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通风口?迷你KTV能成为“绿巨人”吗
虽然它们总是被用来和自行车共享、共享出租车、共享充电宝等竞争。,其实相比其他刚需共享的经济项目,迷你KTV更多的是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如今如火如荼的形势,似乎让迷你KTV成为了下一个风口。那么问题来了,迷你KTV能野蛮生长成“绿巨人”吗?
迷你KTV涌入市场。
虽然迷你KTV最近才开始流行,上了媒体头条,但它真正出现在市场上还是在几年前,当时规模还比较小。目前,在繁华的地方,米大miniK、友唱m吧、听miniK、柯美唱吧、石勒哇屋等迷你KTV品牌已经蜂拥而至,而且很疯狂。之所以现在成为一个新生事物,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能够影响和覆盖更多的人。
迷你KTV的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一个可以容纳两三个人的玻璃亭子,一个点歌的屏幕,一个麦克风,一个微信支付的logo...就使用体验而言,唱K效果不错。毕竟经过了专业的打磨和升级,更注重小空间内的演唱体验。在迷你KTV外,基本没有噪音出来,也不会成为令人讨厌的“噪音源”。
总的来说,与传统KTV不同,迷你KTV更适合年轻人度过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或许,在唱歌之前,你不应该大规模投资线下传统KTV来唱麦颂,而应该集中精力做迷你KTV,这样更符合你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迷你KTV的增加,从目前来看,反响还是积极的。既满足了年轻人新的娱乐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商场、电影院的角落空间,也让进入者获利。
不烧钱迷你KTV贵的价格能持续吗?
与共享打车、共享单车等需要烧钱的经济项目不同,迷你KTV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赚钱”的烙印,不需要疯狂烧钱,这也是迷你KTV让投资人着迷的地方。据了解,一个迷你KTV的硬件成本通常在两三万元左右。由于占地面积小,商场月租金一般不超过2000元。即使加上后期维护费,费用也能控制在4万元以内。
迷你KTV的消费价格更贵:按一首歌算,每首需要6元;按照时间段来看,20元需要15分钟,35元需要30分钟,50元需要45分钟,55元需要60分钟,80元需要90分钟,一些高端商场甚至需要15分钟。按照这个贵的价格,只需要1个月到半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然后就是纯利润了。在如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的回报绝对是极好的。
但是能保持这么高的价格当然很棒,但是真的有可能吗?这个价格远高于传统KTV,甚至数倍。而且,相比传统KTV买饮料、果盘、零食等。,迷你KTV明显尴尬。不烧钱固然很棒,但能不能继续贵下去就不好说了。
只需要变成“绿巨人”撕X大战已经开始。
《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180万元,较2016年增长92.7%,增速明显。预计2018年,线下迷你KTV市场将持续增长至70100万元,增长率为120.4%,实现市场爆发。迷你KTV的火爆也让投资者疯狂。目前,唱吧已宣布向线下迷你KTV“蓝雨青minik”运营公司艾米科技投资数千万人民币。仅第二天,友昌还宣布获得投资方友宝在线6000万元的增资。
看来迷你KTV的普及将成为现实,但无论是假象还是下一个口号,关键在于它未来的续航能力。网络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网游、手游、直播、网络视频、网络小说。这些多样化的娱乐形式几乎瓜分了年轻人的空闲时间。因此,线下娱乐消费也频繁下降——许多年轻人不愿走出家门。迷你KTV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线下娱乐方式。但能否成为推动年轻人走出家门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刚需娱乐,还有待商榷。
成长为“绿巨人”可没那么简单。迷你KTV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目前迷你KTV行业早已开始“内斗”——今年4月,米大起诉友星歌手M-bar侵权并抄袭其外观,要求立即停止制造和销售带有侵权设计的产品,并共同索赔经济损失654.38+0.6亿元。其实这也凸显了迷你KTV行业的软肋: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不高,太容易复制。如果谁能进入迷你KTV市场,无疑会把水搅浑,进而展开无序混乱的竞争,最终导致这个市场的成长阵痛。(新科技发现康斯坦丁/文)