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说到亚洲金融风暴,自19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不断注入亚洲。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亚洲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中国和香港“四小龙”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小龙”,亚洲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繁荣。还有发达的日本和发展迅速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很多人看好亚洲。亚洲世纪真的来了吗?

亚洲奇迹中,一些国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放松金融管制,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外资可以自由进出。这样外资和技术项目加速了,经济过热了,速度在加快。各国股市、楼市货币暴涨。到1997,股市、楼市、汇市都出现了泡沫。在这里,国际热钱大规模涌向亚洲。

65438-0997香港回归后,以美国为首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以泰国为突破口,掀起了亚洲金融风暴。风暴之前,美元和泰铢的汇率是1: 25,是固定的,即1美元可以兑换25泰铢。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向上发展,但泰国经济出了问题。其房地产泡沫和经济增长放缓。汇率如何维持在1: 25?美国三大基金集结数千亿美元,第一站赶到泰国。索罗斯先是从泰国央行借了250亿泰铢,然后抛出。当时泰国人慌了,担心泰铢贬值,都去把泰铢换成美元。恐慌在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在换美元。然而,泰国银行的外汇储备有限。最终,在没有美元的情况下,泰国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让泰铢自动浮动,泰铢随即贬值。原来的1: 25,如果减到1: 50,一美元可以换50泰铢。炒家把5亿美元换成250亿泰铢,归还给泰国央行,剩下的5亿美元可以自己留着。在国际炒家的一再攻击下,泰国政府终于寡不敌众,于7月2日1997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当日泰铢兑美元汇率下跌17%,1997亚洲金融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金融风暴迅速蔓延,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温情崩盘,连一向强势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1997年10月下旬,国际投机者转而攻击中国和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中国和台湾省自愿放弃新台币汇率。到了6月中旬5438+065438+10月,韩国再次爆发金融风暴,韩元暴跌,韩国政府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日本的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破产了。这时,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变成了亚洲金融危机。

1998亚洲金融风暴再起,再度攻击印尼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菲律宾比索,第二轮暴跌开始。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 1下降到1998年5月至6月的150: 1。8月初,1998,国际炒家再袭港,港股恒生指数从16000点跌至6600多点。香港金管局利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买入国际炒家卖出的港元,将汇率稳定在7.75港元兑1美元。此时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国际炒家在香港未能如愿。香港的联系汇率保住了,但股市几乎崩盘。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了北方的俄罗斯。1998年8月7日,俄罗斯央行扩大卢布对美元的浮动区间,推迟偿还外债并暂停国债交易,迅速导致卢布贬值70%。俄罗斯股市、汇市一路暴跌。正是这次意外,让在俄罗斯股市和债市投入巨额资金的国际投机者失去了活力。最终,一家交易额数万亿美元的美国著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破产,金融投机者也不战而降。亚洲金融风暴刚刚结束。

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的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过去30年席卷亚洲国家财富的金融风暴,是美国各利益集团齐心协力的结果。在他们面前,有产业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先头部队,然后出现了专门打游资的BLACKPINK。美国舆论的摇旗呐喊和评级机构的鼓励功不可没。关键时刻政府出面支持,完全是大兵团作战。几个对冲基金能独立完成吗?

通过这场战役,美国终于发现“金融衍生品”是个好东西,轻松地将亚洲如此大量的财富中饱私囊,让亚洲国家一夜之间回到外逃前。她的破坏力仅次于原子弹和氢弹。这促使许多美国人改变了他们的财富思想:即财富原本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后来被军事战争抢夺了。这时候就可以发动金融战,暗中攫取财富。华尔街的投机者贡献很大。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998年6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鲁宾、财政部长等人向美国国会施压,冻结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权6个月,6月,1999,11,推动美国国会永久取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从此,金融衍生品成为美国在和平条件下最强大的掠夺性国家武器。1997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全世界见证了美国金融霸权和美元霸权的强大气焰。欧洲不能坐以待毙。

1998年5月2日,欧盟宣布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和芬兰成为欧元创始成员国。欧元从1999 1在欧元区11国家正式流通。这对欧洲有很大好处:第一,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节省了交易成本;二是联手对抗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阻止欧元崛起成为美国的难题。

