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公司偷税漏税的途径有哪些?

一、利用税目偷税

1.不销售残次品、次品及其伴生产品、副产品的销售收入,偷逃流转税。

2.废品、边角料的销售收入不作为销售额处理,免征流转税。

3.自制产品或半成品自用,减少或不减少销售额,以逃避流转税。

4.企业下属分支机构和参加展销会、博览会的营业收入不征税。

5、企业附属业务,兼职收入不征税。

6.表外账户隐瞒收入。

第二,利用税率逃税

1,混淆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界限。

2、从事不同税率商品的,按低税率征税。

3.混淆基本税率和低税率。

三、利用税收优惠偷税漏税

1,个体经营户用集体名义开办私营企业。

2、虚报残疾、待业知青人数

3、成立假合资企业

4.以咨询服务的名义销售产品。

第四,多列支出逃税

(一)专项基金支出计入成本

1,转移材料运杂费,增加成本。

2、自制设备材料,计入生产成本。

3、固定资产购买外购材料的运费计入运费成本。

4、福利费计入费用。

(二)固定资产折旧较多

1,增加折旧率

2.更改折旧方法

3.提前上报在建工程决算,提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达到虚增成本、降低利润的目的。

4、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但仍计提折旧。

5.当月移交的资产计提折旧。

6.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

7.固定资产出售后仍计提折旧。

8.不能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提取折旧。

(三)虚列预提费用,逃避所得税

(四)违规摊销

1,变更低值易耗品的核算方法。

2.开办费摊销不正确

3、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挤入待摊费用。

4.在建项目支出挤入待摊费用。

5.缩短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

(E)扩大产品和材料的成本

1.改变原材料的定价方式。

2、人为提高成本差异率,增加材料成本差异。

3.计划材料价格偏离实际成本。

4、材料虚假出库

5、基建领用材料,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6、原材料核算、领带消耗

7、职工奖金,计入材料采购成本。

(六)扩大产品工资成本

1,扩大工资总额,多提福利费。

2、奖金,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直接计入成本。

3.虚报员工人数

4.滥发超时工作津贴

五、少报所得税偷税漏税

(a)隐瞒或少报销售收入

1.产品被发送到预付款单元,不进行销售处理。

2.已经实现销售,不处理销售。

3.延迟接受延期收款,减少当年利润。

4、拖延销售收入的核算,拖延纳税时间。

5.在建工程收回成品,不销售。

6.来料加工节省材料,不包括销售收入。

7.以旧换新,差价算作销售收入。

8.价外收入不卖。

9.用材料和废品代替产品。

10,过期包装押金,不卖。

11.实物投资国外,不销售。

12,捐赠商品,不含销售收入。

13,转售销售退回产品,不做销售处理。

14.自产商品用于员工福利,不含销售。

15,易货

(二)减少营业外收入

1,清理固定资产静态收益,不按营业外收入。

2、罚没收入的转移,不核算利润。

(三)隐瞒投资收益

1,隐瞒长期投资利润

2、长期债券投资,预提利息收入。

3.把合资投资的利润隐藏起来,直接折算成合资投资。

4、出售股票的收益,不用于投资收益。

5、不计当年债券投资利息,延期缴纳所得税。

6.长期投资转化为一般债权,对外投资收益被隐瞒。

7、债券投资只有面值,没有债券溢价。

8.不提或少提长期投资的应计利息。

(四)隐瞒其他业务收入。

1,固定资产收入,存入“小金库”

2、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其他应付款。

3、转让无形资产,隐瞒收入价格。

4.隐瞒包装材料销售收入,挂在其他应付款中。

动词 (verb的缩写)利用发票逃税

1.大头小尾发票

2.代花,改变发票用途。

3.非法买卖发票

4.代表他人开具和转让发票

5.隐藏虚假发票

6.以乙方代替甲方,窃取凭证,弄虚作假。

7.通过更改列来更改发票的内容。

8.盗用和使用发票

9.发票的跨地区使用

六、其他偷税手段

1,狡兔三窟,多设账户隐藏资金。

2.隐瞒个人收入。

3、虚报偷税数量

4、少计税利润。

5、擅自销售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捐赠进口货物和物品,以及假借捐赠进口货物和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