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赚11亿。比尔盖茨看好的于越医疗能成为“跃龙门”吗?

8月14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已逼近21万,欧洲多国疫情有所回升。

就在一天前,中国援助的1000台呼吸机交接仪式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成功举行。这意味着中国在支持全球抗击疫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江苏,诞生于镇江丹阳渔村的于越医疗不得不提,是目前呼吸机产量最大的企业。

目前全国大概有992家呼吸机生产企业,实际有进出口业务的只有90家。只有不到10家公司达到了欧盟CE认证,只有2家公司达到了美国FDA的EDA应急批准,于越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自年底开市后,于越医疗在资本市场大受欢迎,从200亿到400亿,市值暴涨了一倍左右。按照目前的趋势,于越医疗的所有者吴光明今年有望突破500亿。

不过,就像前阵子被疯狂炒作的口罩一样,虽然“猖狂”的疫情让呼吸机成为当时的抢手货,但各国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也是如火如荼。

2019业绩增速堪忧的于越医疗,显然受益于今年疫情的突然爆发。问题是,疫情过后,于越医用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生意”未来在哪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助力”下,医疗器械概念股持续火爆,于越医疗交出了一份抢眼的中报“成绩单”。

14年8月晚间,于越医疗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421亿元,净利润1.1.9亿元,扣非净利润1.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于越医疗自2008年上市以来,首次在半年报中实现净利润增速超过65,438+000%。

摊开财报不难发现,海外业务的增长是于越医疗增加收入和利润的主要原因。上半年,于越医疗出口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

从类型来看,雾化器、轮椅等国内产品受疫情影响业务量有所下降,而呼吸产品、制氧机、红外测温枪、血氧仪等产品以及消毒、感染控制防控产品出货量增长较大,但国内区域销售增速不大,增幅为12.56%。①

受益于疫情,2019年因去库存拖累公司业绩的制氧机和呼吸机业务成为2020年疫情中的抢手货——医用呼吸和供氧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160万。

此外,于越医疗2020年上半年录得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3.7亿元,为2016年至2019年四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之和。这个数据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公司产能比较紧张,于越医疗下半年业绩可能大幅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比尔·盖茨的私人投资公司Cascade有限公司在第二季度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位列第十大股东。

此外,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的自营基金在2020年6月底进入前十大股东名单,分别位列第五大股东和第七大股东。②

订单飙升,全球首富和机构持续看好。受利好消息刺激,于越医疗股价上涨17,20日收于36.83元。

于越医疗的实际控制人吴光明家族,也是2020年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富豪榜第28位,身家27.5亿美元。

于越医疗是一家主营业务为提供家用医疗器械、医疗临床产品及相关医疗服务的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开发、制造和销售医疗器械产品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11亿的半年疯狂盈利背后,其实是抗疫对业绩的提振。但是,疫情终究会过去。尽管这一意外事件带来的短期业绩飙升给于越医疗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它能持续多久可能仍不确定。

随着国外疫情的演变和爆发,从口罩股到呼吸机概念股,大部分企业都是借着炒作东风创造了资本神话。

3月2日,央视新闻报道,“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实现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

第二天,九安医疗、大熊猫开开医疗、安图医疗等一批医疗器械股尾盘报收,迈瑞医疗也表现不俗,而以家用医疗器械著称的于越医疗,当天高开四个点后一路走低,最终尾盘收绿。

为什么于越是医学院?有业内人士猜测,是因为于越医疗低端制造的身份。

与迈瑞医疗的高端医疗器械相比,于越医疗的产品线技术含量不高,以中低端为主,尤其是家用医疗器械通常是常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更加激烈。即使在2019,医疗器械走出多只牛股的时候,于越医疗的股价依然不变。

2020年上半年,由于国内外疫情防控和患者治疗的广泛需求,公司无创呼吸机等呼吸产品、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检测产品和消毒防控产品出货量大幅增长。③

在医疗器械呼吸机领域,有“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简单来说,无创呼吸机是面罩式的,有创呼吸机需要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

临床上无创呼吸机一般用于仍能自主呼吸的轻中度患者,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危重患者。从应用场景可以看出两款产品的技术含量。

迈瑞医疗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生产商和销售商,截至3月底已出口1.7万台有创呼吸机,其中迈瑞占比60%(根据工信部数据)。