1998 10 10月13日,欧洲爆发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1991年,南斯拉夫的科索沃90%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1991年,阿尔巴尼亚人单方面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后组建“科索沃解放军”,企图以武力实现民族独立。1998年2月28日,阿尔巴尼亚武装分子与塞尔维亚警察发生流血冲突。此后,两个族群之间的冲突升级,武装冲突不断。1998年8月,20万科索沃难民无家可归,联合国做出决议,要求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后来,在北约的压力下,南斯拉夫宣布全面执行安理会决议,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人员监督,并尽快与科索沃阿族展开自治谈判。1998 10 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停空袭南斯拉夫。

1999 65438+10月1欧元诞生。开盘价为1欧元对1.17美元。世界对欧元持乐观态度。美元不会坐以待毙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危机再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开始轰炸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正式爆发。经过73天的激战,南斯拉夫被迫接受联合国的调解方案,同意向科索沃派遣维和部队,最终让联合国接管科索沃。战后不到一年,欧元一路跌至最低0.82。科索沃因为战争把欧洲变成了不安全地区,资金不得不从欧洲和欧元区撤离,所以欧元一路暴跌是必然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克林顿智商很高,在比* * *和党更大的意义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他对华盛顿和纽约的上层政治结构并不太了解,即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直由美国资本集团主导,克林顿政府并不代表美国资本集团的利益。于是,这些资本集团制造了一个“裙子事件”,但实际上,他们会找出其他事件。最后我给克林顿提出了两个条件:要么下台,要么满足资本利益集团的条件。克林顿同意了后一个条件。美国的资本集团主要是石油、军工、金融等。,然后科索沃战争就发生了。

亚洲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欧洲还在打仗,美国安全,美元稳定。不出所料,资金疯狂流向美国和美元。利空和欧洲经济前景黯淡,资金选择了美国和美元。

美国在90年代开始了信息技术革命,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工程。随着美国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资本涌入美国,涌入硅谷,涌入成立于1971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在这里淘金。

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到美国。拿到钱后,这些公司开始运营自己的网络和高科技公司。那时候太多互联网公司一夜暴富。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使得更多的资本流向高科技和网络。后来互联网时代到来,美国通过资本市场使得大量资金从亚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流入美国,出现了网络投资热。大量资本本来是想流入行业,流入公司的钱,但是在科技股时代,我们干脆拿钱去纳斯达克市场买科技股和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这样赚钱更快。于是大量资金注入纳斯达克,掀起了一股炒作科技股的热潮,造成了股市的极大泡沫。

伴随着1997的亚洲金融风暴和1999的科索沃炮火,短短两年时间,纳斯达克指数从一路狂奔中的1000多点涨到5000多点。

但是好景不长。到2000年4月14,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开始破灭,一年之内从最高的5300点跌到最低的1600点。结果大部分公司破产倒闭。这时人们才意识到,美国搞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上市公司股票泡沫太多,股价被人为炒作,根本不值那么多钱。

但是互联网成就了美国。第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资金到美国,做了强势美元。二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高科技地位,加速全球化进程。第三,美国的财富模式深入人心,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了大规模的财富原始积累。

但是两个极端相遇了。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欧洲停止了争斗,欧元区变得安全,资金开始流向欧洲。欧元兑美元从1: 0.82起步,到2008年的1: 1.56的水平,使得美元的强势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时,美国资本市场失去了对资本的吸引力。然而,亚洲经济正在这里逐渐复苏。科索沃之后欧洲恢复了平静,资金开始回流亚欧,流入美国的资金越来越少。1999年流入美国的资本是7000亿美元,2000年是3000亿美元,2001年是100亿美元。

2001九月11。以奥萨马·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上了世贸中心的双子塔,一架撞上了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另一架在前往国会大厦的途中由于乘客的反抗而提前坠毁。恐怖组织袭击了美国。打破了美国最安全的神话。国际基金开始大举投资欧元。

这个时候,祸不单行。“9.11”事件发生后,资金加速回笼,终于迫使美国公司的欺诈行为陆续浮出水面。安然、安达信、施乐、朗讯科技、世通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做假账,最后都倒了。美国面临大规模资本外逃,美国经济神话破灭。

“9.11”事件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金融丑闻粉碎了美国大公司在全世界的神话。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尽一切可能转移世界的注意力。

因为“9.11”事件,美国人对恐怖主义深恶痛绝,伊拉克成为恐怖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再加上历史恩怨。美国想打伊拉克,但联合国坚决禁止。大多数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却坚持要打。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使用的最先进武器:B2隐形轰炸机、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M1主战坦克等。,立刻把全世界舆论的焦点转向了伊拉克。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石多鸟:一是及时转移了世界对美国金融丑闻的关注。二是发动战争,刺激军火需求。第三,飙升的石油和黄金刺激了对美元的需求。第四是控制伊拉克的油库、石油输出国组织组织和石油美元的权力。第五,表明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

