传承、历史遗迹、气候影响等。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一般以皇家宫殿为代表,也可称为皇家园林,以江南宅院为代表的南方园林,也称为私家园林。

1.南北园林风格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四大类,即皇家园林、第一宅院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宋以后的园林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北京和承德,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南京、扬州、苏杭等地。由于风格不同,它们习惯上被称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第一院园林,即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精华,其成就是把中国的绘画理论运用到造园艺术中,也就是说,把二维的山水画立体化,把自然景观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空间里,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北方园林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皇家园林。它们的建筑布局与宫廷规制密切相关,大型格局充分体现了帝王统治的象征。虽然园内也有围墙环绕,但由于园内范围过大,围墙的空间限定感消失了虽然园内有一些围合内收的园林空间,但大多是园中之园,园林中院。

南北方造园手法大体遵循相同的造园原则,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不同,呈现出南北方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果说北方的皇家园林是一望无际的山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特定的环境空间限制,而江南的园林是有自己的世界的,是以“隐逸”的思想为主导的,那么岭南的园林则体现了园林的主人想要有自己的小天地,但也想向外拓展,了解外界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异同。

1.平面格局:江南园林大多建在城内,空间狭小。景观往往建在有限的空间内,向内布局,做到随波逐流,曲折多变,不拘一格。与园中重重叠叠的山、池、花木、桥、廊巧妙结合,以小见大,达到“虽有人造,却开自天”的境界。北方园林环境开阔开阔,园内景观点向外分布或内外结合。景点本身有很好的观赏视野,可以广泛借鉴。江南虽然布局了一些园林,但也摆脱不了轴对称和四边形体系的影响。

2.建筑形式:江南的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都远比北方轻巧、纤细、精雕细琢。它的建筑空间不仅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更是作为情感成长和延续的场所。而北方园林以建筑为“景”的主体,追求建筑美的理念,也是展现皇家气派的重要手段。“因此,南北方的形象差异非常明显。北方温柔、厚重、庄严、厚重、淳朴;南方弯弯曲曲,轻盈活泼,修长灵巧。

3.空间尺度:江南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景物镶嵌于山水之中,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北方园林相对封闭,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就规模而言,南北园林相差悬殊。与宫殿建筑相比,北方园林是较小的一个,但与江南园林相比,其规模仍然大得多。可见“江南园林建筑之小,不可减也。”其他类似的建筑、空间或者水景观也是如此。

4.建筑色彩:北方园林建筑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即使很多建筑已经使用了蓝瓦屋顶,但它们的墙柱、门和窗户的色彩仍然非常强烈。江南园林典雅古朴,几乎所有的建筑色彩都是由白墙、青灰瓦、深褐色或深绿色的木结构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此外,南北方在岩石、水体、花草树木、路径桥廊的设置等构成园林基本要素方面也各有特色。比如江南园林中的石头,讲求漏、透、薄、皱,虚无缥缈;树木自由排列;北方,有效苍劲,园林厚重;排列树木的规则。

一句话,江南园林表现为“树无排,石无位,山有俯首宾主之势,水有曲径通幽之感,是一种曲折流转、繁花似锦的自然风光。”北方园林充分利用自然美发展环境美,给人宏伟、自然、层次分明的感觉,唤起与园林艺术的审美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世界的统一性。表达天人感应、皇权至上的“移天缩地入怀”观念,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构成了北方皇家园林。

第二,文化特征

北方皇宫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严谨规矩,讲究对称有序,表现出强烈的崇钹严肃之美的艺术效果。其造园风格受宫殿建筑风格影响,受精神需求制约。园林宫殿建筑除了物质的实用功能外,还有其精神功能。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也影响了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中随处可见以梵蒂冈命名的佛教寺庙或建筑。

江南士大夫文人园体现了老、庄、佛、禅的哲学内涵。在这样的园林境界里,文人墨客不仅得到身心的快乐,还可以寄寓自己的精神理想。岭南园林既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又有世俗思想的反映。儒家思想和老庄美学思想在岭南园林中有所体现,是对立统一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现在园林的造园手法上,而造园手法则体现在园林的环境定位上。与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的特点是自然环境中的人工艺术。岭南园林的世俗功能审美观念浓厚。造园不限于传统的造型和模式。从应用出发,注重园林的经济实用,布局的方便宽敞,装饰的平和通俗,园林的自然真实,达到雅俗共赏。

第三,南北文化心理结构的比较

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建构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结构,反过来,文化和心理结构也会对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比如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就位于长城之外。“没有羌戎的习俗。后周二年,陈将军吴明澈战败,迁居陵州。江左人民彬彬有礼,好学好学,风俗融会,故称江北江南。

文化心理结构通常包括民族性格、价值标准、情感形式和思维方式。

在文化的三个坐标(即历史、种族、社会)中,种族是将永远镌刻在文化中的最稳定、最持久的印记。北方人强烈的个性和直爽开放的心态,使北方园林呈现出凝重壮阔的景象。南方人温柔婉约,细腻细致的心,使得南方园林追求精致曲折的格局。人们常把水的北面称为“阳”,把水的南面称为“阴”。他们认为北方是阳刚的,南方是阴柔的,也就是说南方弱,北方强。

从价值标准来看,北方倾向于入世,南方倾向于出世。原因是北方人往往处于中国政治斗争的中心,王朝的兴衰几乎关系到个人命运。再加上宗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民族个性和群体意识,他们的理想大多植根于现实,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而南方人虽然不反对中国入世,但他们软弱的性格大多难以像往常一样半途而废,转为消极隐居,“同甘共苦”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南北园林风格的差异与各自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每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必然在艺术形式或其他方面体现出统一的风格。因为“风格是文化代码的直接载体,……在所有场合,风格都成为文化的艺术符号。”格调也是人,“江左宫贵于清漪;和硕的意味就像他的气质一样强烈。”“”可谓是南北风格的总结。乾隆虽曾“图归故里”,但他广泛引进江南造园技术,甚至模仿江南园林,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就是无锡鸡场园的翻版。碧树山庄湖区的主要景点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唐逸览厅,是镇江金山、北固山的“江天总览”。但他用北方苍劲之笔表达江南丝竹之情,也只是“略学其意,兼顾其自然之势,不舍其所长。”依然保持着北方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可见“原始人身上透露出来的心境和精神实质,在后世还是会出现的。”

总之,南北方园林有同有异,有同有异,各有特色,互惠互利。从时间上看,中原和北方的园林比南方发展得早。但是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在北方文化传到南方之后发展起来的。后来,北方的园林是从南方的园林中借鉴过来的。中国园林之美主要体现在“诗情画意”。它在立意、选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景中有情的特点,通过景物表现人的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达到“画无处不在,景无诗”的意境。园林的命名,建筑物、风景、对联、匾额等的命名。更加抒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我们说南北古典园林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者不同的社会人文理念。毫不夸张地说,“园林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元素的显著体现和指向。人们对建筑是有感情的,因为建筑的情感表达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从建筑的文化层面来说,人们对建筑的感受就是对生活本身的感受。当我们谈论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时,决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历史条件的背景,孤立地看待这种艺术。在新的城市园林建设中,绝对不能毫无保留、不加分析地借鉴和继承中国南北古典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