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影院概述

IMAX是由三位加拿大人发明的:格雷姆·费格森、罗曼·克罗托和罗伯特·克尔。1967年蒙特利尔举办的世博会,他们的多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系统出现了很多技术问题,促使他们设计了单投影仪单摄像头的新系统。

第一部IMAX电影于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博会放映,1971年在多伦多安装了长期的IMAX系统。

1974年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办的世博会中,美国馆展出了一块27.3x19.7m的巨型IMAX屏幕,当观众直视前方时,屏幕足以填满整个视野。总共有500万人看过,大部分观众认为它表现出了强烈的运动感,少数人甚至晕船。这个屏幕只展出了六个月。几年后,滨河公园IMAX影院安装了标准尺寸的IMAX银幕,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家半球形银幕的IMAX影院于1973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巴尔博亚公园的鲁本·h·舰队太空剧院和科学中心开业。直到2003年5月,34个国家共有230家IMAX影院,其中约一半是商业影院,另一半是博物馆等教育机构。

截至2009年底,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00多家IMAX影院。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一个IMAX影院的成本为654.38美元+0万至654.38美元+0.5万美元。由于建设成本高,电影院的投资者往往会在投资和开始建设IMAX电影院之前,提前与电影发行商谈判或签订未来几个时期的IMAX电影放映合同。为了大大增加图像的分辨率,IMAX采用了特殊的70 mm底片。传统70mm胶片的影像尺寸为48.5mm× 22.1mm (Todd-AO),IMAX胶片的影像尺寸为69.6mm× 48.5mm..为了以标准胶片每秒24帧的速度曝光,IMAX胶片的速度是普通胶片的三倍。

放映一部大片有一些技术难点——传统的70 mm胶片放大586倍后不够稳定。所以IMAX需要一些新的技术。IMAX公司的威廉·肖(William Shaw)采用了一项名为“滚动循环”(rolling cycle)的澳大利亚专利技术进行电影放映,主要是增加了一个压缩空气装置来加快电影的滚动速度,并在放映机的前端放置一个柱面透镜,使放映过程中保持真空状态。IMAX投影仪用螺丝固定,四个螺丝和齿轮将投影仪固定在完全水平的状态。还增加了凸轮控制臂,以抵消筛选过程中的轻微晃动。投影机的快门长度也比传统设备长20%左右,灯管亮度更高。最大的氙弧灯12-18 kW甚至需要水冷电极。所以IMAX系统的成本并不便宜,重量达到1.8公吨。

IMAX是基于柯达的ESTAR(也就是PET,也就是mylar &;reg),原因不是片基的强度,而是片基的大小不会受显影的化学液体的影响。IMAX的胶片进给设备对胶片的侧孔或厚度变化有严格的要求。IMAX胶片可以归为“15/70”胶片,也就是说这种70mm的胶片每帧有15个侧孔。IMAX胶片很重,胶片盘比普通电影大很多。

为了充分利用没有声轨的电影区域,IMAX电影使用六声道35 mm磁带播放与画面同步的声音。在1990年代早期,从画面中分离出来的数字化六声道声源被改为更精确的脉冲发生器,作为传统SMPTE时间码的同步信号源。这就是未来杜比数字、DTS等影院多声道系统的前身。

IMAX不断发展,新的表现手法出现,比如立体影像,高达每秒48帧。音响系统方面,有Sonic-DDP(直接盘放)、立体声音响系统和椭圆形分布的扬声器组。。

IMAX的结构也和普通影院有很大不同。由于画面分辨率的提高,观众可以更靠近屏幕,一般所有座位都在一个屏幕的高度之内(传统影院座位跨度最大可达8~12个屏幕),此外,座位倾斜度也较大(在半球形屏幕的放映室,最大可倾斜23度),方便观众面向屏幕中心。IMAX Dome / OMNIMAX

IMAX Dome(以前称为OMNIMAX)用于在天文馆等倾斜的半球形屏幕上投影。本系统采用鱼眼镜头拍摄,使180度的场景可以成像在平面底片上。投影时,使用另一个鱼眼镜头使全景图重新出现在屏幕上。IMAX球幕的水平投影角度为180度,垂直投影角度为122度,其中比投影机水平线低22度,比投影机水平线高100度,采用倾斜半球屏设计。有些天文馆(如香港太空馆)使用的是不倾斜的半球形银幕,所以影像总是高于放映机的水平线,观众的座位也比普通电影院更靠后。

