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金融诈骗?

实际案例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不禁让人眼花缭乱。伴随着理财而来的骗局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中了圈套,损失相当惨重。

李女士以为自己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没想到是银行客户经理违规销售的投资产品。最后,她赔光了所有的钱,投诉无门。事实上,李女士的投资理财陷阱是很多银行网点暗流涌动的“飞单”陷阱。

欺骗案件

王是苏州的一位退休老人。今年年初,妻子被查出淋巴癌晚期。每个月光都是几万的化疗费。为维持妻子的医疗费用,8月3日,王以家庭拆迁分摊的安置费654.38+0万元,向某银行储蓄所购买了一款名为“优客生活项目融资贷款”的理财产品。

这款理财产品显示年收益11%,每个月给。如果是每月1万,可以给9个多100。这笔钱对王来说绝对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毕竟他老婆现在化疗的钱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出的。

谁知不到三个月,储蓄所所长尤某突然给王打电话,说理财公司宜城金融出了问题,钱可能回不来了。

并将王带到辖区派出所。王一看,好多人在那里举报,说这是诈骗公司,老板跑路了。

事发后,王去某银行了解情况,但银行表示这款理财产品与银行无关。经了解,王签订的“优客生活项目融资贷款”合同,发现其实是一款第三方理财产品。借款人为苏州优客生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借款人和担保人为江苏宜城投资有限公司和江苏国成盈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同中没有银行相关的签字和盖章。另外,王的654.38+0万资金是转入保证人账户,而非借款人账户。然而,推荐王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人,却是某银行储蓄所所长尤。

王在银行购买了一款非银行代销产品,出现亏损。

诱惑分析

这个骗局成功的原因:

1.“高收益”真的很吸引人;2.不专业、迷信的投资顾问;3.偷梁换柱。

案例警告:

这种骗局虽然看起来是不同的人或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 * *特征的。识别骗局其实很容易。

很多人很容易被所谓的“超高收入”忽悠。在购买理财项目时,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一定要认清销售人员的资质和投资渠道,在满足汇款到某人账户的要求时,要小心避免掉入陷阱。

即使面对银行工作人员,也不要相信任何高息承诺,更不要跟随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以外的任何地方办理存款和理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