事实上,于越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一直在低端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的“红海”中挣扎。

于越医疗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公司营收分别增长25.09%、25.14%、34.14%、18.12%,净利润分别增长22.5%。换句话说,于越医疗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并且低于预期。

回顾一年前的数据,于越医疗2019年营收46.38亿,同比增长10.8%,净利润7.47亿,同比增长2.79%。与今年上半年相比,于越医疗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机遇,但也缺乏长远的想象力。④

同时,研发费用的疲软也可能证明了于越医疗专业实力的不足。

财报显示,从2018年首次披露的R&D费用来看,其65438+5200万元的R&D总成本低于当年5.37亿元的销售费用。这种强调销售而忽视R&D的企业发展战略,使其难以拥有长期的行业优势。

可见,于越医疗的快速成长和它在大众眼中的“红红火火”,其实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医疗相关概念股的“风口”下,于越医疗是腾飞还是“昙花一现”?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回到一个企业本身,看R&D无疑是判断专业实力最重要的标准,但对于于越医疗来说,仅仅看R&D可能还不够。

2019 4月18日,吴光明辞去总经理职务,提名公司副董事长吴群担任总经理。虽然吴光明的突然辞职让市场措手不及,但由于他一直呆在幕后,笼罩在于越医疗头上的产品短板、粗放式并购、业绩增长乏力、实际控制人违规处罚、质押等疑云并未消散。

相比之下,这些不确定性也在侵蚀于越医疗的投资价值。

白手起家,一步步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吴光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资本市场运作的大师。

在媒体报道中,吴光明始终是于越医疗的董事长,但他实际上是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创始人。

据不完全统计,“于越系”至少涉足了6家a股上市公司,除了控股于越医疗和万东医疗,还有花王、宝莱特、正美极和云南白药。

2017年7月6日,吴光明因内幕交易花王股份、通过控制他人账户短线交易自己公司“于越医疗”和“万东医疗”股票,被证监会罚款近3700万。

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公司股价一度暴跌。到目前为止,投资者心中的阴影还没有抹平。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从2016开始,吴光明希望通过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医药企业,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扩大于越医疗的版图。

然而,高溢价M&A的逻辑却给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商誉,商誉从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上亿元,让人无法理解。

20116至2018年6月,于越医疗分两次完成对上海钟繇100%的控股。但上海钟繇2017和2018的业绩承诺都是准确的,只比承诺值多了22万元和300万元,很难说优秀。

自2019以来,于越医疗连续实施了两次投资。拟以自有资金3,742万元收购苏州刘流视觉科技有限公司95.95%的股份;以4200万元认购江苏世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96%股权。

而且这两家公司的业绩真的不敢恭维,一个资不抵债,一个常年在0元左右徘徊。也就是说,于越医疗以高溢价购买了盈利能力差、资不抵债、财务真实性严重存疑的标的资产。

更尴尬的是,一直标榜为国内最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种类最丰富的于越医疗,却在2019年2月4日被爆进入监管黑名单。

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出具的飞行检查报告显示,于越医疗的超声雾化器存在9项一般缺陷。

但缺陷程度一般分为四类,于越医疗的九大缺陷都反映出生产粗放、管理混乱、缺乏标准等漏洞。更可怕的是,这已经不是于越医疗第一次被处罚了。⑤

要知道,患者的身心健康依赖于医疗设备,优秀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红线。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无小事,医疗安全也无小事。

在红海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于越医疗从一个小镇企业成为与进口大品牌平分秋色的民族品牌实属不易。但要想跃进龙门,不仅要靠风借钱,还要有几年的工作,在雕品上也不能马虎。

*图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备注:

①:第一财经,《于越医疗疫情调查》:半年经营现金流超四年,盖茨公司“潜入”,2020年8月16。

②:福布斯中国,比尔盖茨QFII买入,其中于越医疗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超100%,2020年8月17日。

③:蓝鲸金融,《风口上飞的于越医疗,重销售轻研发的隐患不容忽视》,2020年5月11。

④:围绕老虎金融“重销售轻研发”是“疫情”下“炒鸡”于越医疗top的50倍估值吗?2020年3月31。

⑤:蓝鲸金融,《不了解于越医疗的六个人,吴群的冷思考:短不义VS自作孽》,2019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