IMAX 3D

IMAX技术的立体声版本。为了营造立体的景深,IMAX 3D使用双摄像头和双投影仪进行拍摄和投影。

IMAX 3D投影采用偏振光投影,观看时佩戴偏光眼镜分析立体图像。大多数IMAX 3D影院使用的是线偏振镜头。其他公司使用的是圆偏振眼镜,受眼镜旋转角度的影响较小,观众倾斜头部时基本不影响效果,不像线偏振眼镜,观众倾斜头部时会出现三维画面的虚影。

IMAX HD(每秒48帧)

在新的IMAX技术中,帧速率从每秒24帧提高到每秒48帧,以减少闪烁问题。出版于1992西班牙世博会。但由于拍摄费用是一般的两倍,2000年被废弃。

IMAX数字(数字IMAX)

2008年发布的最新IMAX技术,投影机支持DLP技术,数字IMAX的分辨率为2K,与一般数字投影的分辨率相同,因为其分辨率远低于胶片IMAX。为了保证电影画面不会因为放大放映巨幕而降级,数字IMAX屏幕缩小了很多,甚至屏幕只有8.2米高(台湾省高雄大元百威影城的数字IMAX),IMAX原有的“巨幕和超高画质”都丧失了。

数码IMAX的优点是消除了一般70 mm胶片笨重的缺点,画面明亮干净。

IMAX公司预计将于2013年推出一项新技术——激光数字IMAX,放映分辨率将提升至4K,色彩呈现将优于之前的数字IMAX。激光激光数字IMAX将提高以往数字IMAX的分辨率,保持IMAX原有的1.43:1的屏幕比例,遇到IMAX相机拍摄的画面仍能播放完整的电影画面内容。

DMR

数字媒体灌制可以翻译为数字原始复制技术。为了推广其电影系统,IMAX引入了DMR技术,用于发行更多商业电影。首先,制作公司将胶片的35mm底片交给IMAX,然后IMAX以最高分辨率扫描每一帧,对每张图片进行锐化和去噪,最后打印在70mm底片上。

2002年秋,IMAX与环球影城联合推出IMAX版《阿波罗13》(1995),首次利用IMAX独家的DMR重制技术将传统电影转换成IMAX格式。其他已经上映的电影,如《星球大战》,也经过DMR技术处理,并转移到IMAX。由于技术限制,早期DMR处理的电影长度不超过2小时。2003年《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突破了这一限制,成为IMAX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底,续集《黑客帝国革命》成为第一部在IMAX和传统影院同时上映的电影。

大多数观众对DMR技术放大的IMAX电影持积极态度,这种电影比传统的35mm电影带来更多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看过《阿波罗13》的观众:“巨大的屏幕,爆炸的音效,詹姆斯·霍纳惊心动魄的配乐,只有在IMAX才能感受到”。

DMR和数字IMAX放映机都被认为是IMAX公司的商业妥协,而不是完全的技术创新。DMR放大技术无法与直接将胶片制作成70mm 15孔的IMAX格式相比。大部分DMR电影都是16: 9或者2.35: 1的宽屏格式,所以放映时无法填满整个IMAX屏幕,最多只能填满一半左右。IMAX电影开始的时候,IMAX的logo短片是全屏的,而实际的片子是宽屏的。有些电影,比如《变形金刚2》是全屏的,但是当播放一些电影片段时,画面会扩展到全屏。DMR的分辨率无法与70毫米胶片相比。尤其是很多电影都使用了数码相机和后期特技,所以即使是DMR也只能达到2K的分辨率。例如,电影版的《阿凡达》只有2K的原始分辨率。痴迷于大屏幕的人会认为,电影胶片技术的衰落和新的、更简单、成本更低的处理方式取代原有的处理方式大致是同步的,DMR只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IMAX最初只对真正的70mm影片标注“IMAX Experience”,它可能会对DMR技术放大的影片使用这一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