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航运发展现状

2007年6月65438+10月11日,江城武汉下起了一场冬日细雨。香格里拉国际酒店“长江航运国际论坛”主会场的气氛不受室外寒冷空气的影响,非常和谐、庄重、温馨。怀着发展内河运输的共同愿望,200多名中外代表齐聚一堂,本着学习、交流、合作的精神,就内河运输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纵观现代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内河航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凸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内河运输量将继续增长,整个内河航运业将面临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光明的前景。

欧洲:3.2亿人使用莱茵河-多瑙河。

内河运输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内河航运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内河航运发展。

欧洲议会议员沃特曼女士说,莱茵河-多瑙河在欧洲无疑是重要的。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运输系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通道流经10个国家,连接北海和黑海。运输的主要货物是农作物、化学品、矿石、钢铁等。,而且在海运集装箱、金属制品、化工、机械等产品的运输方面增速也很高。欧洲总人口的近57%居住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约3.2亿人的生活与这条水路息息相关。

她说,莱茵河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多瑙河在吃水和赢得高价值货物运输方面还需要做很多改进。随着欧盟的扩大,东西欧之间的货物流通迅速增加,多瑙河在内河运输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将货物的运输从日益拥挤的公路运输转移到水上运输。因此,改善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连接已经作为最大的内陆水运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被提上了欧洲的议事日程。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河水运的作用,欧洲正计划将莱茵河-多瑙河航道发展成为现代化、环保、高效的水运基础设施通道,因此非常重视航运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这项工作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公共投资,特别是国家财政的投资。此外,由于莱茵河-多瑙河航道是横跨欧洲的交通网络通道之一,还可以获得高达30%的欧盟投资。

据悉,除基础设施项目外,欧洲还非常重视发展沿河货物转运设施、物流中心以及货物加工、转运和储存的工业中心,因为这可以促进运输方式的转变,使莱茵河-多瑙河航道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为了优化运输条件,欧洲正在逐步提高内河运输的管理水平。目前,莱茵河-多瑙河沿岸的所有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内河信息服务(RIS)的重要性。因为RIS有助于内河运输成为多式联运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内河运输争取更高运输份额的先决条件。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国家希望RIS提供的普遍和协调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内河航运的运输管理,降低安全和环境风险,提供与其他运输方式连接的接口,促进内河水运和物流的一体化,并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这一泛欧信息系统将在未来几年实施。

她说,作为一种经济和环境上独特的运输方式,内河运输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莱茵河-多瑙河航道沿线国家的知识。为此,欧盟达成了包含五大战略内容的“NAIADES”,这也成为泛欧层面协调行动的基础。目前,莱茵河航运中心委员会已发表声明,将与欧盟和多瑙河委员会合作,为行动计划的实施做出贡献。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国家除了重视涉及多方的协调行动外,还非常重视调整运输方式框架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目前,内河运输船舶技术要求的协调工作正在取得很大进展。此外,人员的自由流动对于保证莱茵河-多瑙河航道沿线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极其重要。河流委员会和欧洲联盟正在继续努力,为工作要求提供统一的标准,并确保走廊沿线运输业的协调发展。

河流委员会在促进莱茵河-多瑙河内河运输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莱茵河航运中心委员会(CCNR)由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士组成。2003年3月3日,CCNR与欧盟签署了加强合作协议。他们将致力于建立一个促进和发展欧洲内陆水运的框架系统,他们与多瑙河委员会的合作也将得到加强。

“随着内河水运的进一步发展,莱茵河-多瑙河航道将成为一条横跨欧洲、直接或间接被3.2亿人使用的航道。”她在论坛发言中再次强调和表达。同时,她希望能举办更多这样的会议,促进中国、欧洲和荷兰在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非官方层面的合作,促进内河运输的发展。

中国: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航运发展的领跑者。

与莱茵河-多瑙河水道对欧洲的贡献类似,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支流沟通南北。其巨大的能源运输资源、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

交通部长江航道局局长金宜华在论坛上阐述了中国长江干线航道发展情况。他说,“十五”以来,长江航运发展迅速,货运量、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均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欧洲的莱茵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繁忙、最大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8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0.9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80万标箱。同时,南通港成为继苏州港、南京港之后,长江干线上第三个亿吨大港。他认为,当前长江航运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可以用“五个显著”来概括——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显著提升、港口通过能力显著提升、长江船舶通过能力显著提升、保障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航运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是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水路运输,改善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以此为指导思想,国家和沿江省市更加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

2006年6月165438+10月21日,长江航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交通部会同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7省2市签署了“十一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 * *联手,进一步加大未来5年长江航道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的投资将达到6543.8+0.5亿元,长江航运大建设时期已经到来。

金宜华表示,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大动脉,也是长江经济带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优势。沿江七省二市人口众多,占全国的37.6%。资源丰富,产业密集,聚集了中国经济总量的41%以上。沿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长江航运进一步释放潜力,提高服务水平。为此,我国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长江航运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长江航运能力显著提高,结构显著改善,效益显著提高;水路、港口、船舶和配套系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干支协调、江海直达、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长江航运网络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长江航运市场;初步实现长江航运行业管理信息化、水政监管系统化、应急快速化、行政执法规范化。

金宜华表示,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长江航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十一五期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统筹协调,共同实施航道整治、港口建设、船型标准化、三峡运能扩容、水运保障、干支联动六大工程,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此外,要认真实施长江干线航道系统管理,加强三峡通航保障,保障重点运输,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全面提高水运保障能力,实现长江航运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李绍德在论坛致辞中表示,长江航运需要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合作、和谐共赢”。李绍德认为,集装箱运输是先进的运输方式之一,是运输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随着航运条件的改善,长江干线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长,预计到“十一五”末将超过10万TEU。据悉,目前中海在长江沿岸设立了十几家公司,下游有8家分公司,中上游有6家分公司,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

这个网络和优秀的工作人员在当地有着各种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此外,中海每周在长江运营40多艘支线班轮,每周单程运力约2800TEU。2005年,中海在长江的运量为27.8万TEU,从1到2006年的1,长江的运量为251,000 TEU。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中海做出了“长江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规划——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外沟通、内部合作、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和深度开发沿江航运市场,实现“内引外材、内补外材”的工作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到2010年,中海计划实现长江内河航运71艘、总集装箱舱位67400 TEU的船队发展目标,实现长江运输量117000 TEU。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各方热情高涨。长江黄金水道的美景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