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技术:关系金融的价值模型
这里需要明确几个关键要素来把握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并将其与金融科技相结合:
第一个要素是目标:作为金融的一个细分领域,其目标是“风险可控”——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或者更低,描述性定义第一段的扩展)水平。也就是说,它的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任务与金融学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新的目标。
第二个要素是对象:财务主要任务的承担者和目标的实施者是什么?金融的主要任务承担者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分支,而供应链金融则侧重于整个供应链企业,即供应链形成的生产集群,金融或其他企业(不仅限于银行,也包括第一个描述性定义的扩展)通过措施管理优化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独特目标。
描述中隐含了第三个要素,这是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即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关系金融,供应链是生产形成的关系,供应链金融是在这种关系上形成的金融服务。关系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是将金融核心要素的承载从对象(如企业贷款,核心要素是信用,承载对象是企业/未来现金流)扩展到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扩展使得核心要素被重新表达、量化和预测,其中表达和量化构成了财务“定价”的一项主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第三要素导致了关系金融,这也让供应链金融从一开始就有了金融科技的轻松。原因是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在普通实数上计算。通过定义度量,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可以完全支持财务分析的任务。如果考虑大数据的场景(高频数据是大数据的一种),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让这种分析更加“准确”和“广义”;但关系金融学需要财务分析从实数范围扩展到“图形数据”——所谓图形数据,即,
图形数据上定义的财务(分析)是关系财务(分析)。关系金融的具体实践场景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甚至可以概括为关系金融,比如国际金融,但最典型的关系金融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上述三个主要要素,并具有两个支持实际应用的特征:
一是具有清晰稳定的基础关系,使得信用等金融要素的定义清晰;
二是服务提供者(金融机构)有限,使得金融的核心特征一致,结论合规,可操作。
从金融的本质来说,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金融立体化特征的综合体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优化同时涉及金融的三个特征维度(保险涉及两个)。其基本模式结构实际上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受金融“要素流”控制,受制于金融机构的目标、监管限制和协调资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尺度图上的“操作”。当然,我们可以考虑不同主题的某个视角,比如用图形数据分析优化资金流,用大数据5G构建信息流效率,用财务自动化流程完成资金流的跟踪和处理。这些都是供应链金融的成熟模式,也可以视为供应链金融科技在商业上的体现。但实际上,供应链金融也需要涉及到这种“关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比如由多家银行首创的供应链金融雏形“存货融资”业务,使得这种关系变化能够延伸到信贷的二次抵押和转让,新的金融机构和供应链厂商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加入进来。当我们多次转让信用的时候,也意味着一种共享机制的形成。这也是供应链金融有“风险共担机制”的原因。其中,金融科技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加确定,因此风险分担的合理机制更加合理,也就是说能够发挥信用分散(所谓区块链支持的供应链金融)、关系信用复制(所谓特定领域平台企业搭建的专业行业供应链金融)和丰富的风险承担机制(所谓主动引入合规金融模式)的作用。具体应用在很多研究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应用的案例中已经有所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是从技术角度对供应链金融更深入的分析。接下来,本文从金融的起源,从技术向“价值”的过渡来考虑供应链金融。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考虑技术的无限可能,供应链金融的万千变化,但所有供应链金融的定义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作为一个应用型金融领域,供应链金融的生命力在于“价值”,金融存在的价值是明确的。当然,供应链金融也有同样的价值,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即通过关系构建的方式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金融的三个关键特征)因此,它的价值核心是当前合理化的多重现金流在未来供应链中的信用优化。虽然很简单,但有了这个高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供应链金融的结构、调整和价值创造,进而借助供应链金融优化整个供应链,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
基于以上价值模型,供应链金融一般可分为:单一价值模型、寡头垄断价值模型和多价值模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多价值模型更先进,这与供应链所处的实体经济行业和监管环境有关;同时,基于金融的维度特征和关系,供应链金融也可以分为9种模式:3*3 * * *。
作者出版了产业集群专著,调研了《中国十三个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部分模式还形成了研究生教学指导案例。这些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价值的共享,但价值的共享往往被误解为现金流(钱)。实际上,之前对供应链金融的介绍已经表明,其要素的价值体现是分阶段的,在没有达到“现金流”的时候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以本文分三个要素具体来说,一个是山东某市的锂电池(新能源),一个是西南某省推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金融”。只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我们认为适合大多数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有:单值模式(地理维度聚合)和多值模式(非地理纬度聚合);九种模式中,更多的是构建关系信用复制,丰富风险承担;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虑,选择拓展财务价值的战略。
(作者张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生活质量研究会会长,家族经营发展合作组织理事会主席兼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