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合并背景

美泰是美国老牌家电企业,历史超过65,438+000年,价值高达47亿美元。其主要业务是生产吸尘器、洗衣机和冰箱。是美国家电市场第三大企业,仅次于惠而浦和Lennox。由于美泰生产成本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想要收购该公司。

海尔对这一收购的关注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而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宝贵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拥有近2万名员工。但是,海尔并没有把与员工的沟通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约瑟夫·布鲁-布鲁曼(Josef Blu-brooman)是在海尔的竞购案在中国仍被看好时做出这一悲观预测的: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传播和公关能力的不足,这将加大中国企业未来的收购难度。

当被问及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只留下一句“我不知道”,再无其他。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的爱荷华州当地媒体)的采访,从而向当地民众发出了负面信号。此举引起了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是跨国收购中不可小觑的力量。没有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标自然困难重重。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会支持中国的加入。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存在过。中国未能利用公关策略形成对他有利的美国舆论。”

2)投标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654.38美元+0.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一直在持续上涨。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三次提高收购价,最终得到美泰的肯定,总报价23亿美元。

3)整合面临困难。

FTN中西部证券公司的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兴趣,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整合美泰的难度太大,所以不得不半途而废。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并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涉及政治因素

虽然海尔目前是私人管理,但仍由国家控制。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一个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中抢夺宝贵的资产。与海尔合并同时发生的中石油合并也被认为是政治因素,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