这说明为了捍卫美元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美国资本集团肯定会不择手段。比如为什么美国人那么讨厌萨达姆,因为他是独裁者?非要发动战争,死得快吗?为什么中情局试图在政变中杀死查韦斯?虽然政变时发生了意外,但查韦斯幸运地逃脱了。就是因为他们两个率先改变了国际石油用美元结算的历史,改成了欧元。因为伊拉克和委内瑞拉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成员,如果这两个国家率先将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由美元改为欧元,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会纷纷效仿,从而推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美国资本集团控制世界经济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问题是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萨达姆政府决定伊拉克将石油美元结算改为欧元,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才改为美元。这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起源。伊拉克战争虽然暂时解决了美国国内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金流失、双赤字激增、经济下滑的命运。当伊拉克被攻击时,美国的战争预算大约是500-600亿美元。当时认为可以快速完成。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美国在伊拉克待了6年,花了8000多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扩大了美国的国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这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这个历史责任落在了美国房地产身上。美国政府在2000年左右做出选择,号召美国人买房。美联储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降息,贷款利率很低,用房地产来提振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保持繁荣。鼓励美国穷人买房,创造房地产繁荣。制造一个更大的气泡来堵住另一个气泡留下的黑洞。

美国有3.5亿人,很多人没有买房。先搜一下有房的有钱人,让他们最好再买别墅,让住小房子的中产阶级住大房子。如果进一步动员无房的蓝领阶层买房,会创造多少房地产需求。次级贷款是逐步形成的:

首先,商业银行发放次级贷款。

一开始是信用等级高的人买房。后来优质客户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商业银行放宽了条件,让信用等级低的人可以买房,他们可以通过出售商品赚钱。但是商业银行的规则仍然碍事。我该怎么办?假的!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虽然信用差,但商业银行可以把他的信用记录填为优秀,然后就可以办理按揭贷款了。只是商业银行贷给优质客户的利率是5%,贷给信用等级低的人是10%。这样的利差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很赚钱的。

商业银行告诉买不起房的人,花30万美元买房,首付3万美元,就可以留下来。过几年,如果房价涨到50万美元,你就把房子卖了,把30万美元的本息还给主银行,剩下20万美元的利润。如果付不起30%的首付,那么20%,或者10%,零首付真的不行。如果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高,还不起月供,三年后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利息更高。这样,买不起房的人也能买得起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买房,房价会上涨。买房的人很幸福。他们要么拥有一套房子,要么等待房产升值。对购房者来说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已经用贷款为购房者买单了。

第二,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出售次级债。

买卖双方皆大欢喜。商业银行承担所有风险。而且一旦房价下跌,买家不交钱,房子就不值钱了,银行也面临巨大损失。这样,商业银行将所有的抵押贷款汇集在一起,形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通常的房贷利率是5%,次贷利率是10%。可以6%的利率卖给投行,赚剩下的4%。这样,次级贷款的风险就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了投资银行。

第三,投资银行把它们打包,卖给全世界。

在购买了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后,投资银行开始设计金融衍生品。他们还把它们打包,变成次级债券——CDO。银行的存款利率只有1%,次级债券利率定在10%,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就这样,次级贷款被卖到全世界。

四是为次级债投保。

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行次级债券的顾虑,投行设计了一种新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让购买次级债券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也可以购买信用违约互换,让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投资者买了50万美元的次级债券,他去保险公司买信用违约互换,支付3%的保费后,如果这边出了问题,那边的保险公司就要负责弥补损失。不出意外的话,保险公司会大赚一笔。就这样,次级债被慷慨地卖给了全世界。

正当美国资本集团和美国政府之间的金融战争取得巨大成功时,一系列金融危机发生了: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关闭旗下两只对冲基金,这是该公司成立83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2008年3月,美联储敦促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贝尔斯登。

2008年9月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15日晚,美国银行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

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了850亿美元的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介入接管AIG。

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投行纷纷倒下后,美联储宣布将最后两家投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转为商业银行。这样就可以通过吸收存款来度过难关。

至此,2008年9月21日,历史为华尔街的投行画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

10年6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计划。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实体产业危在旦夕。

美国金融海啸也牵扯到了全世界,影响了全世界。

2009 65438+10月20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

(此部分摘自杨的文章《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过程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